音乐文学创作随笔(耕夫)
•五彩缤纷的世界总会让我们眼花缭乱,如果我们学会在一种冷静的状态下去观察社会,感悟生命,内心深处诗话般的语言就会与朦胧的情感发生友善的碰撞,汹涌沸腾的激情就会梳理出一缕舒缓轻柔的天籁般绝唱,感染和找回那份疏远的真诚与爱恋。•音乐文学的创作惟有和一尘不染的心绪交融在一起,才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纯净朴素的音乐旋律与友善和谐世界的完美统一,就会让我们的生活营造出一种超然宁静、张弛有度、散淡平和的韵味。
•音乐中的生活哲理,总会产生一种莫须有的力量让词者感动,并在冥冥的憧憬中学会怀念和寻找。那种流淌成沙的轻狂,那种平淡如澈的温柔,总会让痴人说梦的感触变成阳光,变成鲜花,变成思念,变成泪水,或让我们快乐,或让我们沉默,或让我们遐想,或让我们愤怒。
•沉淀心里面的忧伤不会演绎出凄美稚嫩的神韵,惟有烟花绽放后的寂静,便让心绪像滑过岁月的流星一样收获意外。心境使然、环境感染,抑或习俗编成,便产生了意远悠长的艺术作品。
•豪爽的率直与智慧的灵气浑然一体时,便会让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演绎出浓郁甘醇般的旋律。绿野清风,鸟啼虫鸣般的乡间民俗演变来的低音弦乐,总会让你用心去体验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近乎封闭的生态空间的质朴生活。
•幽静心灵与和谐自然的溶合总让渴望回归的精神家园冷落一种悲愤。鹰击长空的豪迈与天高云淡的高雅阻挡不住疏远健忘的情愫。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所孕育的生命交响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内涵只有通过音符组成的旋律来宣泄。
•原创音乐的复苏像逆水行舟中激起的浪花一样令人神往,它凸现的人文情感无疑使歌者和观众陡然增添一份狂喜后的思索。含蓄中的一成不变或许窒息热衷于快捷中的音乐传播速度而只能让词者感到应放慢脚步才能缓解和释放隐藏于深处的困惑与不解。
•优秀的音乐作品所展示的火焰般热情和无休止的力量及铿锵感人的心弦,将音乐大师用心灵抒发的音乐语言演绎的无与伦比,不断掀翻观众情感波澜的同时,让音乐的霸气与演释的律动形成天然合一的真实图画,使悲怆与浪漫、愤怒与热情、狂妄与温柔浑然一体,产生视觉永恒的沉浸与回味。
•音乐文学创作所表现的对象是映像的翻版,展示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一一不使用简单脸谱化的处理和任意夸张的语言修饰及华丽的词藻文字去素描原本不属于她本质的外延和内涵。真实地再现需要良知和真情有机的统一而不是词者任意妄为的忘我沉醉与洒脱所展示的异类追求。
•释放心情去听音乐是现实社会一种时髦的社交时尚,无论是内心的恐慌与压力,还是来自外部的竞争与困惑,都会在一种舒展或轻漫的歌舞升平中寻觅到一丝的宁静或快乐,让原本心静如水的心态与音乐融合在一起而收获最佳的释放。学会感谢音乐应该成为我们现代人更为理性的认知和行为。
•许久没有听到的音乐会偶然在电视里得到了一次意外的艺术与遐想并存的精神享受。音色甜美的乐感似乎与世界隔开而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让听者陶醉。如歌如诉的旋律蕴含着一种通透、雄浑、成熟的诠释而让音乐流畅得像小桥流水般滋润。心与音乐的沟通似乎并不是那么困难的让听者望其项背而不知所然。
•屡经挫折和打击的幻觉和感知会铸就词者愤世嫉俗的特殊性格与艺术追求的坚韧风骨。一种高压下产生的艺术作品无不标有明显的“钦定”的色彩很难以流传百世。朦胧、矛盾、纤细与粗野、呻吟、痉挛的边缘艺术似乎远离了生命的发源之地而变得让人淡漠和冷视。敞开封闭的心灵之窗俯视与面对旷野、巷隅和自然的感悟才会产生具有强劲、激昂的冲击力而永恒不朽。
•渴望自己的作品流传久远而一味的追求结构、音域及旋律是很难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情理适度、情感真切、意境深邃、语言张力的审美直觉与审美想象的统一就会构成大众需求的音乐元素而成为一首优秀和成功的作品。
•音乐文学的美学似乎远离了社会的需求而变得异乎寻常的解脱和狂热,揭示和抒发现实情感体验的独特感知是对世界与人生一种敏锐的洞察和宣泄。触及灵魂深处的生命个体渴望追求的膨胀让音乐更远离了受众的群体而变得伤痕累累,诠释平凡人生对生命的感动会淋漓尽致地抚慰人性中那颗受伤的心灵。
•众说纷纭的原生态唱法似乎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进而引发了一场让国人极为瞩目的并真正看到了反映我们国家的历史人文特征的根与魂的民族文化大汇演。如果不是央视这种打破惯例的“破冰之旅”举措的成功,我们很难看到中华民族数千年民俗所形成的文化底蕴竟有如此厚重和广博的群众基础。那种用西方文化诋毁和冲击国有文化的理念将会在这种惊讶、欣赏、挖掘、开发中寻找到一种保留和提升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一一确立并给予有价值的、独立的原生态艺术一个平等的生存环境和传媒阵地。
•优秀的歌词所具有的鲜明时代感是一个词者良知再现、生命感悟、情感抒发行为的酝酿、揭示和创作过程的全部内容。词者个性行为的张扬无疑是音乐作品本身彰显的艺术个性的创作模式的集成。歌词个性单纯的需求条件应该具有水的柔情、山的刚毅、月的浪漫、色的斑澜、海的深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