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生活·老城
听说安妮宝贝又要出书了,就赶忙去附近的书店打听。席殊的老板让我下礼拜二再来看看。下礼拜二?那时我就不在宝坻了。
我心里特别喜欢宝坻这个地方。坦率的说,宝坻很小,真正像模像样的地方只有城南,老城留给我的就只有童年的回忆。穿过一个又一个的胡同,最后穿到一条大道,过了马路就是四小;转学以后,沿着西城墙走到西关,顺着九街缓缓爬上一个坡就是石幢,石幢的铃铛在起风的时候就会哗啦哗啦地响起来,声音听起来脆脆的,沿学街下了坡就是二小,听说这个显赫一时的小学现在已经没落了,毕竟是母校,心里暗暗…暗暗有一点,不好受,这就是童年最简单的记忆。那时候干姥姥家离学校只有两步路,校门对着她家门,于是我就经常在那吃午饭,经常在闲时听她讲起很早时候的故事。她说,以前学校的前面是个礼堂,这个礼堂在盖教学楼的时候就被拆掉了,就在这个礼堂还没有的时候,这边就是一个菜市。姥姥说原来菜市里有一口井,有一天一个小贩卖菜的时候不小心把秤砣掉进了井里,秤砣竟然在水面上漂着!买菜的瞪着那个秤砣,冲它喊:“你漂着,你不漂着么?我就不拣你!”话音刚落,秤砣呼一下子就沉了下去。姥姥说这口井里有水鬼,水鬼托着秤砣不让它沉下去,如果那个小贩执著一点去拣那个奇怪的秤砣,也就把自个儿也搁里了。
……
当然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老人们的肚子里有太多太多神奇的东西了。
老城似乎要被成长中的宝坻人遗忘了,更残忍一点地讲,是抛弃。老城温柔的平坦和城南建筑的错落有致相比,顿显衰败苍凉。原来的南城墙现在是进京路的一段,过往的外埠车辆很多,政府毕竟要照顾自己的颜面,路旁的楼还算不少,修建的算是四面老城墙最好的了吧。往东到京东第一集北拐,这里是东城路,学街以南道西边全部都是门面房,开着一家一家看起来苟延残喘的音像店、小商店。道东边在我小时候是杂货市场,学街以南是卖杂货的,北边是卖吃的的。小时候爸爸总是带我来买猪肝,或者螺齿,当然鸡脖子味道也不错。苏北路北边都是卖鱼的,那个时候我家就住在苏北路宿舍儿童乐园后面,鱼腥味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鱼市没有迁走之前,鱼市的后面有一面墙。也就是在我家那个小过道的出口,墙的后面的路边,那里有一个小浴池。对于浴池的印象我不是太深,但是对开浴池的老板的那条黄狗,我却记得清清楚楚。我小时候这条狗就在,十年之后我家搬回来的时候,那条狗还在。它现在不在了。在它十七岁的时候它开始吐血,后来就死掉了。扯得有些远,转回去,接着说西城墙。西城墙西边保留着宝坻护城河的痕迹。现在看来河西岸的西新楼比西城墙要低很多,小时候我看的时候感觉低很多很多。西关道南边的东面都是民房,这应该都是老城的遗老们。唯一高大的建筑物就是一个面粉厂的楼,这个楼虽然高大,但是从小到大我看它,都觉得它已经死了一样。西城墙过了西关就没有什么了,下坡直走是北台宿舍,拐过弯就是北城墙。北城墙是纯粹的城乡接合部,用乱这个字来概括北城墙既贴切又不过分。这里是烟酒批发的大本营,假货制作的窝点,高三的班主任家就住在酒厂的楼,他说宝坻的虾条差不多都是北城墙做的,看过了他们制作的过程,你就会再也没有吃虾条的欲望了。这里凌乱不堪。“北城墙”这三个字用宝坻土话说出来,再加上一点鄙夷的语气,真的显得这个区域简直一无是处。
老城外围的环境大概就是如此,我们可以到里边去转。老城最繁华的地段是街里,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街里也是宝坻最繁华的地段。所谓街里就是从南街和东街这两条街,百货大楼就在南街和东街的交口,是宝坻的商业中心。那时候下边的人说上宝坻,城里的人说上街里,实际他们目的地都是百货大楼。两层的商场规模算不得大,售货员的服务态度也算不上好,但是这里实实在在就是宝坻人购物的精神归宿。在我小时候,宝坻百货大楼大修了一次,重新开业的那天人潮人海,人多得根本挤不进大门。修缮过的大楼里新增了一座电梯,每到周末就会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孩子们,可惜的是这个电梯并不曾开启过几次,孩子们更多的是不情愿地过眼瘾。在大楼的东门门口,有宝坻的第一台饮料机,开关“嗒嗒”地响起来,可乐雪碧芬达之类的当时的高级饮品就会喷出来,吸引着很多“追赶潮流”的小孩子。其实百货大楼的外边一点不比里面冷清,卖眼镜的、卖录像带的、卖报纸的、卖爆米花的、卖书的、卖手提袋的、卖电视天线的、卖栗子的、卖鞋的,卖菜饽饽的,还有在路边卖羊肉串的。这就如同一个小集市,贩卖着百货大楼里没有的或者说是不可能有的东西。平心而论北城墙是乱不过这里的。但是这种乱和北城墙来比,是热闹,是那个时代象征的繁荣,并非杂乱、混乱、无章。
其实有一个地方,现在十几岁的孩子都对那里没有什么印象,即便是我,印象中也觉得它有些名过其实。它的名字就是东风商场。我小时候东风商场已经显得很空了,偌大的空间只摆了一圈柜台,寥寥几个售货员。走进去,就如临一股寒气。而且,我记忆中的东风商场,从来都是暗暗的,光线不足。虽说在比我大一辈的宝坻人的印象中,东风商场在街里也算是个和百货大楼难分伯仲的商业中心,但是很遗憾,它在我的记忆里,只有淡淡的一笔,淡淡的,我仅仅记得在那里买过一盒积木。
在街里落寞的前几年,供销大楼拔地而起,那时候看,这个楼可以说是与百货大楼交相辉映,里边的商品也是琳琅满目,刚刚开业的时候很多卖衣服的个体户在这里赚饱了钞票。这里每到周末也会和百货大楼一样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不过后来供销大楼的柜台也是越摆越少,到最后二楼基本就空了,卖的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小商品。如今供销大楼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显示地理区域的一个名字,除了已经改弦更张的大楼这个空壳,它在物质上已经消失了。
几天前骑自行车从街里转,百货大楼门口的路依然破旧,但却没有几个人,这里的繁荣现在看来已经烟消云散。东街两旁的服装店、鞋店、音像店纵然不少,却也显得生气不足。东风商场早已经几百万块钱卖给了别人,它是最早淡出我们视线的,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早已经对它失去印象了。供销大楼的一边变成了老家肉饼,一边卖起了自行车,支离破碎。已经有几年没有认真逛过街里了,想必以后也不会再有时间,即使是有,也怕记不起来,老街里的繁华,真真正正地解体了。
老城的繁华区解体了,更不要说旁的地方。其实我并没有资格说老城败落了,只是老城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它安然的状态。很多很多的人搬走,也有一部分留下来,搬走的是去追求新的生活状态,留下的是舍不得几十年的情感。而搬到老城来的人,也是要追求新的生活状态啊,只不过他们的起步稍微低了一些。
在老城里,一街二街这一片的路不太好走,路面上有很多坑和碎石子,汽车轮胎轧在上边发出闷响,自行车走过的时候则响起“咋咋”的声音。这边成片的平房,有不少的年头都不短了。听妈妈说姥姥家原来就在二街,院子很宽,门也很大,马车可以进去。可是现在都没有了,院子被圈来圈去变得格外拥挤,现在剩下的只有强烈的压抑感了。北街两面的房子破旧不堪,路也很窄,败落的感觉油然而生。西街的路算宽吧,但是路旁都是碎沙和石子,从来无人打理。特别是街旁的柳树,感觉从来没有绿过,咖啡色的树身显得苍老,叫它们老树在感觉上很到位。西城墙中行后面以前有个大的菜市,现在也冷冷清清,只剩路边几棵斜柳。老城就像一个遥望城南的村落,历史把她束缚在了一个固定的空间,几十年飘过,她的容颜不曾变化,却愈发显得衰老。老城承载不动发展的重担,就让她在这里默守吧,看着由自己衍生的一片土地日趋繁华,繁荣。
细细想来,老城何止这被四面城墙围起来的区域啊?西新楼、北新楼、苏北路,又有多少少年曾在这里经历成长……
忽然想起一句诗: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据说宝坻区委已经制定了城区中心南移的计划,新建的住宅区紧邻潮阳大道,对面就是潮白河。石桥、太平庄马上就要淹没在新建的高楼大厦里了。潮阳大道离我家少说得有3里路,那这里和老城的距离呢?老城和新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当城市霓虹映照在华苑、新苑、景苑、鸣石苑的时候,甚至以后到了万兆、泰达的时候,当潮白河水反射着城市的烟火的时候,老城还在平静安然的沉默,昏黄的路灯只是在提醒着你,这里今天还存在,石幢上叮当的铜铃声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
于2006年3月4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