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 发表于 2007-7-12 19:18:40

袁公了凡事略      郭杰

袁了凡先生(1533—1606),字坤仪,初名袁表,后改为袁黄,先号学海,后改为了凡。曾在明朝万历年间任宝坻县令七年。在《天津市地名志》中,我曾读过袁了凡的一首七言律诗;在《宝坻县志》中,我曾读过明代宝坻教谕韩初命撰写的《袁侯德政碑》和清代乾隆年间宝坻县令洪肇懋撰写的《祭袁了凡先生文》;在编辑《宝坻民间传说》时,我曾整理过关于袁了凡的传闻;在与刘小楼等宝坻籍名人交谈时,我曾深深体会到宝坻人对袁公了凡的无限敬仰之情。打开互联网,我发现,许多有识之士都在研究了凡,挖掘其身上的闪光之处,且著述颇丰。如王卫平、马丽在2006年第5期《安徽史学》上发表的《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生萧世勇在1994年撰写的毕业论文《袁黄的经世信念及其实践方式》,以及日本学者酒井忠夫所著《中国的善书》,等等。还有两部以了凡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影响较大。一部是由某慈善基金会净空法师投资900万元人民币、由北京本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于2006年发行的23集电视连续剧《了凡》(又名《了凡故事》,一说20集)。该剧由“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任导演和制片,并出演剧中的云谷禅师。主角袁了凡由优秀青年演员李解扮演,著名演员杜志国、廖京生、申军谊、寇振海分别在剧中出演海瑞、戚继光、万历皇帝、方孝儒等历史人物。这部戏的编剧之一是游本昌的女儿游澜。另一部是由曾扮演林黛玉、不久前又宣布出家的著名演员陈晓旭投资拍摄、由著名导演黄蜀芹之子郑大圣执导的四集电视连续剧《了凡四训》。该剧2001年由中国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男主角了凡由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达式常扮演。由于工作关系,2006年春,我从宝坻广济寺重建筹备处负责人王宝亮居士手中得到一本《了凡四训大意》,又查阅苏州地方志《芦墟镇志》及2006年4月21日《嘉兴日报》上刊登的《嘉善历代名人》一文,对了凡一生的主要事迹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特连缀成文,以飨读者。
弃医从文,屈服命运
袁公了凡,原籍吴江赵田,即今江苏省苏州市芦墟镇新南村。《芦墟镇志》载,其曾祖袁菊泉赘于芦墟徐氏;其祖陶庄人,入赘于嘉善东亭桥殳氏。袁了凡即出生于嘉善(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魏塘镇)。袁了凡童年丧父,母亲叫他放弃读书去学医,并且说:“学成一种技术,既可维持生活,又可济世利人,还能在社会上得到一定的地位。这是你父亲生前很早就有的一个心愿啊!”
后来有一天,袁了凡在慈云寺遇着一位老人,相貌非凡,留着长须,了凡恭敬地向他行礼,他说:“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就要中秀才了,为什么不读书呢?”原来这人是云南的孔先生,能用〈〈皇极数〉〉推算出人的过去和未来。袁了凡把他请回家,好好招待他,他用〈〈皇极数〉〉把袁了凡过去的遭遇和未来的前程,全都推算了出来。这激发了袁了凡读书的热情,在表兄沈称的帮助下,他来到沈友夫家开办的私塾寄学,拜郁海谷先生为师。孔先生给袁了凡推算: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试,三处的名次完全相同。孔先生还给袁了凡推测终身吉凶,说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四川的县令,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还乡,在五十八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在家里,可惜没有儿子。
命自我立,不落窠臼
袁了凡出贡以后,在北京呆了一年,然后入南京的国子监学习。入学之前,他去栖霞山访问,与云谷禅师对坐三昼夜。禅师问:“你坐了三天,不见你起一个妄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答道:“我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妄想,也没有用。”禅师说:“普通平凡的人是有定数的,但定数拘不了大善的人和大恶的人。孔先生算你终身怎样?”他把孔先生的推算和盘托出。禅师问:“你自己考虑应该登科第、应该有儿子吗?”他想了半天,回答说:“我想我是都不应该得的。因为科第中人都是有福相的。我率意行事,轻易发言,不能积功累德、容纳别人,这些都是薄福之相,怎么能得科第功名呢?我有洁癖,好发怒,不能舍己以救人,喜发议论以致耗气,喜欢喝酒以致伤神,通宵长坐以致损伤元气。仅这六点我就不应有儿子。”禅师说:“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缺点,就应该把向来不该登科第、不该有子的作风,尽情改刷。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孔先生算你不登科第,不生儿子,是根据你前世的表现推算的。但那是可以改造的。《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要多积阴德,多做善事。”他接受了云谷禅师的教导,把往日之罪,在佛前忏悔,写了一篇疏文,先求登科,发誓做三千件善事以赎罪。云谷禅师还给了他一本《功过格》,叫他把所做的事,逐日登记起来,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了凡先生的号原来叫学海,从这一天起,就改叫了凡,意思是已明“了”立命的道理,不愿再落“凡”夫的窠臼了。
行善积德,孜孜求利民
此后,了凡先生从早到晚,心地都在约束着自己,心思和行动都和以前大不相同。到第二年礼部考科举时,孔先生预测得第三,结果考了个第一。秋闱时就中了举人。但是他检讨自身,还有许多错误,如见善而行之不勇,救人而心犹豫不决,身勉强为善而口有过言,醒时能操持而醉后便放逸,等等。从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经过十余年,他终于完成了三千件善事。然后又许愿做三千件善事以求子。两年后(辛巳年)生下儿子天启(后改名俨,天启乙丑进士,授广东省高要县县令)。每次做完善事,袁了凡都用笔记在《功过格》上。他的夫人不会写字,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鹅毛管在日历本上面印一个红圈。她有时布施穷人,有时放生动物,多的时候一天竟能印上十几个红圈。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件善事又做完了。又许愿做善事一万件,以求中进士。万历十四年,袁了凡中了进士,十六年到宝坻当县令。他准备了一本空的《功过格》放在桌子上,所行善恶事,即使很小也登记起来。他的夫人见他所做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以前我在家里做善事,三千之数得以完成。现在许下了一万件,可是衙门里无事可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夜间,袁了凡梦见一个神人,把善事难以完成的苦恼告诉了他。神人说:“只减粮一节,一万件善事就已经圆满了。”原来,宝坻的田每亩应纳粮二分三厘七毫,而袁了凡只收一分四厘七毫,使人民减轻了负担。恰巧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宝坻,袁了凡就把自己的梦说给他听,并问这个梦能不能相信。禅师说:“能信。因为只要善心真切,一件善事就可抵得上一万件,何况全县减粮,万民受惠呢?”袁夫人非常贤惠,有一年为儿子袁俨做冬衣时,放着家中轻暖的丝棉不用,却要外出买花絮。袁了凡问她为什么。夫人说:“丝棉贵,花絮贱,我想卖掉家里的丝棉,多换些花絮,多做几件冬衣,给那些受冻之人穿。”他听后非常高兴。
兴利除弊,积极抗倭
袁了凡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嘉善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明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考官而落第。万历十四年丙戌科(1586年)唐文献榜进士,列三甲193名,遂成为万历初年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他以善谈时务著称。正当都御史要清查苏州、松江两府的钱粮时,他写了呈文《赋役议》十余条,包括分清赋税与徭役、办实事节省兵饷、杜绝随意加赋、抚恤贫民等内容。这些内容侵犯了当权者的利益,受到了豪绅的阻挠,其仕途也因此受到影响,直到万历十六年,他才有机会到宝坻任知县。
在宝坻,他采取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措施。一、当时宝坻赋役倍于他县,积欠粮赋达万石。他上条陈请减免旧赋,得到朝廷的允准。二、过去往京城运木料,到宝坻要改用车运。他奏请改为水运直达,革除了车马役及押运弓箭手。三、为革除太监设厂催讨银鱼之弊,他上书内阁大臣说:鱼本从海上来,运到宝坻再运进京城容易腐败,不如改由海边直运进京。从此太监们不再来宝坻骚扰。四、漕运过宝坻常因水浅耽搁时日,增加地方负担。他派人等船一进宝坻,就在下游筑坝抬高水位,使船队尽快通过。五、为抵御河水为患,疏浚三岔河口,增筑堤坝,堤上遍种柳树,堤内复垦,扩大耕地。六、为抵御海水为患,命百姓在海边植柳树——涨潮时海水裹挟大量泥沙上岸,遇柳树阻挡而淤积,时间长了就成了堤坝。七、治沟塍,课耕种。万历十八年在葫芦沽、八门城一带垦田时,曾题写七言律诗一首,表达了他“召吾共除游泊患,梦寐寻思水土平”的殷殷之情。
在地方武装建设上,他积极建言献策,被上级采纳。当时蓟州镇(今河北迁西)兵力不足12万,年耗银却高达150万两。他向巡抚提出革除冗员、制定马匹交易法规、复垦荒田、荒山植树、兴修险要地段水利、增加将领的供给、核查兵器等十条议案;又向兵备道王某提出加强海防等八条建议,都被采纳。丰臣秀吉担任日本的关白(首席大臣)之后,将目光对准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制定了先占领朝鲜再侵入中国腹地的计划。明朝政府与丰臣秀吉开战,天津逐渐成为明军出兵朝鲜抗击倭寇的重要军事要塞。2003年5月31日《天津青年报》发表了记者黄卫的文章《明代抗倭天津既是大后方又是兵工厂》。文章在论述武装民众、坚壁清野的防倭举措时专门提到了宝坻县令袁黄:“时任县令袁黄命令,有船只的百姓必须把船只编上号码,家中自备弓箭、刀枪等武器并参加当地的民兵组织,如果有敌人来袭,民兵与官军共同迎敌。”
面折李如松,死后得封赠
袁了凡在宝坻任县令七年。离任时,原准备一早就走,可由于老百姓为他送行,竟然直到黄昏才能动身。他被提拔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当时,日本侵略朝鲜,朝鲜向明朝求援。蓟辽经略宋应昌启奏皇上,任命袁了凡为军前赞画(参谋长),并负责指挥朝鲜的军队。他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到了朝鲜。平壤战役时,提督李如松欺骗日军说:“我们不是和你们打仗来的,而是给你们送封赏来的。”日军听信了他的话,不再设防。李如松趁机袭击平壤,大败日军。袁了凡当面批评李如松说:“我们是天朝大国,利用欺骗取胜,有损国体。”袁了凡还禁止李如松的部下乱杀平民并割下首级记功的做法。李如松大怒,对袁了凡恨之入骨,带着自己的部队独自东进。他派袁了凡守平壤,又不增拨一兵一卒,使袁孤立无援。日军头目清正趁机奔袭平壤,幸赖袁了凡机智应对,率领部下和3000名朝鲜兵击退日军。不久,李如松在碧蹄馆打了败仗。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了凡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李如松为了开脱罪责,恶人先告状,他向兵部尚书石星诬告袁了凡按兵不动,并弹劾袁了凡在宝坻“纵民逃税”。袁了凡被革职后,回到老家芦墟赵田(今苏州市芦墟镇新南村),筑新居,建藏书楼,闭门著书,达十余年,在七十四岁那年逝世。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了凡在赴朝作战中的功劳,上奏朝廷,追赠他“尚宝司少卿”的封号。明朝时,宝坻县城西门外立袁侯去思祠,内祀袁公了凡。后祠宇废弃。清乾隆七年,宝坻知县洪肇懋重建袁侯去思祠,并撰《祭袁了凡先生文》。袁了凡还受到家乡人的敬仰,清乾隆二年(1737年),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浙江巡抚纳兰常安撰《祠堂记》,赞袁了凡“挥击阉竖,九死不悔”。

wwssiu 发表于 2007-8-14 13:12:54

谢谢贴主辛苦了

管儿 发表于 2007-8-22 21:59:43

在这里看和书上的感觉不一样的

一人木 发表于 2007-9-13 20:54:35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年轻 时入赘到浙江省嘉善县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县得了公费做县里的公读生。他于明穆宗隆庆四年(西元一五七○年),在乡里中了举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考上进士,奉命到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任中刚好碰到日寇侵犯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救兵。当时的‘经略’(驻朝鲜军事长官)宋应昌奏准请了凡为‘军前赞画’(参谋长)的职务,并兼督导支援朝鲜的军队。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权,假装赐给高官俸禄与日寇谈和,日寇信以为真,没有设防;李如松发动突击,攻破形势险要的平壤,因而打败了日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袁公了凡事略      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