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 发表于 2007-7-12 21:21:31

刑官万里写春情   孙玉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万花丛里马神仙”脍炙人口的诗句,字字珠玑,令人叹服,但太过苍凉了,让人有不寒而栗之感。比他早些的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与“马神仙”相比,语气柔缓闲适多了,起句却仍透出难以尽言的苍凉、孤寂。徐再思“斜阳万点昏鸦,西风两岸芦花,船系浔阳酒家。多情司马,青衫梦里琵琶”,也掩不住心中的凄怆。
愁也愁哉,凉则凉矣。元代的这些文人们都怎么了?马致远“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的浩叹,总在西风萧瑟的时节,让人心里产生些淡淡的惆怅和忧伤。其实,早在北宋时期,欧阳修就借秋声的描绘,大发人生感慨:“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晚秋,携手老少数友,经数十里崎岖,登蓟县九山顶。
秋山给人一种疏朗开阔的感觉。枯黄的叶子向人们诉说着不久前的葱绿。树枝们少了叶的牵绊,光秃秃地指向远方……同游画家言秋容之靓丽有甚于夏木春山。美则美矣,我却总从其中读出几分苍凉的韵味。的确,明年春天,它还会枝繁叶茂,但那绿叶毕竟不是今年的了,这是自然生命的轮回。人何尝不是如此!人到中年,生命的秋季,“渥然丹者”、“黟然黑者”都在岁月的风中“为槁木”、“为星星”了。
我还没有攀过更高更名的山,将至最高峰时,一朵白云,从我伸手就能摸到的高度飘过去,把我眼前并不开阔的蓝天塞得满满的。云离我很近,仿佛坐上去,就能随之远扬。这终于打开了我秋意弥封的心,兴奋感油然而生:泰山的云海又能怎样!
这山望着那山高,说得真实在。同游的几位小友因为鞋子不适于登山,几乎失去了向上的勇气;两位前辈也因体力不支,小小的相机都使他们不堪“重”负了。多亏导游小梅的“骗术”高超,她一路雀跃,“前面就是平道了!”“这段过去就到山顶了!”人在很多时候是需要鼓励的。
从堤上到翠屏湖水边,要下几级台阶,谢老师说:“怎么又下坡了!”大伙儿都乐了。确实,上山容易下山难,其实那“容易”也只是相对而言,反正山行上下几十里,我几乎都没心情赏景了。但那红黄的叶子,离披的藤蔓,还是很打眼;国画岭名不虚传,造化神功当令大画师手软啊。
二十几年前,我就醉心于《新叶》的阅读写作,曾几何时,我竟疏懒到了艰于动笔的地步。个中原因,工作紧张繁忙之外,就只有心老了。路走得越远越腿短,书读得越多越手软。几千年来,学界先贤各穷毕生精力,铸就了中国文化的巍巍诸峰,我们后生小子能有机会登临览胜,已属三生有幸,何谈翻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山登绝顶我为峰”,豪气干云啊,但是在永远的大山面前,我们谁能“高大”得了?
几位老少朋友,笔耕不辍,孜孜以求之,真让我感动。前些时候,从网上得到一条耸人听闻的信息,说几年以后,文学创作将从三百六十行中消失!真的吗?现在我怀疑了。
披了苍茫的暮色,带着一身浓浓的秋情,车子走在了平平的归途。断断续续地听着同游老少玩伴的调侃欢歌,我竟睡意沉沉。是萧疏的秋山惊醒了我的人生秋绪,还是我的沉沉暮气染黄了这茫茫九山?四十多岁的年纪,真让人无可奈何啊!老家有句俗话,“人过四十天过午”,前些年有位诗人却又说,“而今百龄正少年”。于是勉强自己从萧瑟中读出春意,凑成了一首七律:
寒霜一夜黄林壑,落木萧萧咏劳歌。
风欺岁晚繁柯少,雨洗秋晨萎叶多。
草忆离离侵幽径,枝思郁郁待春波。
解意东君终有信,暮天摇落亦如何。
后来还是觉得无奈之感稍重,在人生的秋季,我们期望的应该是,老去的是容颜,心依然年轻。秋天,大自然最丰富的季节!拥有这丰盈和自豪,我们应该是幸福的!古人不是有“秋日胜春朝”的豁达吗?故以“登九山顶感秋”为题,又凑了一首:
九山践顶蓟州空,岁暮山光意趣浓。
幽水重岩石漠路,闲云远岫栋梁松。
霜华染鬓多悲叹,赤叶攀枝送暖风。
衰草离披青有日,刑官万里写春情。

人鱼小姐 发表于 2007-7-18 11:32:44

太长了,没看完,还是顶一下

鑫鑫 发表于 2007-7-18 11:41:38

我也顶一下吧!

霜满天 发表于 2007-9-6 12:57:49

我们的老师呢,支持支持

celery 发表于 2007-9-7 14:44:11

玉树临风的孙老师啊

一人木 发表于 2007-9-13 19:28:22

刑官?

天津阿龙 发表于 2007-9-13 19:50:57

孙老师好文采!赞一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刑官万里写春情   孙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