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良心也可以走很远
作者:邓海建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一名在新疆服刑的浙江犯人,在得知妻子离家出走、10岁小女儿在外流浪后,
向只有一面之缘的女警何利彩写了封求助信。没想到,何利彩因此照顾了小女孩7年,
把她接到家中,送她上学,还把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得妥妥帖帖。(《现代金报》
12月12日)
一个人的良心能走多远?这个价值判断,在一个以契约规则为制度伦理的宪政社
会似乎比较悲观,良心是不可量化、不可靠的,“走”多远要看个人的道德自觉。何
利彩带着一颗朴素的良心,风雨兼程了7年,却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良心,其实也
可以走得很远。这让我想起艾匹克蒂塔的那句名言:仅仅一个人的良心,却比所有的
坚固要塞更安全。
我们的社会早先是崇尚道德良心的,偏执地到了“知识与良心”捆绑售卖的田地
所以在中国,很大程度上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社会精英,就成了中国良心的指针。后
来的遗憾是,我们渐渐发现了知识和良心是不成正比的,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在教
会我们规则意识的时候还告诉我们:良心远不如契约美好。于是我们这个时代又开始
无限崇拜理性的制度设计,社会序列一旦生病,马上就是检讨制度安排的不健全、监
管体制的不到位……骂得多了之后,就是不肯承认一个事实:人为的制度始终带有人
为的缺憾,寻租与被寻租是制度的天性。制度的“烟花”设计得再好,倘若没有了良
心、德行的引信,终将不复瑰丽灿烂。
是的,制度永远无法完美,而良心可以带我们远离残缺。譬如冬天里一些办公室
的玻璃门上,总是季节性地贴上“请随手关门”,可惜依然屡屡大门洞开;而拥有良
好生活习惯的群体的办公室,无须贴上或温情或严厉的提醒,室内总是很温暖。在这
个问题上,西方的那些简单制度的巨大张力,让我们习惯了“制度补丁”的大脑永远
无法想象:制度不是靠“补丁程序”支撑起来的,也得靠信仰、靠良心。我们总认为
自己理性了,看穿了社会症结所在,制度创意繁复而精彩,却于走失了社会良心的现
实语境中,屡屡碰壁。在何利彩这个事件上,我们的逻辑惯性很容易去质疑政府救济
的缺位,但不去思考:纵使制度救济得力,从来没有百分之百的效力。万一这个家庭
是完美制度救济里那不幸的“百分之一”,我们该说是制度不得力,还是叹息他们不
走运呢?
何利彩说:“我只是在尽一个人和警察的良心责任。”一个人的良心,原来可以
走很远,而如果一个人的良心行走在制度理性的旅程之上,她将焕发出更圣洁而温暖
的光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