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是怀旧还是复古?
“应试教育不除,杀人教育不止。”偶尔在网上查阅资料,一句言简意赅,对于中国教育一针见血的话从我眼前掠影而过。尽管这句话有点言辞过激,但是同时也提醒了从事教育工作者。无限的歌声,没完没了地歌颂下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下一代是祖国的明天。多美好的言语,又有多少人在歌声背后仔细为下一代的教育深思过?中国已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最快的,然而却把对下一代的教育停滞在应试教育阶段。
自从唐代女王武则天创建科举考试以来,每个朝代,每个帝王依据一篇好文章臆断一个人的才能的优劣和思想的好坏,从而埋没了多少出类拔萃之人,而录取的不过是靠着文墨混口饭吃,书读寒窗十年的在四书五经中“深造”的学子。中国的文化仅仅是语文的真正身躯,数理化的定理和结论,实验操作的方式和步骤,又有哪一点是属于中国人的原创,没有,没有任何一条公式是从中国流传出去的。当然,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我学历史课程以来唯一感到自豪的,因为它们是来自东方的古国,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为了工作所创造的。他们摆脱了中国没落的思想教育,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为祖国,为世界的将来奠定了基础。古时候的中国,一个被官场所笼罩,被钱财所迷惑,被无知所误导,被愚昧所操纵的国家,在这之后就很少出现原创的作品了。中国的改变——洒在历史上的墨水只有历代皇朝的兴衰过程,朝野宫廷的明争暗斗,边塞各地的得失胜败。沧桑的岁月,就这样被一点一滴的消逝在人间。
如今,中国的教育还与以前封建社会的观念混合相谈,把新潮的事物融入到残旧的昨天,用飞跃的发展弥补昔日的不足。每天都有不同的杂志在报导中国教育的改进,总把顽固的观念频繁换去遮盖物,来糊弄下一代,这是真的为下一代好吗?在早些年,中国兴起一阵“减负”热潮。全国上下无一学生不喜悦欢腾,然而初三还是少不了为了应付中考的铺天盖地的试卷,高考的压力丝毫没有松懈地逼迫学生没日没夜地沉浸在书堆中。学生时代,正是青春的绽放的时节。然而,学生们为了将来的前途,不得不接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现实,这是珍惜青春的岁月还是在浪费青春的美好?有些新闻信息提倡中国的初中生不允许补课,为了是过滤出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千古名句往往体现了这些所谓的人才背后的辛酸。全世界的正常人,先天的智力都不相上下,完全是靠后天的努力才会拥有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他们,中国的这些学生中的尖子,还不是一样在家里暗暗地努力,为自己补课。这是真的为学生着想吗?
在丁肇中的一篇演讲稿《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他提到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的精神,还有古时候的四书中的《大学》说讲的格物致知概念。然而,经过千百个年轮的更转,为什么到了我们这时世纪,这个崭新的年代,这种思想就变质了呢?——中国的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生的家长期盼的是分数。我不禁感叹,这样的社会现象,竟然没有一个教育工作者愿意为此沉思,为了下一代的前程去用行动来证明这个观点,而不是词句构成的纸上谈兵。在发达的国家,竞争的是实力,而不是书面成绩,相反,在中国只有书面成绩才能够创造尝试的机会,因此,中国学生的思维,把创新精神深深地埋没在土壤下,这样的“祖国未来”怎样和别人的“明天”去争取最终的胜利之果呢?据周边杂闻,我依稀了解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优秀人才到国外从事的是基础工作,为别人的想法作铺垫,为别人的创新去祝贺,完全没有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科学的新奇事物。这就是中国培养出来的学生?
祖国的强大依靠的是下一代的实力,实力就是见证未来最好的依据。倘若中国的教育者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培育出具有实践精神的下一代,这才算是治标也治本,才算是真正的把祖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手上。
(转载——) 事务是要在摸索中潜行的不会一撮而就或许会走很多弯路 教育跟现行教育体制,教育政策,教育思路等有很大关系
想想,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多科目,这么多这样或那样的教育
但并没影响四大发明~~~~~~~~~~
那时中国有许多的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
观点很片面
但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这问题我是解决不了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