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断想(枯木)
也算题记:我心爱的孩子呀,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不要忘记,在上帝揭露人的未来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
——《基度山伯爵》中基度山伯爵给摩莱尔和凡兰蒂的信
世象之一:
偶然看电视,北京台《编辑说事》,年轻的女编辑一脸沉重:生命与谎言。说的是某小区一8岁男童,活泼天真,人见人爱。这个8岁的孩子由姥姥家去爷爷家——都住同一小区,相距不足50米。傍晚黄昏,天降小雨,小姐姐正在楼口给他穿雨衣呢,没成想急匆匆从楼上走出几个人,急匆匆坐上停在楼外的小轿车,又急匆匆地倒车……当时的录像显示:小男孩被撞倒,进而被车轧过。那片雨衣在风雨中扬起,又飘落。车子迟疑都没迟疑,就匆匆地跑了。小男孩起来挣扎了几步,复又倒下。一个含苞欲放的生命在一瞬间永远、永远地消逝了。
世象之二:
那天,去外地出差拉肚子,只好到医院拿了点儿药。事情办妥一出门,猛地发现大马路上车轮滚滚——大约有40多辆比较上档次的小轿车,在一辆火化车的引导下,如巨龙一般缓缓前行。在众人“这家事儿可真不小”的嫉妒、仇视而又似乎有些艳羡的议论中,得知是某公司大老板的公子,连同他的几位朋友,遭遇了车祸:车上3人,2死1重伤。而其中先亡者,在3人中最趁钱、最阔气。但是,跟鲜活年轻的生命相比,那成千上万的资产算什么?40多辆小轿车又算什么?对于连死带伤的这3个年轻人来说,那只是过眼云烟,一切的一切都等于零了。
世象之三:
有一段时期,网上热争:要尊严还是要生命。主要内容讨论当女性面临性侵害而又可能危及生命时,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从理性上看,答案不可能一致。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思想、脾气、秉性不同,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用假设和推想泛泛讨论恐怕于事无补。但某电视台请了一位女子现身说法,却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震撼。这个女人实在不简单,几年前她在面临性的侵害之时,不假思索地从楼上跳了下去,造成高位截瘫,被誉为“烈女”。就是这位烈女,节目中说了两句话让人感觉她不是在作秀——第一句: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第二句:要让我重新选择,我会选择生命。
世象之四:
晚间散步,不经意间看到行人各具形态:老两口儿相濡以沫,缓缓地走,偶尔搭上两、三句话,声音很低沉,仿佛语言在彼此之间已经是多余的了;一家三口儿其乐融融,欢快地走,时紧时慢,孩子一般是在中间或后面跟着,如果孩子大点儿就会时不时地插句嘴,孩子小点儿也会时不时地捣个蛋;新婚燕尔的小夫妻数量极少,偶尔才能碰见,他们往往手拉着手靠得很近,轻声细语间双目对视,爱怜之意溢于言表;而那相拥并坐于路边树影里的,相恋的大孩子居多——羞怯的或者大胆的,含蓄的或者放肆的,文明的或者让人看着匪里匪气的……花样年华,花样表现。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生命的一种常态。
两丝断想:
其一:哲人说,时间能证明一切。而我想,时间是由生命享用的。生命不存在了,要时间又有何益?如不是小平乐观坚忍,怎能长寿90有3 ?如不是小平长寿康健,又怎能有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光辉灿烂的邓小平理论?
其二:生理学家说,生命是在快乐当中造就的。而中国的老百姓有句口头儿禅:活受罪。当人来到这个世上,首先要哇哇大哭,而非哈哈大笑。其实仔细一想,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生有灭,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形式都不过是沧海桑田。正如那个叫东山魁夷的日本人曾经提出的: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本身就是旅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苦也一天,乐也一天,看开了,生命就是一个过程。有道是:生命无常,生命如歌。既然生命是在快乐当中造就的,就让我们在快乐中享受生命。
一点声明: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样写,岂不是在宣扬一种虚无的东西么?否。生活就要奋斗,活着就要有所追求。但是,在奋斗和追求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而不能好高骛远,要坚忍不拔但不要偏执狂热,能得到的欣然接受,该放弃的怡然放手,这样才会多一些快乐少一点落寞。
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所以,我快乐,我活着;我活着,我快乐。 不错 我快乐,我活着;我活着,我快乐
真有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