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家推荐几本教育孩子,同时也是教育自己的书吧!
1 做好父母这件事 ____地道的中国人写的书,适应中国特色!--------------------------------------------------------------------------------
孟迁 著
世界图书 2006年07月 出版
邮购编号:I12595
原价:23.0 会员价:20.7
会员折扣:90%
开本:16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家长/老师
综合推荐级别: 5.0
--------------------------------------------------------------------------------
红泥巴读书俱乐部 书评
做父母不是可以一厢情愿的事,想让孩子好,不等于能让孩子好。父母最想给孩子的,未必是对孩子有利的;父母最想对孩子做的,未必不是妨碍孩子的。
对孩子听之任之自然不可取,干涉太多又会起到反作用,那么,合理的界限在哪里呢?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又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
感到困难是因为“不会”,感到茫然是因为\"不懂\",力不从心时,不妨读读《做好父母这件事》。
作者简介:
孟迁,上海诺亚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教育总监。从1999年开始进行家庭教育研究,知行双修,在深入研读教育理论的同时,广泛地进行了调查、咨询、托管等教育实践活动,其间开通了河北省首部家庭教育个人咨询热线。他同时还是教育部育婴师资培训计划的高级培训师,以及《家庭教育周刊》“父母课堂”栏目的主笔。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新概念》、《做智慧父母》等。
目录:
自序:甲乙丙丁
第一部分 您不会这样做吧
外行父母小档案
外行父母对孩子的妨碍和伤害
“懂”和“不懂”的区别
第二部分 做好父母这件事
做好父母的八个智慧
期望错了最要命
借鉴的智慧
警惕,我们的弱点会被孩子学到
小心,教育也会“伤”人
第三部分 不可不知的原理
影响孩子发展的三个因素
家庭教育的三个“通道”
习惯养成的秘密
千年之错——兴趣培养
第四部分 有效教育需要的条件
构建双赢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听进我们的话
尊重与要求
没办法的时候怎么办?
第五部分 这些事,一定要做好
智力开发的“规矩”
“高分”没有这么难
学校是辆“公交车”
缺什么不能缺“自信”
自立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提高孩子的情商
把握时间,把握命运
附录
让孩子和网癌说“再见”
单亲教育新概念 0-3岁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
韩棣华 著
北京出版 2004年05月 出版
邮购编号:I09510
原价:32.0 会员价:28.8
会员折扣:90%
开本:16 装帧:软精
关注年龄: 家长/老师
综合推荐级别: 5.0
--------------------------------------------------------------------------------
红泥巴书评
这是一部系统、全面、细致、准确、实用、有所创新的育儿指导全书。
它能帮助新手妈妈:
抓住大脑迅速发育的关键期,早期训练、早期开发小宝宝的智力潜能;
抓住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科学喂养、精心护理,让小宝宝茁壮成长;
按照不同的月龄,精心设计各种亲子游戏,让小宝宝在玩中发展动作能力、语言能力、认识能力、情感与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韩棣华, 1926年出生,1947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家政系儿童专业,并获华西协合大学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士学位。退休前任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保健所高级儿童保健师,指导上海市各区县儿童保健所业务。
半个世纪以来,致力于婴幼儿保健、心理及早期教育的研究、指导、培训、咨询等工作。主编及专著有:《婴幼儿卫生习惯培养》、《婴幼儿运动能力发展及体格锻炼》、《婴幼儿家庭教养全书》、《0~3岁婴幼儿心理与优教》等数十本书以及多种有关科学育儿的音像制品。
韩棣华曾当选为上海市第四届妇女代表,曾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的从事卫生防疫工作30年荣誉证书。被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收入《世界名人录》,并聘为特约顾问编委。现定居澳大利亚,并任澳大利亚医学保健咨询中心理事。
红泥巴推荐级别: ★★★★★
-------------------------------------------------------------------------------- 斯波克育儿经
--------------------------------------------------------------------------------
本杰明·斯波克等 著
赵昌荣 李庆华 译
四川人民 2000年03月 出版
邮购编号:G00183
原价:39.5 会员价:35.6
会员折扣:90%
开本:32 装帧:平装
关注年龄: 家长/老师
综合推荐级别: 5.0
--------------------------------------------------------------------------------
红泥巴书评
0~12岁,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在《斯波克育儿经》这本被公认为20世纪最可信的育儿手册中,被誉为\"育儿之父\"的斯波克医生为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父母提供了全面、专业、细致的育儿技巧,强调父母应该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贯穿在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本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等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改变人类思想和生活的10本书之一。
《斯波克育儿经》自20世纪40年代问世以来,作者斯波克医生不断根据时代的变迁对其进行修订,迄今已被修订至第7版,译成39种文字,全球销量高达5000万册。可以说全世界有几千万的婴儿都是在它的指导下长大的。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斯波克医生所说的就是至理名言,他们有很多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打开《斯波克育儿经》,信手翻来,随便哪一页都能让人有所收获,它不仅教会父母全面、专业、细致的育儿技巧,而且在儿童教育史上,它因强调让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投身到大自然而开创了一个养育孩子理论的新时代。
爱迪生幼年的故事,给我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学要从小孩学起,二是科学的幼苗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爱护才能保全。
--陶行知
【《斯波克育儿经》第七版序言】
自1990年以来,美国社会面临着空前的压力。通常,家庭压力的上升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我们的社会是极端的竞争和过分地唯物的社会;很多工作的父母感觉在他们的工作中少了安全感和快乐感,他们所依赖的好日子变得越来越难于找到;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追求比过去减少;长期大家庭和社团组织的传统支撑正在瓦解;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导致了环境和国际关系的恶化。所有这些问题和其他一些问题都将在后记中的\"给孩子们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一节中进行更充分的讨论。
面对这些压力,并要推进社会走向更稳定,有两点变化是必须坚信的。首先一点是:我们的孩子们更加互不相同,有更多的积极理想。孩子们激起了超越他们自己需求的更强的价值观--协作、慈爱、诚实正直、对多样性的宽容--以便长大后去帮助别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人类带入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有了这样的价值观,生活将更为充实,比之谋求一个高薪职位或获得一辆豪华汽车的浅薄发迹,更令人自豪!
第二点变化是,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政府从受大财团利益驱使的状态转变为关心每个个人、注意环境、关注世界和平,因为那些大财团的目标仅仅是追求最大的利润。我们必须更具有政治上的号召能力,以使我们的政府转变成为全体公民的需求而服务的政府。
虽然我曾经在宽松度方面受到指责,但是,我不认为我自己对所有问题都能够放任自由,并且,所有使用本书的人,在和我说起这个问题时也都有同感。也有人打电话给我,让我承认允许一切行为,可见,他们并没有阅读本书,也不会使用本书。
……
在这里,我要声明,这并非本书所说的\"随时满意\"的意思。记得每当家长们问及如何使孩子们尊重他们自己、使孩子变得坚定、理清领导关系,以及问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和礼貌待人的时候,我总是告诫父母们:要尊重他们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我关于使宝宝和孩子们\"随时满意\"建议的本质。
(本杰明·斯波克)
【跨世纪育儿经典的创造者】
本杰明·斯波克不仅是20世纪一位世界上最可信和最受爱戴的\"父母指南\"大师,而且还是一位活跃于20世纪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他引发了现代育儿教育的革命,积极投身于反武器竞赛和反越战的行列,他还是奥运会金牌获得者。他的多彩斑斓的事业和生活经历,使人们不仅从他的育儿理念中受益,而且吸引人们去了解他在育儿教育以外的方面。
斯波克博士诞生于世纪之交的纽黑文,那是一个点煤油灯和用马车运输的时代,幼年曾就读于父母开办的户外\"新鲜空气学校\",在这里,他的父母进行着当时被认为是离奇的教育实验。作为家中的长子,本杰明带着腼腆进入了被认为不会有多大出息的青春期,直到1924年随耶鲁大学赛艇队取得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他才开始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进入医学院后,斯波克成为第一位接受儿科和精神病学训练的学者,在病人缺少的情况下,一位具有企业家眼光的编辑慧眼识珠,鼓励这位年轻医生写一本书:\"它不一定非常好,我们只能付你1/4的稿费!\"真是天赐良机,斯波克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孩子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是否会出水痘,家庭生活模式在其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影响空前绝后的《斯波克育儿经》于1946年出版,首印的1万册一面世就被抢购一空,从此开创了斯波克育儿的新时代。
1998年斯波克博士完成《斯波克育儿经》的最新版后,于1999年3月安然告别了一代代接受他教育的父母和子女,《斯波克育儿经》中文版成为他留给世界的绝版。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理由 (筱音爸爸 ·2005年03月 )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是因为读到一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父母也是人。”这句话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当然我也可能是瞎理解。我觉得这句话至少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
①孩子是人,父母也是人,育儿不能老想着孩子;
②孩子要长大,父母也要长大;
③父母是凡人,孩子也是凡人,再新潮的育儿思想也不能是对父母原本教育的彻底否定;
④孩子是人,父母也是人,育儿有孩子的生活,也有父母的生活;
等等等等吧,我一时也说不好。总之,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许多许多的事情。还有一句特别有道理的话可与之相比,那就是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的:“绝大多数人都具备成为父母的生理条件,但有许多人却不具备成为父母的心理条件。”
《斯》这本书还有一点特别让我喜欢,就是作者大概认为孩子怎么着都很正常。作者往往会列举孩子在某个阶段的各种不同的表现,结论几乎一律是“正常”。多好啊!这本书我都翻烂了,送了不少给朋友。我读这本书的最大快感就是,总能自豪地说:“瞧,我们家筱音多正常!” 《父母必读》杂志译丛--养育女儿
--------------------------------------------------------------------------------
珍妮·艾里姆 著
施建农 译
北京出版 2002年12月 出版
邮购编号:I07540
原价:19.0 会员价:17.1
会员折扣:90%
开本:32
关注年龄: 0~3岁 3~6岁 6~9岁 9~12岁 12~15岁 15岁以上
综合推荐级别: 5.0
--------------------------------------------------------------------------------
红泥巴书评
以性别为主题的教育宝典
——推荐《养育儿子》、《养育女儿》、《养育青春少年》三本译著丛书
北京出版社在2002年8月出版了《父母必读》杂志译著丛书:《养育儿子》、《养育女儿》、《养育青春少年》。这套从儿童性别角度撰写的教育宝典,给我们的教育领域带来了一束新的光芒,使我耳目一新。三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唐-艾里姆和珍妮-艾里姆夫妇。他们都是儿童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文学作家、美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教育网络的讲演人与撰稿人。锦上添花的是,参与这三本书翻译的是在我国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心理学专家,三本书译文译意准确、文笔流畅、通俗易懂。这套书对成千上万心存焦虑的父母亲来说,实在是一大福音。这一套书在美国是畅销书,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其中《养育儿子》在美国已印刷了475000册。他们的书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我认为主要是他们抓住了性别差异的主线,根据自身的体验以及社会所需要的问题来写的:(1)自己的家庭:有一儿一女,父亲又是儿子的继父;(2)自己的工作实践:既是心理咨询、又是心理治疗,有许多男孩和女孩性别差异的例子;(3)大量的阅读:差不多隔几页就介绍某一本书或某个教育家的论点,多方面佐证他们的观点,有渊博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4)男女孩和青春少年家长的求助信;这些信使艾里姆夫妇与家庭、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让他们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有了这样广博的理论和实践,才能写出如此有价值的、基于性别差异这一主题的畅销书。我也是一个儿童工作者,也经常接受咨询和发表看法,却很少从性别差异来谈儿童教育。今天读到艾里姆夫妇的书,真觉得汗颜啊!这里集中谈几个触动我心灵的主题。
一、对性别差异的认识与再认识
以往,我对性别差异没有深入地研究过,所有的只是从日常生活来的朴素的观念,比如对女孩说:“他是男孩,闹一点没关系,你是女孩,一定要听话、乖、不闹,这才像个女孩。”对男孩说:“她是女孩,就是爱哭,你别惹她……”等等,仅此而已。我从理论上认识性别差异,来源于在1980年读到的刊登在美国New Scientist (“新科学家”)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性别:其差异何在?”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有这么一些论点,其中有许多和今天我们看到的三本书相同或近似,如:(1)在人类,从怀孕以后,很快,男女两性的发展就不同了;(2)性别的二态性(dimorphism)是所有哺乳动物种属的一个特征,它伴随着某些行为的和心理的区别;(3)在男性发展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着的特点:A.男孩更为脆弱,更容易遭受各自失调的危害;B.男性有更多的表现型上的特点,在智力方面,智商非常高的和非常低的往往是男人;C.男性初期的发展较女性要慢得多,这种相对而言的快速发展是受女性荷尔蒙(内分泌、雌激素,hormone)控制的。(4)男孩的攻击行为较女孩为多,像武断、竞争和有野心,也都与攻击有关,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都受男性荷尔蒙的影响;(5)生物倾向本身是形成社会期望的基础,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帮助个体去实现他们的潜在能力等。这些论点,很有意义,对我也很有帮助。但是,这些论点都不是从教育的角度说的,也不具有操作性。三本新书读后,使我想起以往读过的东西,也使我对性别差异有了再认识。作者不是抛弃共同性,只谈差异性的。他们所讲的许多差异是在共同性下面的差异。比如,生物力量、对儿童要塑造、内在的引导系统、栅栏、真实意图、不同阶段有各自的年龄特点等等,这些都是共同性。但更多、更重要的是详述共同性下面的性别差异。比如:共同性有生物力量、性别差异就要说明不同的生物力量,比如雄性激素、雌性激素的不同影响;共同性有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就要说明不同年龄段,从出生到7岁、8岁到12岁、13岁到17岁、18岁到29岁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的性别差异;共同性中有性问题,性别差异就要说明男孩、女孩在性方面的特点,比如男孩的手淫、遗精,女孩的月经、性幻想等。在分析共同性下面的性别差异以外,作者还分析了不同性别儿童独有的特点:男孩女孩先做后说先说后做是目标定向是关系定向语言落后语言发展迅速重视形体、肌肉重视体重视觉和方位感强听觉和辨音能力强多动症多情感极其丰富注意集中困难多,易冲动,思考与行动之间的距离很短,贸然行动易受日常生活中紧张刺激的影响,出现较多的梦魇和夜惊重视三个问题:(1)谁是领头人?(2)规则是什么?(3)准备遵守这些规矩吗?易受四个问题所驱使:(1)我们之间有关系吗?(2)我们之间关系的配制是什么?(3)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何种地位?(4)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什么?……以往,我在参加咨询或回答家长问题时,很少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谈问题,比如,我在谈到纠正任性的方法时,曾经列出过17条,但没有一条是与性别有关的。又比如在谈到多动症的问题时,也没有把生物影响放在重要位置,这就使我采取的方法显得苍白。感谢三本书的作者,使我的认识开扩了,思想的深度增加了,也学会了不少根据性别的操作原则。
二、栅栏(规则)设置的意义
栅栏(规则)的设置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在三本书里都有大量的篇幅讲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对女孩讲得更多、更细,对家长很有帮助。首先是想谈谈共同性。因为对任何一种性别的儿童来说,栅栏(规则)都是必要的。但是所设置的栅栏的内容却又不相同。(1)设置的栅栏应该与孩子的年龄相适应。(2)只是设置了栅栏还是不够的,还要给出对违规行为的相应惩罚(不是体罚)。(3)有不同层次的栅栏:口头协议、木栅栏、橡皮墙、砖墙、铁栅栏等。口头协议不会引起惩罚,它适合于9岁以后的男女孩;铁栅栏是在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危险时用的。如果触犯法律,则必须限制他(她)的自由甚至送到青少年教管所等;木栅栏、橡皮墙、砖墙则是对付不同程度的小违规行为而设置的。(4)栅栏的设置是为了保护、为了安全。(5)有几个原则:A.栅栏的边界要适当,要大到可以让孩子自由地“活动”,也要小到能够把孩子带回到安全放心的地带;B.在恰当的时机设置栅栏;C.要严对事,宽对人。(6)每次越界都会有相应的后果,那么,这些栅栏就会成为自律行为。三本书中所举的关于男孩、女孩、青春少年违规的例子是不相同的。比如,给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安排上学前倒空垃圾筐,她没倒,则先是口头提醒,可是如果反复不遵守,就要用上木栅栏,给以轻微的处罚或是商谈;对于一个5岁的男孩,讲的例子则是不能安静,把书架都掀翻在地上。也是先口头提醒,然后按情节用上不同的栅栏。我在参加咨询时,也多次谈到立规矩,即设置栅栏的必要性。栅栏设得好,可以减少大量的违规后的惩罚,但是,我很少从不同性别儿童应注意采用不同栅栏的作用。
三、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的理解
我们对孩子出现了不端行为,往往立即对言行本身做出反应,在很多时候并不恰当。往往主观上以为是这样的,而实际上却是那样的。我们对男孩的误解尤其多。
在《养育女儿》和《养育儿子》这两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言行表现的背后有大量的真实意图,掌握了这些真实的意图,才能触动他的心灵,作出有效的教育。下面举几个女孩、男孩的言行表现及其真实意图,可以让我们知道孩子说的、做的和他们的真实意图之间有多大的区别:
女孩
*我才不穿那件傻傻的衣服呢。
真实意图:你想挑选自己的衣服。
男孩
*我讨厌你总是告诉我应该做什么。
真实意图:你想对这个决定有更多的自主权。
*你不公平!我的朋友们都去听音乐会了。
真实意图:你确实想让我们更加信任你。告诉我们更多的情况,让我们讨论一下。
*我不管安全不安全,我非要去!
真实意图:你真的特别在乎这件事。
*我再也不会和杰茜玩了,她真蠢。
真实意图:听起来好像杰茜惹你生气了,你需要些帮助来处理这件事情。*你从来不听我说!
真实意图:你很希望我关注你。
*我恨你,你不能强迫我照你说的去做!
真实意图:这对你来说真的很重要。
*我以后再也不整理我的房间了。
真实意图:你想要对自己的事情有更多的自主权。
对儿女的言行的真实意图做出反应,要求我们对自己作出的反应具有清楚的意识。我们父母对我们讲的老话已经不适用了,我们需要用更合适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我们希望他们讲出为什么,以便我们更理解他们,教育他们。
为了重视真实意图,我自己也试图做过一点分析。举两个例子:
女孩
*我要穿新裙子到幼儿园去过“六一”。
真实意图:你多美啊!看的出来你很重视“六一”节。
有效引导:是的,穿新裙子是美,但是今天下雨,天冷,明天穿行吗?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说:“不行,下雨,天太冷,不能穿。”则必然会引起反抗。替她说出真实意图,再进行引导,就成功了。
男孩
*我就要骑新的三轮车去学校。
真实意图:表示你多么帅气。
有效引导:儿子,今天还不行,你还没有骑小三轮出过小院呢!等你骑熟练了再骑到学校去,好吗?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说:“不行,不许骑。”则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替他说出真实意图,再引导就有效了。
我们对孩子的言行,要三思以后再作处置,这样,了解了真实意图后,才能有针对性。
四、先天与后天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先天或后天、遗传或环境、自然或社会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心理学上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就有了这个问题;说它年轻,是因为到今天为止,在心理学界也没有一致的意见。大约在1940年以前,心理学家多认为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尔曾经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1940年以后研究多了,许多材料不支持遗传决定论,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也曾经讲过:“给我12个健康孩子和一个特殊的环境,不管他们的才能如何、倾向如何……我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他们培养成科学家、医生、盗贼、乞丐。”这也就是说环境是万能论。但是,后来的研究也不支持这个环境万能论,于是又出现了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论,也就是两者交织在一起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作用。
这三本书也用许多篇幅谈到这个问题。在《养育儿子》这本书中对生物力量——雄性激素谈得很多;在《养育女儿》这本书又对雌性激素作了很多阐述,而且还提到女性和男性大脑组织上有差异,这种差异也造成行为上的差异。可见作者对男女性别的先天因素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在这两本书中也十分看重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诞生了,从狩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革命时代、技术时代,人们的态度不同;学校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同;社会文化的影响也不同。我认为作者是持交互作用论的观点的。我也是持交互作用论观点的,因此读起这几本书来感到非常亲切。一个儿童降生于世,必然有先天(生物)的一面,如个性、气质、性别,也必然有后天(社会环境)的一面,如教养、文化、家庭的影响。对这几个方面都考虑到,才能作出有效的教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茅于燕
红泥巴推荐级别: ★★★★★
《父母必读》杂志译丛--养育儿子
--------------------------------------------------------------------------------
珍妮·艾里姆 著
柴海鹰 译
北京出版 2002年12月 出版
邮购编号:I07150
原价:17.0 会员价:15.3
会员折扣:90%
开本:32
关注年龄: 家长/老师
综合推荐级别: 5.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