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 发表于 2007-10-4 10:05:46

自然·心声·写照(董振涛)

有人说散文是心文,是一个人的心灵轨迹和人生的真实写照。看了张英的散文我有这样感觉。
张英十分好学,是个勤奋的青年,我与他结缘是在书法和绘画上。后来逐步加深了解后,发现他在写作上也极富天赋。读了他的《孤本平遥》、《茶缘》等散文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近他又写了《一棵树》散文新作,拿来让我看,笔者读了这篇新作,眼前为之一亮。这篇文章不就他的真实写照吗。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点滴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篇散文达到了这种境界。作者经过了深刻地思考,进而构思出一种意境,这种复杂艰辛的精神活动,是作者进行文艺创作时所必须的。他反映出作者的人格、修养及文化功底,笔者在绘画创作和文学实践时也深深体会到这点。
“别人不能做到的,它做到了;别人不能克服的,它克服了;别人不能坚持的,它坚持了;别人不能付出的,它付出了;别人不能忍受的,它忍受了,就这么顽强地生存着。”作者用人性化的创作方法描绘这棵小椿树,他以敏锐的目光、质朴的语言,反映和表达一个最可贵的精神,是人们需要的一种精神,哪怕是一点。
好文章,短小更可贵。“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尤其是散文作品,由于它挥洒自如、能放能收且篇幅短小,就更容易传达一种文化艺术感受。作者的文章写得短小精悍,不到两千字,却能反映出作者真实情感实则不易。韩愈送孟东野序,第一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成为千古名句。其文只有一千字左右,却是名文。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一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有名的警策之句。文章也是不长,不到两千字,这已经是苏东坡散文中的长篇了。短小的文章,不失精彩才是大手笔。张英虽不算上大手笔,但他已经开始向着前人优秀的路径去探寻,去努力。
作品风格的精髓并不在于客观、准确地描述,而是在于把自己那种\"迁想于万物之灵中,与万物共感共鸣\"的主观情感,融会到对客观世界的评判中而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读《一棵树》深感作者笔下的花草树木都溢透着一股灵气,浮现着勃勃生机。而这些普通人眼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却在作者空灵的笔下,鲜活了起来。没有色彩的,渲染得五彩缤纷;缺乏思想的,注入了浓浓的情感;需要生命的,赋予了鲜活的魂灵。这是《一棵树》给我的最深印象。
无论绘画还是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只有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才能寄托心中无限的思绪和深沉的情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然·心声·写照(董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