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调控是要让大家买不起房吗?
http://news.QQ.com 2007年10月29日07:48 南方新闻网 评论494条 第 1 2 页国外的好东西,完全可以拿来
南都周刊:你刚才说在房地产政策的出台过程中,很多政策都是违背市场规律的,都是以各部委发文的调控形式在被动应对,为什么会这样?
任志强:不都是,在今年好多政策都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比如这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国土资源部门也在增加土地的供给。今年增加了30%,说政府没有在做吗,也在做,但要让它增加50%,它增加不出来,因为暂时还开发不出来,路啊,管线啊还没有修好。同时,明确了政府的住房保障职责,这就是告诉市场,这一职能不在市场范围内。而此前的一些东西,绝大部分都是违背市场规律的。但由于现在政府的职能还一时跟不上,导致还有一些非市场化的政策出台,比如说90平米的规定,以及这次的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增加等。
这些部委在出台房地产政策时也开座谈会,但开座谈会者可能有不同的利益,或者根本不懂市场。我刚开始也参加过多次,但后来不参加了,因为我老提反对意见。
南都周刊:近期你提出了“挽救夹心层”的主张,呼吁政府关注那些超出了保障性标准又暂时靠收入无法或无力购买商品房的工薪人群,在税收和住房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照顾。你的观点似乎总是要领先政策一步,为什么?是房地产商这个“局内人”的身份决定的吗?
任志强:这不是我近期提出来的,而是早提出来了,只是近期在国家明确承担住房社会保障职责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凸显出来了。最早提出要建立住宅法的也是我,我在1998年就提出来了,建设部今年才提出了要制定住宅法。日本在1960年就出台了,台湾地区是在1971年出台的,欧洲更早一些,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住宅法。为什么没有更早提出了,因为以前是福利分房,不需要,而1998年住房改革以后中国需要。住宅法不仅仅要解决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的问题,还要解决家庭住房问题,美国也是这样。美国的住房部就是要解决保障性问题,商品房它根本不管,10万美金一平米也和它没有关系。
我们能把国外学到的东西和国内的现状结合起来。我们不仅仅在国内,在哥伦比亚大学培训那么久是为什么,我们的研究机构与国外好几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有联系,我们出台的研究报告把国外的先进经验都积累起来了。这些东西都是眼睛看得见的,为什么不去学习?官员也经常出国学习啊,但他们没有实践经验,不能结合实际思考问题。而我们恰恰是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很多东西都不是新东西,也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国外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也应该有,完全可以拿过来用。购买第一套住房要免税的,全世界都这样,为什么中国就不一样?还要加税?
如对社会有好处,我愿当恶人
南都周刊:你的一些言论,如“商品房应面对的只是中高收入家庭中的富人,不应让所有人都买房”;“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是提供保障住房权利的公共产品,而不是限制房价”;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应靠政府解决廉租房、而不是“居者有其屋”等,在当时被认为是富人的“嚣张、蛮横”言论,而现在逐步被证明是正确的,并在政策上逐步得到体现后,你有何感想,得意?悲哀?
任志强:没有什么可得意的,我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让政府变得更好。但如果政府能更早地听取我们的意见的话,也许市场不是今天这个样子。1998年我就提出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为什么现在才实行?这是政府应该要检讨的。这只能证明一件事,政府的决策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民间的意见也不一定没有值得参考的地方。但政府最终还是听了。曾经有一个学者写过一篇文章“让任志强看笑话”,确实是任志强在看笑话,早听的话就不会这样了。
如果做的对老百姓和社会进步有好处,我宁愿当恶人。今天当恶人,有些人会认为是对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是对的。改革不是一帆风顺,正确的意见被接纳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南都周刊:长期以来,多数网民对你的发言以扔板砖为主,认为你是房产商利益集团的最佳代言人,但从近期的政策变动看,你的观点更像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两种角色似乎“错位”了。
任志强:没有“错位”,我本来也没有以房地产商人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从过去到现在都不是。我只是更接近市场,比一般人更了解情况。过去到现在,我们也组织了很多次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华远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本来就是为公共层面提供服务的。我们研究机构的成果,各个部委都来要,不过他们耍赖,不给钱就是了。没有一次出报告他们不来要的,都是点名来要。
我不仅仅是一个房地产商,而且是一个企业家,只有那些无知的人才说华远只做房地产,我们有银行、旅游等各种产业,多得去了,房地产只是我们涉足的产业之一。怎么不说我是政协委员啊,怎么不说我是人大代表啊,我的角色多得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