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花瓣 发表于 2007-12-5 15:54:22

语文阅读课上师生“笑”的反思(转)

许多教师都知道微笑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有的老师强调微笑应贯穿课堂始终,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语文。这里我不想否认微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我只是认为不同题材类型的课文要区别看待“微笑”的作用,对于那些抒情的文章,我们不仅微笑,还应大笑、特笑、开怀的笑;但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等这样的文章,不仅不能微笑,还应该庄严肃穆,要使人听后催人泪下,令人振奋,永远不会忘记正是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壮烈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得到革命的洗礼。
近日,我听了一节语文课,《丰碑》。它主要讲述的是在红军长征中一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而宁愿自己冻死的感人故事。教师在交代完背景,介绍完文章的主要内容后,面带微笑地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军需处长成了丰碑?”几个学生回答后,显然不能让老师满意,于是,这位老师只好让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一段话。可能是紧张的原故吧,这位同学读的有些结巴。读完后,老师让其他学生评价刚才那位同学读的怎么样,有的同学笑着说:“他读的声音不洪亮。”,还有的乐呵呵地说:“他读的没有感情。”,其中有一个站起来大声地说:“他说话结巴!”“哗----”全班同学都乐了,老师也被逗乐了。
听到这儿,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这节课是一堂比较严肃的爱国主义题材的阅读课,我们本应深深地怀念这位舍己为人的老军需处长,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面对革命先烈我们还能乐的起来吗?这堂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
后面的课教师讲得很精彩,也很煽情,不时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我却陷入了沉思:面对先烈们,我们还能笑得出来吗?
首先,我觉得这位老师对军需处长的感情把握没有到位,有些错位。没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溶入到教材中,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同战士、军需处长和将军等诸多角色产生共鸣。也就是说教师自己都没有被这些角色所感动,又何谈感动学生呢?所以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师生之间干巴巴的一问一答,没有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其次,教材挖掘不透,不深,重点确定不准。学生只顾按教师的要求找重点句子,重点词,而忘了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否则也不会出现哄堂大笑的情况了。教师讲解得过细,每读一句话就问学生有何感受,对那些重点词深抓不放,所提问题又太笼统抽象,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把时间全浪费在字、词的理解上,直到下课,学生的情感也没有得到升华。其实《丰碑》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军需处长和将军。文中重点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后的神态、衣着、面貌和当时的动作。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解黑板上老师给总结的干巴巴的重点词上,那么这堂课是不成功的。至少那些词不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对军需处长产生感情,没有感情又如何升华?最后一部分描写将军开始要“喊”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到“吼”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战士发衣服;从将军面部肌肉“抽动”着,到当听到有人冻死了,“像一头豹子似的冲了过去”;最后发现冻死的战士竟然是掌管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将军“不由的愣住了,缓缓地举起手向这座‘丰碑’敬礼。”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教师无须在黑板上写什么,只要创设好情境就足够了,学生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完全有可能理解。
第三,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随机应变能力不强。教师课堂用语语病太多,将自己游离于学生之外,不能与学生溶为一体。同时教师过多的体态语和夸张的动作,反而影响学生的思考,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丰碑》这篇文章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是凝重的、令人敬畏的,不应是微笑的。
第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太少。学生不会深入教材思考问题,我觉得与教师的引导有关。教师只是让学生理解那些重点句子,然后小组讨论自己的感受。教师的板书比较详细,将那些学生还没有完全感悟出来的词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住。这篇课文的重点我觉得应放在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而不应该让学生仅仅记住几个干巴巴的词。最后,要让学生带着思考和问题离开课堂:如果你是战士,你想对丰碑说什么?如果你是将军,你想对丰碑说什么?

铁牛-55 发表于 2007-12-5 16:00:48

哈哈哈哈

celery 发表于 2007-12-5 16:02:53

这种问题要看看现在的孩子了
有多少还懂得这些事情这些道理的?
他们已经看得太多
以为似乎懂得了很多
可是很多的时候
他们可怜得连道理都不懂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阅读课上师生“笑”的反思(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