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文/油条,国产的
据说,晚清某年科举考试时曾命有一题,题曰:“项羽拿破仑论”。一个考生稍作审题即挥笔作答:“项羽力能拔鼎,何惧一破轮乎!”这虽说只是一个笑话,但由此大约可以看出项羽这人力气是很大的,倘若是有幸放到现在,只须稍加训练,让他破几个举重的世界纪录或拿几块奥运金牌,应该是易如反掌。但如果是因为项羽力气大,便简单地将其定位于只是块举重运动员的料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项羽这人不单单是力气大,气魄也蛮大。小时候家里的长辈人送他去读书去习剑,都学不进去,还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从小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立志要学“万人敌”来报效国家,救万民于水火,因而项羽这孩子长大后应该是会有几分出息的。那年,秦始皇巡游时,仪仗显赫,排场十足,围观的群众看了后都羡慕不已。项羽见了却很不以为然,说:这算个毬啊,老子将来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当时围观并羡慕不已的的群众中有一个人,我不能不提,毕竟他跟后来的项羽之死有着莫大的干系。这个人,便是刘邦。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按道理说刘邦是没办法跟项羽去争夺天下的,两人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一来刘邦非六国之贵族后裔,在他走上革命道路以前,官最大只做到了小小沛县辖内的一个乡长,身份背景不如项羽显赫;第二刘邦也不是大泽乡首义的参与者,革命的资历比陈胜吴广之流的奴隶还要浅;三是刘邦没什么文化,倘是拔开了他身上披着的泗水乡乡长的外衣,充其量只是一个流氓小混混。但毕竟人家刘邦后来搞赢了,做了皇帝。而皇帝的档案里是不可能有丝毫劣迹的。于是,司马先生妙笔生花,原本是刘邦的老娘偷人养汉子的绯闻,在《史记》里变成了在雷电晦冥之时刘大娘跟神仙造爱;刘邦杀的那条蛇也变成刘邦杀了白帝子。好了,既然刘邦的身上流淌着神仙的DNA,又杀过龙种,这样的历史档案不管是搬到哪里,都是可以摆上桌面的。
对于历史,我们不要太过于苛刻。想来司马老先生也确实不容易,为了写好一部《史记》,竟被人强制施行了生殖器切割术。试想,一个人连鸡鸡都被割掉了,难道我们还想要人家夹着空空的裤裆走进央视来一回《实话实说》么?不要!对同志我们还是要讲点阶级感情的,对历史,打个马虎眼也就过去哒。真要怪,就怪项羽这孩子不争气罢。
作为秦末汉初的首席“十大杰出青年”,无论是名声也好,本事也罢,怎么说皇帝这件龙袍都该由项羽来穿才是。是不是一个人的本事大了,就变的刚愎自用起来?是不是一个男人跟女人亲近太多,就变得妇人之仁起来?不然刘邦何以坐得了天下。刘乡长虽然本事不大,但手下的几个小弟得力啊,兼之刘邦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自然使其少了几分佞气而显得大度起来。记得当年楚汉两军对峙于鸿沟之时,项羽曾气急败坏地对刘邦说:你丫要再敢操性,老子把你的堂客先奸后杀、把你爹剁成肉丸子煲汤喝了。刘乡长听完这话后一点也不生气,说:咱俩是拜过把子的兄弟,俺爹就是你爹,俺堂客就是你堂客,你爱咋咋地!只是千万记得要给俺送碗肉丸汤喝哦。啧啧,全然一副心狠手辣的泼皮嘴脸。
我常想,如果项羽不是因妇人之仁而是在鸿门宴上一剑剁了刘邦,后来的历史又该怎么样写?可能后来的朝廷不姓汉而姓楚;当然也可能既不姓汉也不姓楚。因为依项大官人刚愎自用和妇人之仁的性子,即便是刘邦死了,但冷不丁冒出个张邦李邦或王邦的跟他来PK,亦并非没有可能。然而历史是不容许假设的。事实是项羽输了,输的很惨,不仅输掉了江山社稷,甚至连性命也赔了进去。
说起来刘邦这人也真够阴损的。垓下一战,围而不打。围便围了,不打也就罢了,你让项羽和手下的弟兄们冻死饿死或者郁闷死,也没什么不妥啊。但刘邦却偏要在围住了以后,开一个什么卡拉OK演唱会,让手下的弟兄唱的全是楚歌。这样子一来项羽手下的伙计们哪受得了啊?都是楚国江东子弟,整天在外面打打杀杀的,说不想家不想婆姨那纯属扯蛋。这下子猛然听到楚国乡音,就更想了。想归想,也没别的辙,人心却散了。于是,天下也不争了,管TMD是姓刘还是姓项,老子先留条活命跑回家跟婆姨好好睡一觉再说罢。其实,项羽的歌也唱的蛮好,可惜还没等到他把个人演唱会开起来,手下的弟兄基本上都跑光了。所以,任你把一曲“垓下歌”唱的如何山崩地裂、荡气回肠,听众都只剩下一个虞姬了。
说项羽有妇人之仁我同意,但若说项羽之死跟他沉溺于女色或跟虞姬有啥干系,我坚决反对。虽说是项羽打仗时喜欢把虞姬随军带着,但人家虞姬可从没有参政议政,更没有没碍你或坏你什么军国大事。你项羽打仗打累了,人家心甘情愿做你的慰安妇;你手下的弟兄跑光了,人家还留下来陪你,做你的歌迷你的粉丝;不仅专心地听你的歌,还很专业给你伴舞很专业地也献歌一曲给你。“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一曲歌罢,人家脖子一抹,香消玉殒了。人家生是你项羽的人,死是你项羽的死人,还想咋的?江山社稷玩丢了却把责任往女人身上推,那是最没出息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不愿过江东重整旗鼓、卷土再来,或许是碍于面子放不下架子。但天下因此而成一统,人间因此而免去了战乱之苦,于苍生百姓未必不是莫大之福焉。况且,项羽死去的若干年后,尚能被一个才情俱佳的李清照MM念想着,当可瞑目于黄泉了。 沙发,广告招租。 民国初年, 某一大学堂招考新生, 作文命题为: << 项羽拿破仑论 >>. 有某考生对拿破仑一无所闻. 见题极为惶惑, 继而忽有所“ 悟 ” 遂奋笔疾书, 成其下文. 文曰:
夫项羽乃拔山盖地之雄, 岂有一破轮而不能拿乎? 非不能也, 势不必也!
彼破轮为何物? 其大几许? 其高若干? 纵或挡道, 乌骓且扬蹄, 项王即可
安然而过焉. 何需下马将其移开,而后再前. 岂非多此一举!
退万步而言, 欲将其去之以利行军, 然则彼一破侖, 百数斤而已. 令一二士卒
足以胜任矣; 而何劳项羽主帅之尊, 躬自动手? 于情于理无乃不可乎?
基于上述, 余固以为: 相羽不必拿破侖也!
为文至此, 本当收笔, 然意犹未尽. 砚有余墨, 卷有余纸, 如鲠在喉, 以吐为
快. 故不揣冒昧, 斗胆向命题先生进献数言:
以<<项羽拿破仑论>>为题, 其造诣立意, 新则新矣! 然于遣词炼字, 似略欠
工,何哉? 盖用“拿破侖”三字者也.“拿”系白话;“ 破 ”文言当曰: “敝”;
至若“ 仑 ” 与 “ 轮 ” 互无通假----余揣度再三, 方悟先生之意, 乃敌军
为项军所破, 其轮与车体分离, 安然不止余“ 侖 仑” 也.-----费解, 费解!
统观此题,文白夹杂, 先生虽为用心良苦,然实属似通非通, 愚生不敏, 未敢
敬颂高明也!
打油诗一首, 幸先生垂听:
欣然应试入场来,
考题离奇复怪哉.
但愿细流能容海,
勿抛不才孙山外!
此文过谬出奇, 且颇有章法, 造此奇文, 盖孤陋寡闻, 自以为是而贻笑大方.
这不亦为: 出乎意料而在情理之中吗? 抄奉于此, 以搏一笑! 引用第1楼狼哥于12-06-2007 10:28发表的 :
晚清时有DNA的说法吗?
我也很奇怪晚清有拿破仑吗
所以去查了一下
果然
是民国的
还有这是油条的所谓DNA 后边还有央视的实话实说,把死人挖出来,实话实说一把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