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209|回复: 0

从宝坻走出的相声大师——马季(郭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2 16: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惊悉马季先生过世,作为家乡人,笔者在悲痛之余,采访了著名军旅作家刘秉荣、宝坻区文联主席高凤河、摄影家刘宝富、人文学者张宝年、马季出生地黄庄村原党支部书记袁庆明等与马季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士,今连缀成文,以飨读者。
出生地和祖籍都是宝坻
“有些报刊说马季生于北京,祖籍宝坻。我心里挺不好受。1985年马季回宝坻演出时,曾亲口对我说他生在宝坻黄庄,两岁时因生计问题随父母离开家乡,先到天津,不久后又到北京。他是一位从宝坻走出去的相声大师。”2006年12月28日上午,现任宝坻区文联主席的高凤河同志找到我说。高主席的说法,得到了刘秉荣、袁庆明等人的印证。天津《每日新报》、北京《团结报》发表相关文章时也采用了在宝坻黄庄出生的说法。作家刘秉荣说:“没错,是在黄庄出生,时间是1934年3月5日。我与他同是黄庄人。他的父亲叫马子衡,母亲是香河县人。他有个堂弟叫马树深,跟我同学。”
上小学时迷上相声
上小学时,马季有个要好的同学,家里在西单开茶社。下午放学后,二人经常到茶社帮着卖“水牌儿”。当时的茶社设有“相声大会”。他有幸领略了赵霭如、刘德志、高德明等相声前辈的精湛艺术,逐渐迷上了相声。他偷偷地学,默默地记,耳濡目染,熏上了一股子相声味儿。有一次,学校开联欢会,9岁的马季登台表演,虽只是说了三言五语的一小段,也把同学们逗得哄堂大笑。老师问他:“你跟谁学的?”“我自己编的。”小马季亮亮的眼睛里闪着自信的目光。
1947年,父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母亲羸弱的双肩养活不了儿女,只好将老大送到天津学做买卖,将老二马季送到上海宏德织造厂当学徒。学徒没有假日,但干了一天活的马季,无论多晚多累,也要偷偷打开厂里的收音机,听听刘宝瑞的相声、高元钧的评书。
工作之余说相声
1949年的一天,掌柜的让马季给银行送支票。马季因为不小心,把支票丢了。他不得不离开上海,返回北京。1951年,他到北京市海淀区新华书店搞图书发行,工作之余,喜欢说相声、唱京剧。1954年7月,他编了一段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的相声《伟大的祖国》,参加北京市轻工业工会的汇演。虽然也获了奖,但马季通过自我反省认识到:相声不是单纯的逗笑工具,不顾内容乱加噱头的缺点必须克服。1955年,他表演传统相声《黄鹤楼》,一上台就被观众的笑声冲昏了头脑,于是又口若悬河地自由发挥起来,足足说了五十分钟。刚一下台,一位同志很客气地问他:“怎么样?五十分钟说得很过瘾吧?”“很过瘾。观众反映也很满意吧?”那个同志严肃地说:“不,观众对你很不满意。”马季的脸一下子红了,后来,他在笔记本上反思道:“相声演员不是生活中的小丑,而应该是生活中的教师。”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求高友,访名师,到处观摩学习,开始走向正确的艺术道路。
跟侯宝林学艺
1956年初,在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上,马季演出了讽刺一个青年工人盲目恋爱、险些上了特务圈套的相声《找对象》。表演时他把那个心地善良、求偶心切的毛头小伙子刻画得淋漓尽致,结果获得了一等奖。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看了他的演出,很赞成他自学的才能。侯宝林高兴地逢人便说:“我可找到自己的学生了。”当年6月,马季作为北京市的代表,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大会,演出了讽刺某些邮务工人工作上粗枝大叶,屡出差错,却拒不认错的《都不怨我》,获得一等奖。回到后台休息室,侯宝林笑着对他说:“演得不错,好好学吧。”随后,侯宝林向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的领导提议,调马季入团,由他亲自培养。不久,商调成功,马季成了一名专业相声演员。在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等老师的关怀培养下,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学会了6段传统节目和4段新节目。1957年4至7月,他随说唱团赴八省十大城市演出。他前场演完,就站在边幕旁边观摩前辈的演出。尤其是侯宝林的表演,每句台词如何结合动作,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两个半月以后,偶然赶上侯宝林生病不能登台,他就代替老师表演《改行》、《戏剧杂谈》、《卖布头》等名段。
“文革”中喜结连理
“文革”中,马季成了“右路大军黑干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大奸商的后代”、“资本家的门徒”。批斗会、陪斗会、学习班,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1967年初夏,爱情闯入了马季的生活。铁道兵文工团团长焦乃积把马季介绍给了该团歌唱演员于波。见面前,于波说:“我十几岁就从广播里听他说相声,这个人到现在还没搞对象,他是不是五十多岁的老头儿哇?”焦团长哈哈大笑:“你自己看看去吧。”当晚他们在中山公园门口见面后,沿着长安街往东走。于波本想借故离开,这时马季说:“今天来见面之前,我刚挨过批斗……”“怎么?你也挨斗,什么问题?”“一言难尽,我也说不清楚。”两天后,马季打电话找于波,约她去看大字报。一进广播文工团大门,批判马季的大字报扑面而来:“大奸商的孝子贤孙马季你要干什么?”“剥掉马季相声演员的画皮!”“马季又向党射出了一支毒箭!”于波仔仔细细地看着马季的“罪行”,透过“罪行”,却看到了马季的高尚。1967年12月,在一间9平方米的房子里,他们结婚了。结婚不到半年,马季就成了反革命。1968年12月,由于马季一天三班挨批斗,不许回家,于波只好回哈尔滨娘家生孩子。孩子一满月,于波就回到北京。当天晚上,马季挨完斗,9点多钟才赶回家里。他蒸了一锅馒头,炖了一锅肉,对于波说:“我不在家,你就自己热热吃吧。”于波笑着安慰马季说:“这么多,够我吃一礼拜的了,你放心吧。”
浓浓的故乡情
马季曾说:“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说姜昆是个小知识分子型的演员,侯耀文是个小品型的演员,马季是个农民型的演员。我觉得对我的评价是最贴切、最真实的,也许是基因的影响,我的农民气质永远都没有变。” 马季出生于宝坻农村,成名后,他时刻惦念着宝坻的父老乡亲。1985年6月6日,宝坻影剧院落成典礼,马季、赵炎、王景愚、啜二勇等名家悉数登场献艺。演出间隙,他与长他5岁的黄庄村党支部书记袁庆明亲切交谈。袁庆明邀请他回老家看看,他爽快地答应了,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马季本人非常遗憾,承诺今后如果有机会,一定亲自去黄庄看看,和当年父辈的老人叙叙旧。那一次,马季还带着自己心爱的鱼杆在故乡垂钓,赵炎则在宝坻百货大楼买了一台洗衣机。
2002年春节前夕,央视七套和宝坻有关部门共同拍摄电视专题片《宝坻春歌》,在“宝坻老乡”这一环节专门介绍了马季,马季本人则通过一个表现乡下人赶时髦,却永远也赶不上城里人的相声小段向家乡人民拜年,也在除夕之夜给全国的电视观众带去了笑声。马季在北京的家——“笑人居”里接待家乡客人时还说,自从1985年回家乡后,一直没有再回去,但经常有书信、电话往来。他打算在2002年约上几个文艺界的朋友和自己的徒弟组成“还乡团”,到宝坻听听乡音,看望久别的乡亲们。但由于身体等原因,那个“还乡团”没有成行。
2005年国庆节前夕,马季终于回到了阔别20年的故乡宝坻。那是一个秋天的晚上,宝坻电视台《开心双休日》节目举办“评剧擂台赛”擂主总决赛,马季携爱徒刘伟参加了助兴演出。他不顾一路劳顿,稍事休息,就走上舞台,为家乡父老表演了《数目字》、《甲鱼场场长》两段新相声,受到热烈欢迎。
2006年,政协宝坻区委员会编辑《天津宝坻书画集》,向酷爱书法的马季约稿。马季特意创作了一幅行书作品,内容是“故乡情”三个潇洒俊逸的大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季在2006年秋天为故乡题写的这三个字,对于家乡人来说,竟成了绝笔。2006年12月24日,当宝坻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带着献给家乡骄子马季的花圈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大厅时,人山人海的现场立刻让出了一条小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8 22: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