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394|回复: 0

形象契合  典型深刻(李庆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7 17: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放蜂的女人》的意象美

张树桐的诗歌《放蜂的女人》(载《秦柳》2007年第3期)格调清新,意蕴深远,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其意境似午夜结胎的露珠,晶莹而和谐,似黄昏无语的落叶,美丽而忧伤。诗歌《放蜂的女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者对诗歌意象的选取。契合而典型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深刻性,带给读者极大的审美感受。
诗歌属于形象思维。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情的、美丽的形象。”诗人把思想寄寓于选取的形象,就形成了诗歌的意象。诗歌创作要求通过选取和提炼与创作意图相契合的意象,并发掘出意象的深刻寓意,这一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立意”。张树桐的诗歌总能够根据立意的需要,巧妙地选取意象,从而借助意象更好地表情达意。在《放蜂的女人》中,作者选取“槐花”的意象,因其“飘到哪儿,香到哪儿”的美质,寄寓对放蜂的女人四海为家、艰辛劳作品格的褒扬;选取“月亮”的意象,表达放蜂的女人对丈夫和孩子的思念,以至从“月亮圆的时候”,“呆呆地坐到满天朝霞”;借助“蝴蝶”美丽翩翩,叹韶华易逝,是因她“擦不干的汗水,过早地洗白了鬓发”;趁着“鸟儿”不再喧哗,让她的“思恋飞过望川,在久别的温室里发芽”。作者以槐花、月亮、蝴蝶、鸟儿等生动而具体的形象,展现经过意象升华了的生活景象,反映放蜂的女人游走而艰辛的劳动境况和充溢收获与思念的复杂心境。意象的选取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很好地阐释了作品的立意,取得了准确地表情达意的效果。
诗歌反映社会生活,和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同,它一般不是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具体、客观的描绘,而是通过作者的主观视角,选取和提炼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意义的典型片断,用契合特别是典型的意象来反映人物或生活的全部,创造出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诗歌《放蜂的女人》开篇就不同凡响:“放蜂的女人,像飞舞的槐花,飘到哪儿,香到哪儿。”养蜂酿蜜的劳动,是追逐花香,向往美好的过程。放蜂的女人正值青春年华,自然如槐花般美丽,更重要的是她在飘游不定的艰辛中酿造甜蜜生活的品格更美丽——“像飞舞的槐花,飘到哪儿,香到哪儿。”作者对“飞舞的槐花”这一形象的选择,达到了在“形”与“神”两方面完全与放蜂的女人相契合。不仅如此,意象“飞舞的槐花”也极具典型意义。可以说,飘游不定是放蜂人劳作的典型环境,酿造甜蜜则是放蜂人共同的事业追求。用意象“飞舞的槐花”描绘飘游不定、酿造甜蜜生活的放蜂的女人,这一意象无疑具有了深刻的典型性。具有典型性的意象会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类似状况,我们总能从记忆中信手拈来许多例证,像普希金的“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致凯恩》),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仿佛是晨露映出的阳光”(《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沙扬娜拉》)……正是诗人们善于在契合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意象,才描绘出如此精彩的典型画面,赋予我们永恒不灭的美感。我们说,“放蜂的女人,像飞舞的槐花,飘到哪儿,香到哪儿”,和上述千古绝唱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与作者在诗歌中选取了契合特别是典型的意象有着密切关系的。“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的中国画技法,被作者用在诗歌意象的选取提炼中,起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是毋庸置疑、不言而喻的。
诗歌《放蜂的女人》,无论是某个特定场景单一意象的选取提炼,还是通篇若干意象的搭配组合,都做到了契合而典型,形象而深刻,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美学意义,既营造出超绝的意境,也造就了可以成为“诗眼”的名段、名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8 17: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