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655|回复: 0

那个叫高陌的地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8 19: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来也许你不信,活到三十几岁,却很少出远门,到现在就连自己的省会郑州都没去过。最远的就是去了一次广东,也是去也匆匆,回也匆匆。所以就总是对年少时去过的那些地方记忆犹新。所以也就经常梦见那个叫作高陌的地方。那个叫高陌的地方是我生平第一次离开家,去的第一个地方。并且那个地方我一去就生活了3年。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注定要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一些什么。

那年我11岁,父亲从师范进修毕业,就被分到了那个叫高陌的地方任教,于是父亲就带上我一起来到了高陌。高陌其实只是一个村,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上,根本就占不到任何位置的。但是对于第一次出门的我来说,却依然难以掩饰内心激动的心情,就仿佛到了大都市一样。那时对我来说,高陌村就是我心中的城市。我用好奇的眼光怯怯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高陌村坐落在一个高高的土岗上,一条窄窄的筒子街道,街道两边是低矮朴素的民居,一条同样窄窄的土大路擦街而过,绵延着伸向远方。高陌中学(包括小学)就在村子的最东边,那是一座面积不大,却建筑得井井有条的学校,有花有树有操场,比我从前上学的地方条件好多了,这让我感到很是满足。也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高高的陌生的地方”。没想这一喜欢就是3年的生活,就是一辈子也抹不掉挥不去的浓浓的思念。

初来乍到,首先让人感到的是小村民风的淳朴,人情的醇厚。在高陌,我们算是外来户了。但是,我们并没有遭到什么冷遇,而更多的却得到了关爱甚至礼遇。不论是校领导、老师还是同学都对我的生活与学习给予了极大的关照与帮助。上语文课,我一读书,就泄露了是外乡人的老底,一口地道的口语,让同学们都哈哈大笑。为帮我学说普通话,语文老师煞费苦心,手把手的教,直到我把每个字读准才作罢,还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我,使我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尤其让我至今难忘的是老魏校长家的魏奶奶,对我可谓关怀备至。有好吃的首先想到我,经常把做好的饭菜送到我的面前,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每逢学校考试,夜晚老师们要加班改试卷,魏奶奶和伙房的人一起包包子给老师们过夜。有时,我已经睡下了,魏奶奶也要端来热腾腾香喷喷的肉包子把我叫醒让我吃下。那场景至今犹在眼前,魏奶奶那慈爱的面容也时常在眼前浮现。现在魏奶奶已经作古,我想好心的她在天国里也会安享清福的。

每逢重大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同学们都自发的从家里带来粽子、鸡蛋、月饼等给我们那些外来的住校的学生,跟我们一起分享节日的欢乐。有的同学还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去做客,受到他们家的热情款待。说来还有一个小插曲,至今想起,还忍俊不住。有一次有一个同学把我和明全(明全的哥哥也是学校的老师)带到他家玩。他家有一片甘蔗地,我们在甘蔗林可劲的吃甘蔗,他的父母硬要留我们在他家吃午饭。我和明全不想麻烦他们,就趁同学不注意时,拿着甘蔗就偷偷地往回跑,不料被他村里的人看见,以为我们是偷甘蔗的小孩,就大声的叫喊,说有人偷甘蔗了,直喊得我们面红耳赤,越发跑得快了……

学校再往东,是一片开阔地,有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两边是茂盛的庄稼。那时,我们最爱到那里去玩,三三两两地散步,在田埂上背单词,在田野里打闹玩耍。那里留下了我们少年永远的身影和永恒的记忆。高陌村还有一个地方是我们的阵地,那就是粮库。那宽敞的晒场为我们提供了玩闹的乐园。我们课余经常到那里去踢球。可以说,三年时间,我几乎走遍了高陌村的每一个角落。这其中最能牵引我的脚步的就是电影了。高陌村有一个村庄和我老家的村庄的名字一模一样,那就是黄湾。在黄湾,有一个农民放映队,经常以高陌为中心,在附近几个村轮流放电影。我们就经常在夜晚奔波着,赶着去看那一场场的露天电影,让我们过足了电影瘾。看过的电影名字至今我还记得一些,如《少年犯》、《苦果》、《大刀王五》、《黄英姑》、《血战台儿庄》、《人生》等等。特别是为了看《人生》,我们跑了很长的路。因为那时我们都懵懵懂懂,开始关注人生,那段时间我们谈的最多的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谈他们的生活,谈他们的爱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8 15: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