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50
UID32111
注册时间2008-12-13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09-3-12 20: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的名与公务员的实
2009年03月12日 10:28:52 浙江在线
师圣孔子在被问及为政之道时说,首先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者,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各自明确各自的身份、职责。
当今社会,“正名”也有其可以吸取的合理成分,就是明确责权利,人人各明其责,各守其道,各取其利,社会才能良性运转。
但是,由于社会存在三六九等、高低贵贱,所以正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人都想往地位高、利益大的名分靠,可职位总是有限。于是有人想出了以虚代实的招——改名,没名的挂一个虚名,名小的则往高里拔。如今,与政府机关人员打交道,不论对方职位高低都要称之为“×长”、“ ×主任”、“ ×书记”,似乎惟其如此,才能令被称呼者高兴和满意。
俗话说,名利相随。在财富没有达到一定层次时,人们求名,追根究底是为了得利。有时候求虚名也可以获得实惠,一听是“×长”、“ ×主任”、“ ×书记”,旁人就会肃然起敬,给出的应对招待也随之提高级别。正因如此,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为了提高教师待遇,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把老师“改名”,一概并入公务员系列。似乎“教师”一旦改称“公务员”,社会地位就提高了,工资福利也有了保障。
实际上,《教师法》早已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有了法律的白纸黑字不能算数,还有那么多人要呼吁把“教师”干脆改为“公务员”,以期确保教师待遇落实到位,可见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名”对于“利”的保障意义有多大。
按理说,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的名已经非常响亮。为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已出台专门的法律保障教育工作者的权利,还设立教师节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和风尚。奇怪的是,这些还当不了一个“公务员”的虚名。
其中原因,是官本位体制在作怪。公务员有权力,所以权利能够得到保障;老师无权力,所以有些权利仅仅写在纸上。
既然如此,把教师列入公务员系列,老师依然只是“当老师的公务员”,而不是“掌管权力的公务员”。如果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教育经费拨付能否到位还是由“掌管权力的公务员”说了算,如果地方政府在教师待遇的落实上违规却不被问责,给教师“改名”,将其拔高为“公务员”也未必能提高教师待遇。
所以,一些地方教师待遇低,关键是为政者没有把教师当“教师”。提高教师待遇,与其改名、拔高,不如踏踏实实地为他们“正名”。给教师以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教师待遇,又何需借“公务员”之名来衬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