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
注册时间2005-8-20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我的第一故乡是天津宝坻,第二故乡在吉林长春。第一故乡培育了我的胃,在第二故乡呆的时间再长,也改变不了业已形成的饮食偏好。有机会回老家,一定要点几个青菜解谗。其实,这些菜根本不是“独家猛料”,全国各地都有。但老家的菜自有乡村的妙处,提起来就不由得满口生津。
??? 茴香。家乡属于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这一带的乡民大都喜欢吃茴香,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菜地里种一点。种一点也就够了,因为茴香和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它还接着长新的。苦夏的时候,大人小孩都没有胃口,什么都吃不下。早晨起来,到菜地里把带着露水的茴香一捆捆割下来,回家剁成馅,蒸包子包饺子,就着大蒜或者香葱吃上几个,真是上好的避暑餐。茴香有一股特殊的味道,不腻不滑,稍微老些的,甚至有点扎嘴,但是味道不减。到东北生活以后,才知道这里的人向来是把茴香当作药材的。即使偶尔吃一点,也是浅尝辄止,就像吃香菜(芫荽),以调味为主,不可能成捆成斤地吃。有一次在饭店里终于见到一种茴香馅饺子,犹如他乡遇故知,赶紧点了一份。等服务员端上来,却怎么也吃不出茴香味。问服务员是怎么回事,答曰,主要以白菜做馅,茴香也略微放了一些,怕放多了,客人吃着不习惯。在第一故乡粗野平易、一块钱买一大堆的茴香,到了第二故乡,却一下子变成了扭捏的白领小资,于是很想念在乡下饕餮茴香馅包子的豪迈与亲近。
??? 丝瓜。丝瓜大概是南方菜,但在我们老家,却也遍地都是。篱笆上,树枝上,只要在春天撒下了一颗种子,到了夏天,它就爬得满墙满眼。丝瓜吊在半空中,最长的有一两米,很是壮观,但不能等到这时候才摘来吃,变老了的丝瓜只适合打种和擦锅碗上的油腻。嫩丝瓜切成片,经常和鸡蛋、肉丝一起来炒,但我以为还是清炒最好吃,清淡、爽口,有一股回味悠长的香,是夏季最佳佐餐菜。丝瓜烧成汤,没有什么味道,却让人喝来喝去就上了瘾,久久难忘。俗话说“大隐隐于市”,我要说“大味隐于无”。家乡人吃丝瓜还有一种吃法,那就是凉拌。把丝瓜生切成片,放点盐,点几滴小磨香油,拌拌就可以吃,美其名曰“腌丝瓜”。第二故乡的人连炒丝瓜都很少吃,更别提生吃了。生丝瓜有一股药味,凉拌以后原味依然。看来,家乡人还是喜欢这种味的,他们把丝瓜又叫做“药丝瓜”。
??? 扁豆。扁豆就是“扁豆角”,又名“猪耳朵豆”,取其形似。东北人也吃豆角,但这里的豆角是一种叫做“油豆角”的东西,圆滚滚的,长长的,纤维较粗,不用刀切,适合整根整条地下锅,和排骨、土豆等一起来炖,是东北炖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东北人钟爱“油豆角”,扁豆便相应地受到了冷落。种的少,卖的少,吃的也少。扁豆于我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只要在菜市场上见到,则一定买回家。切成细细的丝,炒了吃即可。扁豆上有一层绒毛,炒熟了,口感中依然有绒毛的遗迹,细腻中又不乏粗砺,很怀旧。
??? 茄子。这种堪称在我国最普及的蔬菜,也因地而宜,不尽相同。在20岁之前,我一直认为茄子应该是紫色的,圆圆的。小时候经常去别人的菜地里偷未成熟的茄子,就着微辣的小葱吃,可以暂时解饿。由于天天吃茄子,再加上没遇到好厨师,吃几顿就够了。所以我对茄子印象并不是特别好。到了东北,才发现原来还有长条状的茄子。这不能怪我孤陋寡闻,我的东北朋友见到我从老家带来的茄子也觉得好奇:怎么茄子还可以长得像皮球一样?现在想来,无论长条状的,还是皮球状的,都不错。只是,就算再好吃的东西如果一顿接一顿地吃,也会产生味觉疲劳。现在回到老家,竟然喜欢上了原先并不看重的茄子,那个香啊!吃出故乡的味道来了。
走的地方多了,品尝过各地的蔬菜,才感觉到故乡的蔬菜越来越亲切。它和其他地方蔬菜的偏差,恰恰映照出我无限的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