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97|回复: 1

郭树宝游记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7 11: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游西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而杭州西湖给我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我深深地陶醉在她美丽的容姿之中了。
  我对西湖的了解是缘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的。天堂我没见过,只是从《天仙配》、《西游记》等影视剧中了解到一些,那里有飘渺的雾霭、缭绕的祥云,有醉人的楼阁、迷人的玉宇,有高大巍峨的凌霄宝殿、万载长青的瑞草仙花,那里“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是人人向往的世界,把苏杭比喻成天堂,可见苏杭美景之胜。
  不错,西湖的景色一年四季都是美好的。春天的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天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呢,西湖则是“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而冬天的西湖又是“云母扇摇当殿色,珊瑚树碎满盘枝”了。在我的想象中西湖就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称得上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来西湖的时候,已是五月下旬,初夏的苏堤绿柳如烟,游人如织,湖光荡漾,画舫鳞集。导游小何是南京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她说:“杭州是出美女的地方,杭州的美女又有真假之分,西湖便是其中的假的美女。西湖为什么这么美呢?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很多年,白玉就变成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后来消息传到天宫,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前来把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遭到王母拒绝,于是就你争我夺,王母被掀翻在地,两手一松,明珠就掉落到人间,变成了晶莹清澈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降落,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在西湖之滨。”这虽然是一个奇妙动人传说,但我却宁愿相信它是真的。
  这时候,天有些阴沉沉的,西湖的景色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灰蒙蒙的看不清真面目,恰如朱自清先生说的“像笼着轻纱的梦”,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听到小何说:“西湖的景色有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夜湖之说。”我便盼望着下点小雨,既然不能晚上游览西湖,看不到西湖的夜景,那么看一看雨中的西湖也是好的,东坡先生不是有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吗?然而天并未遂人愿,雨终究没有下起来。
  眺望远方,山势柔美,遥遥地可以看见远处山上有一座塔,小何说那是新雷峰塔,因为旧的雷峰塔早在1924 年9月25日就已经倒掉了,新的雷锋塔是杭州市政府顺应人民群众的心愿,于2002年10月25日建成的。关于雷峰塔我并不陌生,《新编雷峰塔传奇》中说,元朝时浙江杭州府钱塘县有一个叫许仙的书生,一日去西湖游玩,遇见了两位女子,这两位女子是由四川青城山清风洞里的白青二蛇精化妆而成的。当两下正在留恋之际,“蓦然乌云四合,风雨骤至”,三人同搭一船,许仙还把雨伞借予了白青二人。后来许仙与白蛇情定终身,不料法海和尚多事,用钵盂收了白蛇娘娘,埋在了雷峰塔下。再后来,许仙与白蛇的儿子许梦蛟中了状元还乡祭塔,法海又将许仙和白蛇娘娘度入了仙班。最后的结局虽说多少有些喜剧色彩,但我总觉得不舒服,因为白状元夫妻和许仙夫妻一家四口毕竟没有团圆。而今,雷峰塔又矗立在西湖边上的雷峰山上了,“雷峰夕照”也为杭州人民增添了一景。
  船靠岸后,我们又来到了花港观鱼,这也是西湖著名景观之一。早时称卢园,又因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园中花木扶疏,小径迂回,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花儿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公园中部的南端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红鱼池。池水清澈,池中蓄养着上千条红色金鲤,游人凭栏投饵,群鱼争食,有声有色,赏心悦目,令人流连忘返。正如清代的许承祖诗中所云:“水上新红漾碧虚,卢园景物尽邱墟。就中只觉游鱼乐,我亦忘机乐似鱼。”鱼池畔石碑上刻着“花港观鱼”四个大字,据说是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时所书。
  园中湖边有一块林徽因的纪念碑,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西湖因这样的女子而披上一层迷离的色彩,梦幻,朦胧,让人心碎,也只有美丽的西湖才能孕育出像林徽因这样才貌出众、智慧过人的女子。由这块新颖别致的纪念碑,我又想到了写下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的徐志摩。我仿佛看见他们俩正挽着手、迈着轻盈的步子,漫步在柔柔的康河绿波边。我的耳畔响起了林徽因的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西湖的传说美,西湖的景色更美,美得摄人心魄。人在湖中走,如在画中游,同行的人们纷纷拿出相机拍照,我也怕失去这难得的机会,变换着不同的姿势,选择着不同的景观,将这美好的人间天堂景色定格为永恒的回忆。
  实实在在的说,初到杭州西湖,我真的被她美丽的容姿陶醉了。我不是诗人,不能用诗歌来赞美她;我不是画家,不能用画笔来描绘她;我只能用白居易先生的一句诗来表达我的心声,那就是“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寒山寺·枫桥
  
  
  提起寒山寺与枫桥,人们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枫桥夜泊》。是张继的诗成就了寒山寺与枫桥,还是寒山寺与枫桥成就了张继?我以为二者兼而有之。假如没有张继的诗,那寒山寺与枫桥就难以名扬天下,而假如没有枫桥边的渔火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张继也难以有感而发,写出那首传诵千古的名篇。
  如今,来寒山寺与枫桥景区游览的人们每天都络绎不绝,不知是凭吊古迹,还是敬仰古人,抑或是随旅游团前来凑凑热闹。寒山寺的香火也因此繁盛起来,寺内香烟缭绕、雾气氤氲,红烛高烧、经幡飘扬,香客如云、热闹非凡,多少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许愿还愿,但不知他们是否想到了张继,想到了张继的《枫桥夜泊》。
  黄墙绿树、碧瓦绀宇、古香古色的寒山寺令人向往。但我对寒山寺的建筑规模、布局等兴趣却不大,它的闻名也并不仅在于此,因为就其庙宇的规模、占地面积等来说,在我国的寺庙中并不占优势。它的闻名,一半是因为张继,一半是因为它自身的文化底蕴。
  我非佛门弟子,亦非善信,但我在寒山寺却深深感受到了佛学的精妙。“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大师的这首偈颂,说明了做佛与做人的关系。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和尚曰:“只要忍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是宽恕?是纵容?全凭你去想,凭你去思。
  出了寒山寺,来到枫桥。在我心中,枫桥是一座既普通而又特别的桥。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和旁边其它的桥相比并无多大区别,如果不是桥上雕刻着“枫桥”二字,或是无人告诉你这就是枫桥,你很难把它与驰名中外的枫桥联系在一起的。说它特别,是因为它和一首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据说,枫桥原名封桥,是张继的诗使它更改了名字。枫桥边的河里停泊着一艘木船,岸边刻有“张继夜泊处”几个字,说此处是张继夜泊之处我并不怀疑,但说此船是张继夜泊之船,就难以让人相信了。我想,这里放上一艘木船大概是为了勾起人们的凭吊之情,怀古之思吧!
  如今的寒山寺、枫桥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太繁华、太热闹、太浮躁。身处其中再也找不到羁旅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本身就是来旅游的,不似张继的背井离乡。遥想1000多年前的寒山寺,那时还是“姑苏城外”,远离尘世的喧嚣。落第的张继在一个初秋的夜晚住宿在枫桥(封桥)边的客船上,他远离故乡与亲人,又加上名落孙山,一缕淡淡的愁思涌上心头。望着江中的渔火,感受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气氛,此时此刻张继愁肠百转,思绪万千,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夜半的钟声更勾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他百感交集,披衣而坐,提笔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们应该感谢张继,正是由于他的这次落第,才写出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使得寒山寺与枫桥名声大震。
  “古刹千年,长留半夜钟声,响彻世间惊客梦;姑苏一揽,剩有几颗枫树,饱经霜雪护寒山。”而今寒山寺的钟声穿越千年的时空,同样敲击着人们的心灵。但这钟声里已然没有了月落的寂寥、渔火的孤孑,有的只是一种和谐,一种企盼,一种祝福。
  
  乌镇印象
  
  
  一上车,导游便说,今天我们要去《似水流年》的拍摄地——乌镇,那里是茅盾先生的故乡。电视剧《似水流年》我没看过,不知道乌镇是什么样子,但据说自《似水流年》播出以后,来乌镇旅游观光的人便逐渐多了起来。而先前我只知道茅盾先生是浙江省桐乡市人,并不知道他的故乡在乌镇,这就为我此次乌镇之行增添了浓厚的兴趣。
  我的梦里水乡是戴望舒的诗《雨巷》中所描绘的意境,那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啊!画中一个青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等待着一位“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在我的想像中,乌镇也应是“悠长又寂寥”的,不应有太多的商业气息,就如一个人,素面朝天有时更容易让人接近,化妆过度则会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听说周庄就因为开发过度而显得过于现代,失去了自身的特点,但愿乌镇不至于此。
  到乌镇时已是下午5点左右,除了我们一行30多人外,其他游客很少。景区入口处有两个大字“乌镇”,犹如举起的两个巨大的名片。游人们纷纷在此留影,我也请同伴为我照了一张像以作纪念。
  走入景区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碧绿,民居沿河而筑,居民枕水而居,两岸以桥相连。我们沿河走着,一只乌蓬船缓缓驶来,橹声欸乃,墨绿的河水随之一层层漾开来,为这千年古镇平添了一种迷人的风韵。前面是一座小桥,叫逢源桥,桥分左右,据说走左面的部分可以升官,走右面的部分可以发财。过了逢源桥,我们便来到了古镇的主街上,街道窄窄的,有些逼仄,青石板铺成的街面非常干净,仿佛雨后冲刷过似的,缝隙间长满青苔,溢着古朴的气息。无情的岁月洗去了樟木原本的面貌,斑驳、昏黑但仍不失奢华。那些木板上的雕刻十分玲珑、精美,似在向游人们诉说着乌镇过去的繁荣与兴旺。街道中飘散着乌镇有名的三白酒的醇香。如今这里的大多数居民都已迁出,留下的多是老人,也有些是生意人。因为人少,古镇没有了烦人的喧嚣,也因为人少,古镇便也少了些许的生气。临近黄昏,店铺开门营业的不多,倒越发显得小镇的幽静,置身其中我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摩肩接踵、挥袖如云是不适合乌镇的,她是小家碧玉,不宜于过多的抛头露面。这里的居民们生活得十分安逸,过着一种恬淡的田园生活,完全不被小街上的行人所干扰,俨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倒是店主不停地招呼往来的行人,推销着自己的商品,说明这里的人们还没有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地步。我们一路游览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等处景点,我被乌镇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底蕴深深地折服了。遗憾的是,我十分想参观的茅盾纪念馆和林家铺子已经关门,使我与大师失之交臂。我在茅盾纪念馆的门前伫立了许久,我很敬仰茅盾先生,他在许多方面都有建树,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文学评论家。他的一生著作等身,著有《茅盾全集》40卷,其长篇小说《子夜》更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一座艺术丰碑。乌镇因为有了茅盾这样大师级人物而有了现代文化气息,而茅盾也为乌镇注入了灵气。
  天渐渐地晚了,晚霞的余晖将天边染成了绯红,也将我们的身影印在了乌镇窄窄的街道上,此时的乌镇更加安谧、宁静、谐和,让人如痴如醉。
  站在村中的小桥上,回望乌镇,暮气四合,灯光点点。小桥、流水、人家,暮色之中的乌镇更像一幅浅绛山水画。徽派特色的建筑屋宇鳞次栉比,随势就形,错落有致。街道“斗折蛇行”,蜿蜒着看不到尽头,街上三三两两的行人悠闲地走着。乌镇就像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漫步在这无尽的历史长河之中。
  
  
  扬州抒怀
  
  
  没有见过扬州的人,不会感受到扬州的秀美;没有到过扬州的人,不会体会到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扬州,你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地杰人灵,人文荟萃,2500年来,有多少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艺术家云集于此,留下了无数典籍、诗文、书画、音乐和歌舞?我知道,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孔尚任、吴敬梓等文化名人在扬州生活过并留下许多传世名作;我知道,张若虚、李邕、王令、秦观、李涵秋、朱自清等扬州籍人蜚声古今文坛;我还知道,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在中国历史上独具一格,他们的画风改变了中国的艺术轨迹,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于世界。
  扬州,你是一座浪漫的城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勾起多少人的回忆和遐想?扬州,你襟江枕淮,河湖广布,水系缠绵婉约、百般迂回,顺街走巷、曲意承欢,多水而多梦。滔滔古运河、滚滚长江水、漪漪瘦西湖,造就了你历史上的繁华,也让骚人们诗兴勃发,写出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扬州,你有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这传说就如扬州的水一样的多、一样的美。
  扬州,你是一座风光旖旎的城市。不必说“琼花观里花无比,明月楼头月有光”,也不必说“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单就一个“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瘦西湖就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虽然“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杭州西湖雍容、圆润、丰腴,让人心醉神驰,但你的瘦西湖与之相比宛若是一个清瘦秀丽的窈窕淑女,纤秀、苗条、精致、又媚、又俏。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你的风姿更能入画、入诗。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怎一个“瘦”字了得哟,真可谓是点睛之笔,把全湖风景的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说不尽、赞不尽的扬州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重逢呢?到时候我可要和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啊!


耦园记

  凡来苏州一游者必游园林,何者?盖园林乃苏州之大观也。或曰“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此言不谬。中国园林有南北之别,南方多为私家园林,小巧精致;北方多为皇家园林,大气磅礴。
  耦园,居于苏州仓街小新巷,其地僻静,一面临街,三面环水,原为涉园。初为清顺治年间保宁知府陆锦所筑,名取五柳先生《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意,后为按察使湖州沈秉成购得,并重修扩建如今制,有十二亩。盖因一宅而有两园,遂称耦园,又因古时两人耕种称之为“耦”,“耦”、“偶”相通,故园名寓夫妇偕隐双栖之意。
  其东园以山为主,辅以池沼,主次分明,配合得当。有重檐楼厅坐北朝南者,园之主体建筑也。楼厅前隔以平坡草地,假山立焉,黄石砌之,其势雄浑。山之东凿一水池,南北狭长。池东有廊,北接大厅东部,南通临水小亭。池水沿假山东流,上有曲桥。池南端有阁跨水而建,称山水间,内有“岁寒三友”落地罩,雕刻甚精美。其东南角略突出,内辟小院三处,重楼复道,西上住宅相连者,概称为“城曲草堂”也。堂前亦有黄石假山,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石块大小相间,手法自然天成。山之东半部较大,自厅前石径可通山上东侧之平台及西侧之石室;平台之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水池,绝壁东南设磴道,依势下至池边,名“留云岫”也,其势乃全山之佳绝处。山之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坡度渐缓,止于小厅右壁,名“桃屿”也。东西山之间有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名“邃谷”也。夫绝壁东临水池,山体与池面宽度相宜,空间相称。山不建亭阁,而植树与竹,兼之花草。花木扶疏,郁郁成荫,修竹篁篁,随风摇曳,颇具山林之趣味。时闻喧哗者,游者欢也。登临此山,游者乐其中而忘身处苏州城也。
  其西园面积甚小,环书斋及织老屋前置月台,后设小院。其月台宽敞明亮,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一书楼;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西南角设假山,置花木,间置湖石,幽曲有趣。山池主景列中,环以亭廊楼榭相应,其布局疏密得体,错落有致,构思精妙。
  余游苏州,正值初夏,其时天气闷热,然入耦园顿觉气爽神清,盖因耦园之景怡人。夫人游耦园,一为其景致之精妙,令人流连;一为其主人之伉俪情深,令人感佩。噫!暇时与友偕游,不亦乐乎?
发表于 2009-5-19 17: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游记挺不错的,很喜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7 07: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