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730|回复: 4

走进婺源(王宗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7 11: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央电视台有一条宣传江西婺源的广告,用颇具人情味的解说词“美丽乡村,梦里老家”,配之以优美乡村风景的画面,向人们展示江西婺源的魅力,确实令人神往。2007年中秋节前夕,我趁参加中国文联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在南昌市举办的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杯”优秀电视专题颁奖会的机会,有幸在会后随全国的电视界同仁来到号称“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采风,虽然在这里只逗留了一天半的时间,但美丽的婺源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初识婺源,我首先对“婺源”这个名字发生兴趣,便想弄明白它的含义以及关于婺源更多一些的东西。我便和同行的江西省电视同行聊了起来,这位江西老表还是蛮有研究的。
  “婺”原本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但又指女性的美德,同时婺源的方位恰巧紧靠婺江源头,还有人拆字释义,硬说婺源是产生文武才俊与美人(文、矛、女)的地方,可见这“婺源”之名蕴含着“地灵人杰”之意。据地方史志记载,婺源置县于唐朝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它地处皖、浙、赣交界之灵秀山区,千峦献奇,万谷汇碧,稻田、茶园、溪流、古桥、徽派民宅,相映成趣,大自然的造化和人文的创造浑然一体,构成颇富欣赏性的江南乡村美景。婺源古城三面环水,县内又有龙尾山(又城砚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龙尾砚的产地,早在宋代龙尾砚就已闻名天下了。婺源又是客家人南迁的第一个中转站,古往今来这里汇聚了多元文化因素,是人杰名士颦出之地。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就在婺源,因朱熹别名紫阳,婺源为了纪念这位历史名儒,将他的家乡命名为紫阳镇,这里也是婺源县政府所在地,是婺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距离婺源县城约30里处则是更加有名的江湾镇。江湾镇是江 泽民的祖籍地,它四面环山,后龙山由东向西环绕全镇,后龙山东面的龙头山就是江氏家族的祖坟埋葬地,又名灵山。江湾镇的南关亭,是江氏家族的聚居区,这里60%的人为江姓子弟。江 泽民的祖籍地是江湾村,这里更是山川隽秀,文脉繁盛,是有名的“文墨书香之地”,曾产生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和专家。如近代教育家江谦,其弟江樾也是教育家,还是佛学家,都是出生于江湾村。从江湾村走出的还有植物学家、安徽大学教授江桂堂、浙江大学教授江起风、南昌大学教授江大彬、解放军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曾参加过中国第一颗导弹研制和试验的江中伟等等。可见,婺源不光风景优美,而且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块“风水宝地”。
  这次赴婺源采风,第一站就是参观江湾村。走进江湾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高耸的牌楼,牌楼上“江湾”两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虽然没有标注江 泽民提写,但一看就是江 泽民的墨迹。不看不知道,一看就觉得江湾村果然地势不凡,它背靠青山,面临碧水,徽派民宅错落有致,透着灵气。沿着石板小径,走上精致小桥,低头欣赏桥下涓涓溪流,鱼儿嬉水,自然和谐,顿生惬意。江湾,古称“云湾”,因此地山高河湾,山水一体,终年云雾飘绕而得名。唐朝初年,先人们依据“山有竹林之秀,谷有清净之地,脉有腾龙之势,河有曲折之美”的择居观念,纷纷定居于此,特别是北宋神宗年间,江氏八世祖迁居云湾,生六子,从此江氏家族逐渐繁衍成为望族,便把云湾改名为“江湾”。江湾村座北朝南,北傍后龙山,南接梨园河,由于区位优势和跟婺源县城较近,它自古以来就是婺源的东大门,也是皖、浙、赣三省水陆交通要塞。清朝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前后,太平天国的太平军转战婺源,这里战乱频频,江湾人为躲避战火,结伴逃到江苏江都(今扬州)仙女庙江家大场,后来有位在江都县城南岸街边开了个盆桶店的,铺号叫“江振鑫”,这位开店者就是江 泽民的曾祖父。但江都江家之根在婺源江湾。2001年5月30日,江 泽民到江湾寻根,看望乡亲,先后在农民江镇中家和退休老教师江启昌家以江族之长辈份坐在八仙桌旁,谈家史唠家常,其情殷殷,其乐融融。从此,江西婺源后龙山脚下的这个小山村名声大震,慕名来江湾村参观考察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每年不下数万人。因此有人说到了婺源不去江湾,就是枉来婺源。
  走出江湾村,又先后参观游览晓起村、旺口村、李坑村,这些也都是风景秀美的村庄。走进这些村庄,只见绿树成荫,稻谷金黄,民宅临水而建,店铺临街而开,茶叶、山货、古董、名砚、首饰、字画……各式各样的小商品十分丰富,吸引游人的眼球,也勾起了人们的购买欲。这里的小商品多数物美价廉,而且可以讨价还价,即使挑好后不买,店主也只是微笑面对顾客,至少说句“您真不识货”,而决无怨言和斥责之声,小生意做出大智慧,我看到了婺源人做生意的和气和厚道。
  婺源山多,但大都是低山,山上植被很好,绿树、青草、野花,郁郁葱葱,满目生机;婺源水多,但无大河,河道狭窄但溪流潺潺,水清见底,没有污染;婺源桥多,但没有大跨度桥梁,无论是石桥还是木桥,大都造型精巧,美感十足,观赏性很强,依桥栏远眺,清山绿水,蓝天白云,一副美丽和谐的风景画展现眼前。在婺源,我们还一同走过有名的“彩虹桥”,当地人说走过了彩虹桥就会好运连连,幸福安康。我们还踏着彩虹桥下河水里一字排开但有间隔的石块小道,颤颤悠悠地走过了这条溪水流淌的小河,虽然有失足落水的危险,但还是把握住平衡,平安地登上彼岸。据说,这条小河就是当年拍摄电影《闪闪的红星》时,主人公潘冬子划着“小小竹排向东游”的河流,本想体验一下划着竹排顺水源流的感受,可由于时间太紧,还是放弃了。
  在婺源,风味吃食没有大荤大腻,多是清淡爽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晓气村就餐。这是一次午餐,大家聚在一个餐厅,分别围坐在四张八仙桌旁,所上菜食多是地道的婺源农家特别小吃,所用原料都是当地所产。有干鱼烧茄丝、肉炒山木耳、清炒小河虾、梅菜扣肉、葱香柴鸡蛋、凉拌山野菜、还有南瓜蒸红米,主食是香喷喷的稻米饭,尽管没有大鱼大肉,但吃起来津津有味,很开胃口。婺源还是有名的茶叶之乡,以盛产绿茶著称,到婺源品茶是少不了的一件事情。婺源的茶道也挺讲究,茶具小巧精致,对于北方来的我来说,不太习惯用这小小的茶碗喝茶,但不好破了当地的规矩,尽管连喝了十小碗,还不觉得解渴,真是够“贪婪”的。
  在婺源的晓起村,我还看到两棵存世100多年的樟树,这两棵樟树生长在山坡上,都挺拔茂盛,树干很粗,三个成年人联手合抱才能把一棵樟树的树干围拢起来。以大樟树为背景拍张纪念照是自然的事,大家纷纷按动快门,在樟树下留影。在婺源乡村还有一印象,就是当地的祠堂保护比较完好,尤其是过去一些大户人家的祠堂,看上去更是高大宽敞,相当气派。祠堂里的牌位、家谱一应俱全,成为传承家庭文化的一种场所。婺源乡村的民宅更是特色鲜明,青砖灰瓦马头墙是其主要特征,它属徽派民居建筑风格,不仅造型美观,而且结构精巧,对于当地人也比较实用,可以说是中国民宅大家族中颇具灵秀之美的特色建筑,尤其是存留至今仍在使用的上百年“古宅”,古朴典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因为,婺源有“中国民居博物馆”之称。
  婺源之行毕竟短暂,谈不上深入了解,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是留在脑海中的“婺源印象”实在是美丽的。与其说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更不如说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生态乡村”,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含金量最高的“名片”,也是婺源这块风水宝地诱人神往的最大魅力。而婺源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很多的。
发表于 2009-4-27 12: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个同事是那里的,风景老好了,有明清古建筑群,还有荷包红鲤鱼。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7 20: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清明节去了 非常美,尤其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7 22: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辈出的地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8 18: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7 10: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