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994
UID35081
注册时间2009-3-19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冯道探秘
马志鹏
诗曰:源源蓟水下无终,滚滚轻波未了情。五代残唐兴宋日,燕山五子尽扬名。
“嗒、嗒、嗒……”历史的时针指向了后周王朝。
这天,渔阳郡渔阳县(原无终县)龙虎峪村南街的一所深宅大院里,从大清早开始,宾客就如云而至,庭堂门畔、客厅寝室,到处挂满了喜帐、喜联、大红喜字,到处是一派喜庆景象。巳时刚过,宾客们已喝完喜酒,趁着余兴未衰,人们三三两两,或品茗聊天,谈笑风声;或花前树下,赏心悦目,无一不足。
这时,有两位老人信步走出大院中门,还回头仰首,瞻仰赞誉了一番大门上方的御赐“窦府”金匾,然后,迈着方步,沿着柳荫街道,在莺歌鹊舞中来到村前的窦府南书房。
这两位老人,那可是当代了不起的人物。其中一位面貌清癯,一幅棱角分明的长方脸带着一股刚毅之气,天生一双慈眉善目又给人一种和善之感,特别是他那身墨巾荆簪,布袍麻鞋的朴素装束,更让人肃然起敬。原来,他就是当朝辞官归里,颐养天年的谏议大夫、这里窦府的主人——窦禹钧。其佳名美誉可说是朝野皆知。
窦禹钧,字燕山,又称窦十郎,今天是他的八十二岁寿辰。他有五个儿子,因他教育有方,先后都考中了进士,其中老大、老二、老四竟是同榜登科。周主柴荣为了表示对窦家的特殊荣宠,特意将窦禹钧同为朝廷重臣的五个儿子全部遣返,代天祝寿。
两位老人中的另一位更为抢眼,那就是名动天下的老太师冯道。冯道老太师在五代残唐那样的乱世之中,竟先后做过四朝六帝的宰相,真可谓官场上的常青树、不倒翁。如今,他虽已辞官养老,但因他的特殊身份,气派自然与众不同。只见他身体微胖,满脸放光,金冠束发,锦袍玉佩,八面威风,让人敬而远之。虽然如此,他对窦禹钧却佩服得五体投地。原因是:他也有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能让他扬眉吐气,全都是吃喝***赌的能手。为人父母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尤其是象冯道这样的人更是如此。冯道还在宰相任上时,就经常拿自己同窦禹钧比,但越比心里越不服气。他想,我冯道在官场上可说比窦禹钧不知要强多少倍,可为什么养育子就不如窦禹钧呢?他自辞官后,这次竟以年届八旬的高龄,从老家瀛州景城千里迢迢来到渔阳,名为给窦禹钧祝寿,实为深入探索窦禹钧的育子之道,以解郁积心中多年的块垒。
这两位同时代名动朝野的老人,同在这燕山脚下的窦家南书房中,共同踱步在同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旅途上。其实,过去冯道也曾多次向窦禹钧询问是如何育子成才的,但窦禹钧每次都用同一句话回答:“此乃上天的眷顾尔。”这让冯道很不满意,他认为,这并没有说道根子上。他的理由是,上天虽然眷顾你窦禹钧,也同样很眷顾我冯道,可育子成才却另是一门功夫。所以这次他根本不想再询问什么,他要亲自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亲自感受一下这里的情况,亲自探索出其中的奥秘。他坚信,就凭自己的察查,不可能不从他家中找出自己想找的蛛丝马迹。
这南书房相当大。他是窦禹钧出资置地,专门为四面八方文人学子无偿建造的一处读书求学场所,这所书房占地面积达好几亩,藏书数千册,可同时容纳数百人查阅书籍资料。
当两位老人来到南书房时,这里依然门庭若市。众人之中,有男有女,有的皓首苍头,有的双角未冠;有的衣冠楚楚,有的衣衫褴褛;仕农工商,各业齐备。人们见窦禹钧陪人来书房查看,纷纷暂停学海之游,蜂拥过来,抱拳辑礼,恭贺老大夫松龄鹤寿,忠心感激建造南书房的旷世之举。
冯道见到这样的盛况,一方面赞叹不已,另一方面又觉得不好插言。于是,趁机自己在各书房中漫步浏览起来。只见这里前后共四十间书房,房房相通;房间内后面是书架,上面摆放经史子集、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天文历法、艺文著述、竹简帛书等各类藏品。房间内前面摆放了一排书桌、两面长凳,供人看书写字之用。
冯道看了这些,觉得根本没啥出奇之处。也难怪,他在任时,朝廷的藏书阁任他出入,就连皇帝的御书房,他也没少去过,眼前的一所乡间书房怎与伦比?然而,当他看到内墙壁上悬挂的几幅书法时,心里却“扑嗵、扑嗵”地狂跳了起来。但见这里悬挂的书房共是四幅中堂,每幅都是上面两个大字,下面两行小字,全部用李斯的标准隶书写就,字体笔画非常工整考究。其中一幅是“尚德,厚德载物,上信下服”;第二幅是“克勤,以勤补拙,天道酬勤”;第三幅是“励志,振奋心神,激流勇进”;第四幅是“敏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冯道看这几幅书法,开始只是对它们的书写功力颇感兴趣,但其内容引起他的注意之后,当即使他吃了一惊。他想,人,包括任何人,只要不苶不傻,如果真能把这“八字诀”及其释义心领神会,时刻砥砺自己,岂有不成才之理?难道这就是窦禹钧的育子之道,如今又拿来昭示众人吗?他想着想着,忽又摇起头来,嘴里还小声嘀咕着:“育人者无不以大道相授,然成才者却寥若晨星,何也?”这个想法一入脑,立刻使他陷入更痛苦的沉思,特别是联想到自身自家,就更让他难以释怀。良久,冯道的眼睛突然一亮,只见他又寻思片刻,便使劲地点了点头,情不自禁地嚷道:“这就是啦!”原来他想起了在窦禹钧寝室里看到的一幅书法,其内容是:“晚生为长者之标,长者为晚生之本,长者行于大道,晚生信有楷模焉!”至此,冯道自信“探秘”已就功成,胸中块垒完全化解,眼前一片光明,一时间,文思泉涌。他回过身来,紧走几步,从人丛中把窦禹钧拉了出来,大声嚷道:“快教人呈文房四宝来!”
此时,窦禹钧与人叙谈正欢,冯道这么一闹,被闹得满头雾水,为之愕然。但又不好拂逐客人之意,尤其是象冯道这样的客人,所以,只得按老太师的吩咐去办,赶快命人把文房四宝呈了上来。只见老太师冯道熟练地铺好纸,润好笔,略加思索,举笔一挥而就。一幅漂亮的小篆书法展现在众人面前。众人一看,原来冯道写的是他刚才自作的一首诗,内容是:“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冯道把这幅新作用双手高高举起,恭而敬之地送到窦禹钧面前,说道:“请君笑纳。”
窦禹钧忙用双手接过,转交下人,然后抱拳施礼,谦逊地说:“承蒙谬赞!”冯道
赶忙拉住窦禹钧的斯双手,高兴地说:“吾与君同朝为官多年,关系莫逆,何必太谦?”两人说着,相拥大笑起来。过了一会儿,突闻窦禹钧的笑声戛然而止。人们一看,原来这位特别受人尊敬的长者已经在笑声中溘然长逝。但见他的仪态是那样的安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