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386
UID21974
注册时间2007-6-4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作者:沙丘.文学创作天地 时间:2009-11-17
从一种生活学的基本观念之中,所谓这个生活中的“养身”之道?乃是取向于本身平日生活中的适当饮食安排,或者在自我各种不同运动健身的泛程之中,懂得去做番适切性的健养调适,藉以能够让自己促进于一种正常性的生活运作,来达到另一种安岁养命的生活前则要素所在。
那么所谓的“养心”之道呢?则是应该要让自己须以用着一种从生活的感度之中,遂以藉由生活学习与成长撷取之下的诸多拥有,之后而懂得适时放下,然又从放下之后的恬淡生活中,再重新酝酿自己,成长自己。
那么为何要去学习懂得这个养身与养心的道理呢?所谓“养身”,主要意旨是说;在生活中,就是要去好好调养照顾属于自己的这个宝贵躯体,纵然我们有很好的思惟与生活逻辑取向,倘若要能够去实现抑或是达到自己生活里的意向理想与目标导进,那么就必须更要藉由着自己原有的这个躯体本能,而前去完成;如果,没有这个本身躯体的先决条件存在,也就形同等于没有了实现方向的前躯之衍,那又何来这些“养身之道”的言喻理论呢?
其次,当谈及这个“养心”之道之时,首先要让自己能够去拥有处于一种自我思惟里的正确观念与认知培养;也就是要懂得如何去藉由自己的个性、习惯、观念以及态度等等的生活理念要素之下,试着再去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行为或与未来的岁月命运。
人们,自开始拥有十个月母胎孕育期一直到出生以后,便也随即酝酿着那与身俱来的“潜在意识”现象存在!而这个“意识”的蕴含,也随即会去延伸于一种未来成长过程里头的“思”与“为”现象存在。因为,人在初期成长的过程当中,是必须要藉由种种的生活学习阶段,来不断地成长自己,思熟自己;藉此也就紧接着脱离不了生活中这个所谓“思”与“想”的本质要义驱使所在!
那么什么是“思”?什么又是“想”呢?简单地说;思,它则是属于一种比较集中性的深入思考所在。也就是我们习惯常用的深思熟虑,抑或是思源、思量、思惟、思索、思念之类的等等构思所在。
而所谓的这个“想”,它则是属于比较广泛性的想法延伸。也就是我们常去用到的想来想去,或是想像、想要、想念、想开、想到之类的等等构想所在。
所以,当我们懂得去了解了这个生活中的深诣道理之后,因此,相对也就会藉由着这个“思”与“想”的衍述划分,而更能够让自己去懂得如何领悟出许多人事物之中的是与非,真与实与虚与假之间,来作为生活中一种非常明确的观念判别。
我们姑且就从“佛学”的另一个角度来观感析之;佛学,它最终所言及的实义价值形成,乃是意指这个所谓的“中观之道”之道。也就是说;当经由“相”而论之;它是不苦不乐、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等之说。
然,在佛学深义的过程中,而这个所谓的“相”?也就是我们平常用着自己的肉眼,所能够去看得到在这世上一切的色染之象;也就是在佛学里面所去常提到的“有色相”境界。而在深涵的佛义里面,也就是意指其所谓的“着相”之说。
我们则可以从生活思考的角度来次以言述之;它所主要诉求的这个“中观之道”之道,乃是要让自己在生活过程的体会之中,而能够去感悟到对任何事情的越“不执着”,便越是会让自己感受到“平等”。而越是一味的去“执着”,相对的,也就越会让自己带来许多事情不平衡之下,拥有着一种所谓“得与失”之间的生活效应现象存在!其结果?则会让自己慢慢去感觉到,在一些事情过程的衍生其中,也就会感受到越来越不平等了!
就举例个“金钱”的思考角度来说明吧!金钱,这个东西?它则是表涵着属于我们这个人群里面,而拥有着一种生活本质上的共识性相互拟定之后,届时它则可属于一种生活上的交流价值现象存在,并具拥有其一种共通代表性的生活“代用品”运用。更直接地说;所谓这个平日生活所使用的“金钱观念”?也只是在这个世界、国家或是人间社会里面,而拥有一种生活基本范则之下的暂行代用工具罢了!
然,在目前现实生活环境的骤变驱使之下,人们不断一味地的去贪婪、攀附、追逐,而又虚耗用尽了一切生活中的精力与思绪,想尽办法去追求、拥有、满足,当到了即将人生终了之时!终至一切还是“带不走”的!就算真能让我们带的走,似乎?我们的灵魂到了另一个未知的国度之后,那一定是用不着!于是,当聊起这个“思”与“想”的话题之后,也就更显著了在这个生活事实里的泛域现象存在了。
至此,且再一次地让我们以佛教的“福报、因果”的思考角度而观析之;当所谓这个“人”的躯身形成之时,经受到了另一种所谓“因果福报”的轮回区别,而所受惠到的次等深浅不一之后,然在每个人今世所得到的慧根之性,相对地,也就不一样。
而在这种“慧根性”情况不一的相形之下,便也去造就了有所谓的;愚痴之人、平实之人、聪明之人与智慧之人的不同等别之区分现象所在!然又在这些人群区别里头,皆会因每个人的智衍慧根性的不同,而所去衍引出另一种区别性的“不同等性类群”。
但,在这些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区里头,也许有一群“聪明之人”,会比其他的人群,而懂得如何让自己去“得到”的更多。因为“聪明”则不一定是具有一种灵思慧颖里的实义智慧存在?他则可能往往会藉由着一些自己本身所拥有的聪明方法与思惟取进方式,进而能够去追逐到许许多多他想要得到的生活愿望。
简单地说;有些人,当拥有了这一种与生俱来的聪明根性之后,往往会因各种不同的生活因素驱使之下,便开始藉由着这个所谓的聪明运用,而懂得去计算一些属于自己的利与害以及得与失等等的私念关系存在,而不断地让自己循私妄为的去贪婪、诡诈、巧取甚至于掠夺;之后,又让其他另外的那些人群,而去受到了无数的伤害、失去、惨跌以及悲恸等等事情现象发生!
然,这些所谓的“聪明人”,虽然也只是得到了眼前一时利与欲所带来短暂的生活满足,至终,这些满足感受,还是会自内心里面失去的!因为,它并不是真正来自于心灵层次里面的精神感受;而是来自生活物质的贪恋诱因现象存在之后,而导受于另一种长期生活攀逐之下的精神疲乏与心灵空虚感所在。
因此,当谈到了这些与我们平日所深入关切的身与心、思与想的修养话题之后,藉以促使在自己平日的生活之中,能够不断地去修养它、感悟它,之后再去找到自己所悟出的生命、岁月以及思惟里的真义衍融;而不是为了去争一时的个人利益,进而让自己在生活的道德良知上,失之昧心,终身疚浸;因为,争来的一切,至终都是假的,不是真实的;而从生活中所体悟修养来的,也才是所属真实的!
当阅读这篇文章之后,里面所谈及到的养身、养心、养思、养想之述言涵义,也许能够从我们身上,而去找到许多不同的生活启发与领悟引点!然,在这么多的人群里面,不论目前自己是栖于何境之角色扮演?都必须要深深地去作番自我觉思里的生活自惕!
但,倘若自己在体悟出一些生活思惟之下的智性醒思过后,是否能够在这属于自己拥有下一次的生活选择里面,于未来,我们则应该要去选择哪一种人群呢?是愚痴之人?是平实之人?是聪明之人?还是大智慧性之人呢?
言此,且让我们再一次藉由这个文题思索?不妨好好地,再去思考领悟一番。
(如果您喜欢,散文赏析:《谈生活中的养身.养心.养思.养想》》,别忘记推荐给您的朋友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