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58|回复: 0

[文友茶坊] 一个村庄的时代印记(董利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5 08: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署名马志均的《穷孩子的高尔夫》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品,尽管写这句话之前,我已经“不怀好意”地做好了对这个作品口诛笔伐的各种准备,马志均的这个作品在我的内心深处纠结起非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从纯粹文学批评的角度,我希望这个作品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无懈可击,即便我已清晰地意识到“木已成舟”,我开出的药剂不过是与事无补的“后悔药”,但是我仍然要竭尽全力地“吹毛求疵”,大概这就是文学批评所必须坚持的责任和使命吧;另一方面从创作者马志均的角度来说,马志均的职业是农民,令我感动和敬佩的是,他感悟生活的方式不是锄头而是钢笔,虽不惑之年已过,仍捧一颗火热的心给冰冷的文学,真令吾辈虽披着中文系外衣却对文学失望亵渎的人羞赧不已。
  我先谈《穷孩子的高尔夫》的成功之处。
  首先,《穷孩子的高尔夫》这个作品仅就题目而言就已经成功了。“穷孩子”和“高尔夫”是社会的两极,一张可世袭的高尔夫“金色”会员卡可能是穷孩子几辈子都赚不来的“GDP”,“穷孩子的高尔夫”这个偏正短语把这种巨大的社会落差巧妙地概括在一起,因为这种落差,题目本身就被赋予了深刻的美学意义。
  其次,《穷孩子的高尔夫》在意象运用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批斗会”,“墙上的标语”,“知青”以及整个果园新村人的吃喝拉撒,这些意象给了解那个时代亦或是不了解那个时代的读者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与一些时尚的“美女作家”热衷描写“酒吧”“XO”“地下铁”“第三者”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追求时代真实。马志均对历史逼真的复制,是此篇小说的重要价值所在。
  另外,从小说背景铺垫这个角度来谈,马志均的小说是成功的,因为马志均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客观真实的,或者说具有艺术真实性。
  《穷孩子的高尔夫》使我产生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仿佛观看多年不看的老旧黑白电影,马志均所竭力还原的那个时代,与当下至少相差了三十多年,而那个时代之于我们这样的“80”后而言,完全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对于这个空白的时代,我一向凭借着有限的素材,用蹩脚的想象来填补,而《穷孩子的高尔夫》为我的想象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支点,古希腊哲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撬起整个地球”,而马志均的这个支点,对于我们温故那个时代而言,已经足够了。
  《穷孩子的高尔夫》的故事背景是苦涩而艰苦的,但那段艰苦的岁月,在马志均的笔下,却呈现出审美的特质。尽管文中的两个未具名的“破鞋”在批斗会之前双双自杀;尽管具名“福禄”的人物终其一生未能沾得半点福禄,以毕生之精力,抚养他人之血脉。马志均用似乎“冷酷无情”的笔调,以司空见惯的姿态,冷眼旁观了整个村庄的悲欢离合,向我们平静地呈现了整个村庄的生活,透过这部作品,也许马志均要传达给我们的正是一种“生活原本如此”的残酷现实。
  当然《穷孩子的高尔夫》并非是没有瑕疵的。
  “穷孩子”和“高尔夫”之间其实有丰富的故事性,但当我明白“穷孩子的高尔夫”不过是指几个穷孩子在打尜而已,我不由得莞尔一笑,一瞬间我的期待视野完全受挫,我甚至一厢情愿地觉得被马志均“欺骗”了,我想买“羊头”却错误地走进了马志均的“狗肉”店,也就在这一瞬间,我澎湃的阅读激情烟消云散。在我看来,尜天经地义地属于穷孩子,而高尔夫则不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真希望穷孩子和高尔夫能切切实实地发生一点故事,哪怕只是穷孩子站在豪华的高尔夫球场旁边,流着口水,遥望高尔夫夕阳下的一抹弧线。
  否则,我便失望。
  遥想当年,曹雪芹曾在《红楼梦》卷首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想以当下的观点,这首诗完全可以解读成“作者对读者的理解期待”,对于《穷孩子的高尔夫》,我就以满纸荒唐之言不知天高地厚地做了这个解读工作,并且,我隐隐地觉得马志均不久即会有更深厚的作品问世,我祝愿并且深深地期待着。
  草草地读一遍,竟发觉我的这篇评论写得如此主观和武断,以至于我自己都无法忍受,不知马志均大哥看后会做何感想。
  是为论。
  愿与包括马志均在内的读者诸君商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6 13: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