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938
UID12154
注册时间2006-3-8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10-8-1 11: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评剧在我国北方流传甚广,其发源地在京津唐地区,宝坻人不仅爱听评剧,而爱唱评剧。在我小的时候,几乎村村都有业余评剧团,我们小孩玩时,都用高梁杆扎成唱戏的“官帽子”,用青麻制成胡子,模仿戏剧人物。评剧乡土气息浓郁,加之唱腔优美,使我至今百看不厌。在宝坻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评剧名家,有“中国第一彩旦”赵丽蓉一家人,赵妈妈姐弟8人,二哥赵连喜、三姐赵艳蓉、四姐赵雅蓉都唱评剧,而且都是人民喜爱的演员。此外,象名花旦评剧演员李艳文,名小生孔广山、李福安、刘小楼、王育昆、杨振邦,名丑“乐不够”刘存德和马喜顺、王方、张来,艺名“金叶子”的名小生来凤仪,艺名“大香蕉”的名旦刘小香,艺名“滚地雷”的名小生刘成章,人呼“戏篓子”名彩旦兼丑的刘宝山,其弟名小旦刘宝玉,绰号“马大牙”名老生马学庸,其弟名青衣马学礼,艺名“歪脖红”的名老生马锁头,绰号“肚囊宽”(会戏多)的名丑李宝泉,艺名“露水珠”的名小旦王兆永,艺名“蝈蝈”的名花脸邓荣廷,绰号“大嘴巴子”名旦张金凤、艺名“小白菜”名旦李忠,艺名“小金红”的名小生张金红,人称“辛老五”的名老生辛俊岐其弟名丑“辛老六”辛俊德,莲花落艺人“海里蹦”徒弟名丑杜鸿宽,绰号“大观包”的名彩旦马云,马云之女名青衣马玉珍、女婿名小生赵贺明都唱评剧。艺名“瞎妈妈”名彩旦筱桂英,名小生王明楼,名旦张存海及其兄张存凯,绰号“黑泥鳅”的名彩旦杨兆忠,名旦牛怀,名花旦王荫亭,名彩旦蔡成恩、蔡铭恩,名老生谢怀,名小生杨茂生,艺名“大白薯”的名丑宋德广,名丑艺名“大木头”的刘春林,名小生杜文彬,艺名“筱少芳”的名旦党淑萍等等。前辈的著名评剧演员有壁月珠、盖五珠、董海瑞、赵莲玉、明月珠、爱春阳、王仙舫、王润航、刘金山、李保全等。据撰写《宝坻县志》的张宝年同志考查,新凤霞也是宝坻县人,小时被卖到天津,为此,他曾向新凤霞说明此事,新凤霞对此并没提出反对意见,她还写了《评剧的摇篮宝坻县》一文中写了她十几岁即在宝坻乡村演出情形,表达了她对宝坻县这块土地的深切眷恋。?
评剧分为西路和东路两种,西路评剧起源于宝坻,由当地莲花落并结合民歌和方言的特点,又吸收河北梆子音乐及“哈哈腔”等腔调而形成的一种声腔,当地称之“蹦蹦戏”,外地艺人称是“西路调”,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此唱腔改称为西路评剧。西路以“金叶子”来凤仪为代表,金叶子是宝坻县周良社人,其不仅扮相英俊,且嗓音天赋极佳,被时人誉为“金嗓子”,其唱声能传二里之外。东路评剧产生在昌黎、滦县、乐亭一带,唱腔以冀东的莲花落、乐亭大鼓、滦州皮影、唐山秧歌及地方小调为借鉴,初名“平腔梆子”,其代表人物为成兆才(滦南县人),成兆才能演唱能弹拉,能创作剧本,堪称评坛精英,一代宗师,其一生创作了近百个剧本,至今久演不衰的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
宝坻人爱评剧入了迷。小时候我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村里来了唱“蹦蹦戏”的,晚上“打通”(开台前打三通鼓),佟马喜的妈正在贴饽饽(红高梁面做的主食),她听到打通鼓响,慌得把饽饽贴到了门框上,怀里抱个枕头(误为孩子)就跑了出去。类似这样的故事,各乡各村都流传,可以说,凡宝坻县人,都是评戏迷。我现在保存最多的录音带、录相带也是评剧。“文 革”期间江青看中小靳庄,说那里样板戏唱得好,其实不只小靳庄,可以说村村都唱戏。正是这样一块土地,孕育出一大批著名的评剧演员。由于著名演员太多,我只把我最了解的做一介绍。
先说说赵丽蓉,我和赵妈妈可谓老熟人了。1984年,我看了《杨三姐告状》后,赵妈妈的演技把我折服了,我给她老人家写了封信。很快赵妈妈给我来了信,信中说她不会写字,信由别人代写的,她不是什么名家,只是普通的演员,并欢迎我这小老乡到她家做客。我在位于紫竹院附近一座高层住宅楼的三层赵妈妈家中见到了老人家。赵妈妈笑容满面地欢迎我这小老乡 到来。我说起《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演得太好了,而且这种老太太的形象我十分熟悉,我说她观察生活观察的细,演到家了。赵妈妈说演员要有悟性、灵性。再有还要看高人的演出。此后,我常去看赵妈妈,1999年春节晚会之后的第2天,我给她打电话,向她拜年,问候老人家,并说过两天去看她,没想到赵妈妈竟一病不起了。
赵妈妈是宝坻县黑狼口乡西庄人,距我们村黄庄镇30多里。黑狼口镇我入伍前去过几次,西庄离黑狼口镇 8里远,。据说前清年间,有一宝坻藉大臣犯了罪,他提出发配到黑狼口,皇上一想到了黑狼口里准没命,就御笔一批“同意”,这大臣就发配到黑狼口,结果回了家。这故事是赵妈妈讲的,赵妈妈于1938年出生于奉天(沈阳),乳名“老爱”,8岁的时候回到宝坻老家西庄上学,仅呆了一年多就随母亲到了上海,在芙蓉花的班子“复盛剧社”里唱戏,取小孩子的角色,赵妈妈虽然在宝坻家乡的时间不多,但她对家乡的感情很深,1985年她回到西庄老家时,还见到了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她对老师的那份亲热就别提了,这也是赵妈妈亲口对我讲的。
赵妈妈多次告诉我,当年,她看过好多高人演的戏,从中学到了不少好东西,像老白玉霜、等人的戏她都看过多次。京剧等剧种名家的戏她也看了不少,如高百岁、金少山等 。赵妈妈的老师叫马金贵,赵妈妈嗓子并不好,但适应性强,多高的弦也能上去,加上她悟性高,连算命先生和唱小曲的唱的调儿都能很好借鉴,所以,师傅们都夸她是块料——我和赵妈妈谈起《杨三姐告状》中杨母哭灵的唱腔时,我说一听就是宝坻农村老太太送殡时的哭腔。赵妈妈说她把这哭腔略改了一下,我说改得好极了。艺术就是要从生活中提炼汲取。赵妈妈演了一辈子戏,执著的追求了一辈子艺术,虽然丈夫打成了右 派,虽然她一生中遇到那么多波折,但她还是坚强地坚持下来了,她不仅艺术上成功,为人更是难得,观众都喜爱她,特别是宝坻县的乡亲们更喜爱她。1991年春节前夕,宝坻县组织了一次全国评剧名家演出盛会,共12个评剧团参加,赵妈妈等都参加了演出。赵妈妈对我说,她到街里买东西,前前后后都跟着一堆人,卖东西的都死活不要钱。那次,她“买”回了年画和花花绿绿的窗花,贴到家中,赵妈妈说她看到这些画就象到了家。
赵妈妈走了,但她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宝坻人的骄傲。
在宝坻籍的评剧名家中最著名的有刘小楼、孔广山。
刘小楼1922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出生于宝坻县官庄,7岁随父学戏。后拜“滨庆社”的王庆寿和“德奎社”的赵双奎、赵庆奎为师。他9岁登台,十四、五岁时演二小生,十七八岁时演正小生。他与著名演员刘翠霞、芙蓉花配戏,1943年后与刘凤霞、小白玉霜、鲜灵霞、李莲芳、新翠霞、郭砚芳等人配戏,都演的珠联璧合。刘小楼成为名噪京、津、冀一带的“头牌”小生。
1950年后,刘小楼参加了哈尔滨市评剧团任副团长,后任团长,从此他与喜彩苓长期合作。刘小楼是个文武全才的小生,他的唱工独具特色,不仅高亢清脆刚劲,又潇洒深沉轻柔,在表演上,他不仅求戏曲小生行之大同,而且又严求本剧种小生表演之小异。刘小楼在他60年的舞台生涯中,扮演的许许多多人物都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将其所学,向青年一代无私传授,可谓桃李满天下。
孔广山的艺名刘小亭,宝坻县王补庄乡六各庄人,1924年4月16日生。他13岁拜刘宝山为师学艺,为此更名刘小亭,对外称父子关系,与刘小楼兄弟相称。刘小亭的戏路很宽,不仅学小生戏,师傅也要他学小花脸戏,武生戏。孔广山虽学文武小生,但对老生、小旦、丑、彩旦也颇为精通。他从艺50余年,先后同刘翠霞、芙蓉花、小白玉霜、鲜灵霞、新凤霞、新翠霞、郭砚芳、小玉芳、六岁红等名角配过戏。他唱腔基础扎实,技巧娴熟,所扮演的人物个个都光彩熠熠,令人叹服。他的嗓音条件并不好,但能扬长避短。新凤霞在1990年谈到孔广山时说:“宝坻县前辈老评剧演员刘宝山,带着两个演员一儿一徒,儿子刘小楼、徒弟刘小亭。那是三十年代末,在天津各评剧班唱戏。刘宝山肚瓤子很宽,无论小生、老生、三花脸、旦角戏他都能教,是个好老师。在天津南市中华戏院,我同刘小楼、刘小亭同台演戏。小楼嗓子好,扮相也好,脾气大,经常跟小亭发火。小亭嗓子不如小楼,但他会唱,能唱出感情。"新凤霞还说:"记得当时有一种说法,唱评剧的演员,如果在宝坻县演戏,农民观众不欢迎,他不算是毕业的评剧演员。小亭师兄特别重视这一点。他陪同我多次去宝坻县演出,又去各位老前辈家里拜访,请他们出来看戏。坐在老乡坑头上请教他们。有前辈老乡夸奖,也有不满意,说我们唱得不够味儿,小亭偷偷跟我说:’老人们提出什么意见,你都要当面同意接受,可不要使老人不高兴啊!’可见小亭师兄对家乡人非常尊重。"
1986年11月3日,这位人民喜爱的评剧演员在天津去世了。本来我已约好要拜访老人家,终因一时忙碌,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据统计,解放后,在全国各地的评剧团中,几乎都有宝坻县籍的演员。宝坻是名符其实的评剧摇蓝。?
三、宝坻县在文艺界的名人可以说面面都有,在京剧界,有"一代武生泰斗"尚和玉,文学界有著名作家浩然,曲艺界有京东大鼓名家董湘昆,美术界有工艺美术家陈占贵,书法界有书法家王梦赓,音乐界有著名板胡演奏家袁野,电影界有著名演员里坡等。
先说说尚和玉。尚和玉1872年生于宝坻大套村人。其名璧和玉乃其字。在京剧武生表演中,尚和玉与杨小楼是继俞菊笙、黄山月之后,倍受人们崇尚的派,堪称泰斗。
尚和玉因家境十分困难,7岁时被玉田县九和春梆子科班招走,此后,学习武生8年。17岁起唱“野台戏”,主要在京东8县,由于其功夫深,被誉为“活赵云”。时北京城中戏剧名家荟萃,尚和玉便到了京城,进了“玉成班”,班主田际云(艺名响九霄)要他应工演武花脸重头戏《收胜关》,尚和玉一时语塞,一怒之下,离开北京去跑"帘外"。经三年苦练后重返京城,再进“玉成班”,演《收胜关》一炮打响,轰动京城。经田际云引荐,尚和玉拜了当时的京剧三大流派之一俞菊笙为师。尚和玉不负师门众望,苦心磋磨,艺事大进,不仅成为俞派传,后来还与杨小楼一起光大俞派,并发展成杨、尚两派。庚子事变后,尚和玉在上海与周信芳同台演出,不久即红遍上海。1926年,尚和玉应梅兰芳之邀,参加了梅剧团,独挑大梁梅兰芳、萧长华等长期配戏。1939年北京梨园公会立匾时,在净行(花脸)顾问栏中,第一名即为尚和玉,第二名是翁偶虹,其次才为金少山、郝寿臣、候喜瑞。尚和玉在著名的“富连成”科班连任了两个班的顾问。从清末到建国后50多年中,与尚和玉合作的已有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刘喜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侯喜瑞、奚啸伯等红极一时的演员。
尚和玉还是一位戏剧教育家,追随其者甚众,尚亦好提携。他先后培养了许多京剧人才。解放后,尚和玉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学生中较著名的有浩亮,田中玉等。在中国戏曲学校典礼之际,周 恩来总理关切地对尚和玉说:“你年纪大了,还在为培养下一代做贡献,真感谢你呀。”
再说浩然。我同浩然老师相识于1972年冬。当时,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举办了一期文学创作学习班,我参加了学习班。学习班上请了浩然老师讲课。吃饭时,浩然老师大概从我口音上听出乡音,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宝坻县,他笑着说:“咱们是老乡,我家是宝坻县单庄子。”
“宝坻老乡”几个字把我和浩然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此后,我得知浩然老师姓梁,原名梁金广,1932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生,他只上过4年小学,是喊着“共产 党万岁“、“毛主 席万岁”而走上了作家之路的。他在10多岁时即父母双亡,靠乡亲们拉扯大。1946年,13岁的浩然当了儿童团团长,17岁时调到区里工作,这后,又调到县里,先后做了8年的村、区、县干部。1954年6月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61年调到《红旗》杂志当编辑。1964年调到北京市文联,成为专职作家。浩然老师凭着他那刻苦好学的精神,深厚的生活基础,对共产 党和人民的热爱,先后写下了《喜鹊登枝》、《一匹瘦红马》、等短篇小说。从1962年到1964年,他写下了120万字的长篇小说《艳阳天》,成功地塑造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领头人萧长春的形象。接着,又完成了多卷本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第一、第二卷。应该说《艳阳天》全书洋溢着作者的朴素真挚的感情和浑厚的生活气息,也标志着浩然老师的文字创作进入成熟阶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用今天的眼光审视,这部书也是一部“宏扬主旋律”的好书。至于《金光大道》一书,在当时哪个“气候”下,“高、大、全”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若说教训,用浩然老师的话说,就“应该什么都不写”。可他又是个勤奋的作家,是共 产党培养的作家,他又不能不写。但是有一点他很明白,就是“不当官”。1974年,正是“举头望文坛,南北一浩然”的时候,我去他在北京月坛的家中看他。他对我讲:“官是无论如何不能当的,高处不胜寒啊。”他又讲到中央有关部门要他随于会咏到日本访问,浩然没去。浩然对我说:“日本人只认作家不认官,我去了,日本人对我热情了,不就‘震’了于会咏的‘主’嘛!”我与浩然老师相处这么多年,这两点我记得最清楚,他确实是辞了官的。当时汪青打算要他出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他死活不干。“四人邦”粉碎后,当时各报刊批判他、骂他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但我了解浩然老师,我认为他不是趋炎附势的人,是正直的。那时,谁也不登他家门,谁也不理他,甚至有的人还“踩咕”他。他血压升高,痛苦不堪。我去看他时,他说:“我兢兢业业,实心实意地跟着党走,党犯了路线错误,我怎么知道?”那时候,我利用自己在北京军区宣传部掌握着全国各地报刊的有利条件,把批判浩然老师的所有文章,都剪下送给了他(此后这些文章成了珍贵的资料,浩然老师把这些批判文章编辑成集出版了),浩然老师对此很感动,他说:“谢谢你,小刘”。我说:“浩然老师,我从你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也悟到很多东西,知道怎么做人。”
由于浩然老师不当“四人帮”的官,不追名求利,党和人民谅解了他,他经过所思,又重新振作,他给自己写下16字的座右铭:“甘于寂寞,安于贫困;深入农村,埋头苦写”。1980年,他在《新苑》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浮云》。而否,经过三载寒暑,写下了反映京东农村改革内容的长篇小说《苍生》,作品发表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1989年,河北电视台将《苍生》拍成了电视剧,赵丽蓉出演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赵丽蓉对我说:“浩然的书就是给我写的。”我说:“您那,把别人的戏都夺走了。”
《苍生》播出后,我看着虽然过“瘾”(主要看赵老师的戏),但对这部电视剧的音乐和导演不满,音乐作者应以京东的评剧、皮影、京东大鼓等曲调为主旋律,可惜作者一点没引用。而导演也没设计几个演唱评剧或皮影戏的场面,实是憾事。1990年,长篇小说《苍生》被评为大众文学特等奖,李瑞 环、王 震、薄 一波、贺敬之在人民大会堂为浩然颁奖。
1987年,浩然被北京市双文明先进村通县王甫上营村聘为名誉村长,三河县段甲岭镇名誉镇长,三河县政协名誉主席。1990年6月,浩然担任了三河县文联主席。在建党60周年之际,北京市委授予浩然“优秀党员”的光荣称号。1996年1月29日,廊坊市委授予浩然“繁荣廊坊文艺特别荣誉奖”,同年5月9日,中共三河市委、市政府授予浩然“三河文艺绿化特别荣誉奖”。这期间,浩然被任命为《东方少年》杂志主编,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大众文学学会副主席。
再说里坡。眼下40岁往上的人,提起电影《回民支队》的马本斋、《林海雪原》的傻大个子,无不赞誉里坡成功的塑造了这些人物形象。
里坡原名李庆章,1928年农历六月十四日出生于宝坻县大口屯镇镇北村。大口屯镇是回民聚集之地,这为里坡后来塑造马本斋,打下了一定的生活基础。里坡天资聪颖,在镇里上小学时就和同学一起说相声,演出节目。1943年,他在北京竟存中学读初中期间,参加了业余团体古城剧社的演出。后因家庭生活困难缀学在北京石景山炼铁厂当了雇员,后又回到家乡推着拱车子(独轮车的一种)卖羊肉。1945年7月,他考入了“寒声”剧社。同年在张家口演出时,参加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挺进剧社”。此后,在三年解放战争中,他随部队演出了许多话剧、歌剧。如杜烽写的《李国瑞》等。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随67军文工团入朝参战,在硝烟炮火中演出。1953年,他参加了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土地》成功地塑造了谢成刚这个角色。1954年调入总政文工团活剧团。期间,参加了《探亲记》、《英雄虎胆》、《渡江探险》、《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演出。1958年,八一电影片厂拍摄《回民支队》,里坡塑造的马本斋的高大形象,使他的名字也随着马本斋的大名而震动了全国。1959年,他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这一年,他在《英雄岛》、《林海雪原》、《十二次》、《海鹰》4部电影中饰了角色,所饰角色,均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又参加《红日》、《英雄坦克手》、《草原雄鹰》等影片的拍摄,又成功的塑造了团长刘胜、坦克团长、畜牧场场长人物形象。
文化大 革命后,里坡一面演出,一面担任导演。他不仅在《铁甲OO八》、《猎字99》等影片中饰我军高级干部,还执导了《南海风云》、《风雨下钟山》等影片和多部电视剧。1995年,宝坻县广播电视局组织拍摄《京都宝坻人》节目时,拍摄了里坡的专题。这时,我得知他有了病,不再参加演出和执导了,深为遗憾,盼里坡老师早日康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