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0
UID46149
注册时间2010-8-13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心理学家发现,心态与营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争强好胜,喜怒无常的人,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就高;而性格文静,小心谨慎的人,发病率就比较低。医学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情绪急躁、缺乏耐心、经常以紧张心态工作和生活的人易发冠心病。《内经》曰:“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心态与营养健康的客观认识和深刻理解。
1、心态对营养的影响
各种压力的增加,使许多人有精力不足、情绪抑郁、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的不适表现。工作中的脑力付出过多,人们的精神和身体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过度的紧张使心跳加快、血流加速,人体各脏腑器官,特别是全身肌肉,在消耗比平时多出1~2倍营养素的同时,产生比平时多得多的废物。为排除这些废物,内脏器官被迫加紧工作,更增加了营养素的消耗。
长期抑郁的患者,胃中消化液分泌减少, 食欲锐减。长期恼怒失眠者,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胃中消化液分泌过多,超过生理所需,多余的胃液长时间侵蚀胃黏膜,会引起炎症或溃疡,进而加重体内营养素的缺乏。
经常有负性情绪的人,不利于体内对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硒、锌、铁、铜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故必须重视自身保健,除注意心理调节、多参加运动锻炼外,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当感到身心疲惫时,宜选择性地多吃一些能恢复精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耐力及抗病能力。
2、心态对食欲的影响
因心态而影响食欲已是不争的事实。人的愉快心态能促进食欲,即使粗茶淡饭,也吃得津津有味。而愤怒、忧愁往往能抑制食欲,纵然是山珍海味在面前,也丝毫没有胃口。这是机体在心态的作用下,通过大脑皮层的相应兴奋区的变化来影响神经体液和内分泌激素的结果。
3、机体对食物的反应
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体的各种活动只能在大脑的指挥和协调下才能完成。但大脑同时也是各种食物信号的组织者和综合者。最初,人对食物的认识信号,也即是大脑对食物的视觉、嗅觉以及对食物的想法,而后由交感神经传给机体相关的处于接收状态的系统,为食物的咀嚼、消化和吸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人产生进食的欲望。
进食后,这一系列的感官信号又产生饱足感,并综合这些信号,将其贮存在大脑皮层中。当再一次接触到食物,大脑的中枢神经就会调用上次贮存的信息,并结合当前的感官信号选择是否进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