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41|回复: 0

我们还会感动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 19: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读晋史,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欣赏。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即那位在河北满城陵墓中放置金缕玉衣的西汉荒淫王爷。他有儿子一百余人,三国刘备也号称其后代。)其人被后代史书推崇为文学家、音乐家。   
   刘琨,自有浑然天成的“魏晋风度”。五胡乱中原,困守孤城晋阳(今山西太原)。一个个寒风凛凛的夜晚,晋阳城外胡骑纷纷,团围城市。兵残将弱、人民窘迫之计,刘琨一袭白衣,乘月登楼,发出阵阵清啸之声,“贼闻之,皆凄然长叹”。(啸是魏晋时代名人常有的举动,鲁迅等人认为是吹口哨,我觉得“啸”更可能是类似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夜深之际,刘琨又吹奏胡笳,乐声哀感,“贼又流涕嘘唏,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在那样一个血腥、杀戮、乱离的时代,音乐仍有如此巨大的魔力,“胡笳退兵”——竟成中华审美史上的万古绝唱(楚汉争霸时的垓下一战也有此意)。直至唐代,仍保存有刘琨创造的《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五首曲子,统称《胡笳五弄》,其间融有愁远绵长的胡笳之曲,宛转凄伤,令人顿起怀乡思旧之情。
   作为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让我心向往之的不但是神采飞扬的刘琨,还有那些噬血如命的胡贼,他们居然成了刘琨的知音!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没有歌声和舞蹈的民族注定是一个要落后的民族”。音乐、舞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更可以激发人的思维和活力。实际上,宋朝以前,汉民族还是可以算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那时士绅大夫向皇帝或其他人需要表示严重敬意谢意要“舞而蹈之”(舞是手工蹈是脚法),诗词谱成曲子互相赠送应唱更是一种时尚。严肃的朝堂之上如此,民间大众同样习惯于歌唱舞蹈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这一段时期,也正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中国以强国姿态享誉世界的辉煌时期。“犯我大汉,虽远必诛”。这是何等的气魄和实力!
   宋朝以后尤其其间经历了元朝、清朝两个少数民族统治,极力打压大汉民族,使大汉民族的整体的民族自豪感、创新精神、斗争精神一落千丈,仰人鼻息,看人眼色,成为一个妥协、谄媚、平庸、惰性、麻木的民族。平心而论,今人根本不会相信胡笳退兵是历史。扪心自问先不说我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认知程度,单凭我们对功利的渴望,眼见破城只日可待,金钱、美女唾手可得,我们又怎会因音乐的感动和对英雄的崇拜而唏嘘及至空手而归呀。
   胡贼率真、可爱、可敬。我们今天骂日本,明天骂美国,看一看我们的同胞,看一看我们民族的劣根,大汉民族凭什么让别人感动、尊重、惧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暂时的落后不可怕,可怕是缺乏抗争的血性、发展的活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6 20: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