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310
UID28171
注册时间2008-5-10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青少年的身心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吸烟、酗酒、电子游戏和网络成瘾、意外伤害、不安全性行为、自杀等,都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这些行为被称为“健康危险行为”或“问题行为”。
近一个世纪以来,青少年的问题在世界各国始终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的博特文博士提出用“生活技能训练”的方法来预防青少年吸烟。到1991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也提出了“生活技能教育”的概念,并首先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施。近二十年来,生活技能教育项目在欧美30多个国家广泛而迅速地开展,取得了很好成效。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学校生活技能教育》,使生活技能教育走上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现在,生活技能教育已被全球许多国家接受,并被认为是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2007年,我在山东济南参加中央教科所的活动,听到了几场有关生活技能教育的报告。听完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洒扫应对。我国早在宋朝时,朱熹老先生就提出了“洒扫应对”的内容,几乎囊括了古时全部的生活技能。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这段话的含义是:小孩从八岁开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子弟,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待人接物的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和算术等文化知识。
在我国的古礼中,孩子六岁就读小学,就从这种生活规范学起;八岁、十岁开始认字;十八岁入大学(即大人之学),学习做大人。所以在中国文化里,小学这个阶段就是求做人的知识。先培养一个人,然后再讲高深的修养,才是大学之道。这是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路线。
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洒扫应对”都没有了,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了。我每次在放学时间经过学校的时候,看见的都是家长们的小汽车在校门口排出老远……
接送小学生还可以理解,可接送中学生就有点不大对劲了。我曾对朋友讲过,孩子需要身体上的成长,更需要生活技能及心理方面的成长。每次见到家长在校门口接过孩子们的书包,我心里都很难受,为孩子感到难受。家长们是在替孩子吃成长的精神食粮,在剥夺孩子心理成长的权利。扭曲的爱造成了伤害,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家长。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曾有一个16岁的女孩自己来求助。她非常想成长,想自己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可是家长总是不放心(家长付出很多)。孩子对我说:“动物都知道要让自己的孩子成长,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老鹰的故事也罢,狐狸的故事也罢,这都是爱。为什么我们的家长还不如动物?”这是孩子最真实的心声!
希望在目前生活技能教育兴起的同时,家长们能够借鉴我国古代的“洒扫应对”的教育之道,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要再盲目地给予孩子爱了,而是认真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让孩子都能快速、健康地成长,也让家长们自己轻松一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