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70
UID12436
注册时间2005-9-8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石经幢位于宝坻城内十字路口。幢高11.4米,基坛方形,占地面积11平方米,是一座颇为精美的石雕艺术品,且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宝坻区的石经幢,原为宝坻八景之一“石幢金顶”。“十年动乱”期间被毁。一九八八年由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拨款修葺重建,使此有近千年历史的珍贵文物得以重新面世。于一九九一年宝坻石经幢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宝坻县志》记载,石幢始建于金代皇统年间。可是通过康熙二十年《重修石幢记》的内容看,该幢应是辽代所建。
宝坻石经幢是由基坛、幢身、刹杆三部分组成。基坛方形,作须弥座式,基坛束腰处浮雕佛传故事。幢身为八面体,共六级,每级之上都有伞盖。第一、第二级浮雕千佛像,周围各设扶柱八根。第一级八根扶柱上雕有蟠龙,五龙张嘴,三龙合嘴,传说是两位石匠留下的名字:张五、何三。第二级八根扶柱素面为八面体。第三级刻有康熙二十年《重修石幢记》。第四级应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未能找到原件,复制件没有刻经文)。第五级和第六级的八面体,每面都刻有过来壸门,壸门内雕佛像。第六级之上设铁刹杆,杆顶安铜质如意宝珠,故有“金顶”之谓。金顶在一九八八年修葺时,接铁刹贯串幢体直到石幢基础以下的网筋,形成了一个标准的避雷针。
由于石经幢经多次重修,构件已多非始建时原物,部分是明、清修缮时的配件,多数构件是一九八八年修建时新刻。尚存的始建原构件基坛部分有须弥座束腰处佛传故事浮雕。幢身部分原件有:第一级千佛像和上面的伞盖;第三级康熙二十年《重修石幢记》和第三级之上下宝盖;第五级刻有兽头花绳幔帐半件和下面的束腰佛龛。幢身原件共六件半。这些石刻中最珍贵的是基坛佛传故事,基坛四面,每面刻七幅画面,残去八幅半,北面靠东侧有两幅在明代重修时,将两幅画面复制成一幅,基坛实有原构件十八件半。这些雕刻的画面,大部分保存完好,每幅画面皆有标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叙述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
石经幢属佛教产物,幢,梵文意译“驮缚若”,本是一种柱状物,顶上安有象征摩尼珠,幢身都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陀罗尼经是佛教的信物,它向佛教徒宣传,只要能看到经幢或能以幢映其身,或幢尘落在身上,都可减轻罪恶。
习俗相传,念佛名或念陀罗尼经,顺时针方向绕幢经行七次,免去坠七次畜生身之苦。这虽是佛教所信,但是,旅游时遇见石经幢,绕幢慢慢欣赏这种石刻艺术珍品,却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