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聂小倩

珍爱诗心    李庆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19: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讴歌美好 向往崇高
——简析李庆荣诗歌创作的人生价值取向

             边荣海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文学创作需要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然后,对美好进行热情的歌颂和赞美。李庆荣的诗歌创作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很多人都神往风景秀丽的名山、波澜壮阔的大海,却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平原熟视无睹、感情漠然。在《大平原》中,作者敏锐地发现大平原“尽管风景平淡,一样惹人爱恋”,进而热情讴歌了大平原默默无言、春华秋实的奉献精神和堂堂正正、厚德载物的崇高风范。在《咏麦》和《晚秋新绿》中,作者也是通过人们熟悉的景物,在大自然中发掘人格力量,书写对真善美的深情礼赞。前者颂扬了尽职尽责、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后者则歌唱为了美好的追求而不惜付出青春和生命代价的忘我情怀。
亲情和乡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纵然身在天边,孤独一人,亲情和乡情也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作者善于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人性人情,以唤起人们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爱恋之情。《牵挂》、《乡村父亲》、《家乡之恋》等作品,都对美好的亲情和乡情进行了充分的展现。《牵挂》描写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情感依托,以及游子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深思念,使人感悟到作为亲情和乡情表现形式的牵挂,如春天的鲜花般美好,如夜晚的光华般伟大。《乡村父亲》以深沉的笔调刻画了为了子女汗洒热土、辛苦一生的乡村父亲形象。冷静的叙述中流露出深深的崇敬,也流露出对落后乡村的淡淡感伤。《家乡之恋》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和报答之意。
李庆荣诗歌作品的另一主题就是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不懈的人生追求。读了这些作品,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心中升腾起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崇高责任感。《奋斗人生》告诫人们任何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风雨过后才见彩虹,拼搏奋斗才会成功。《没工夫叹息》通过褒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勤勉敬业的工作热情,揭示出人生的价值在奋斗中体现,奋斗使人生更加美丽的主旨。然而,为理想和事业而奋斗,无疑要付出很多很多。要到达成功的彼岸,有必要借助哲学给予的坚定和执著。《人生有得也有失》阐述了人生得与失之间的哲理。得与失于人生不可避免,如果说看轻得失、笑对烦恼是人生的豁达,那么“失去的是放弃,追求的是价值”则是人生的大智慧,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自觉选择和全力以赴的追求。在此,我愿重复此诗中的一句话,那就是“梦想成真总有时”!
另外,《播撒爱心天地间》、《心存感激》等作品表达了作者让每个人都生活得幸福美好,让生活充满关怀和爱心的社会理想,反映出作者更加崇高的人生追求。
“诗言志,歌咏言。”李庆荣诗歌创作的人生价值取向无疑是美好崇高、健康向上的,无论是对美好事物的深情讴歌,还是对崇高精神的热切向往,都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19: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谱曲能唱 离曲能赏
——谈歌词兼评李庆荣歌词作品

高凤河

歌词,又称音乐文学。它与音乐和文学特别是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不配乐者称为“诗”,配乐可唱者称为“歌”。可见,歌词与诗同属诗歌的范畴,正如诗人艾青所说:“歌词与诗是孪生姐妹。” 当代歌词,一方面注重它与音乐结合的可唱性,一方面还在提升它没有音乐时的可赏性。谱曲能唱,离曲能赏,一如曾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的宋词。好的歌词,不论同音乐结合与否,都具有审美价值。而一旦与音乐结合,它的文学艺术价值也会与音乐相得益彰。现今一些作者把歌词当诗来写,使歌词离曲也有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读了李庆荣的《牵挂》、《人生有得也有失》、《家乡之恋》等歌词作品,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近年,作者的一些作品或在中国文联报刊《词刊》发表,或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歌词,或在全国歌词创作比赛中获奖,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歌词最主要的功能是谱曲后用来演唱,它的社会价值的最终体现方式是可以唱的歌曲。诉诸听觉艺术的歌词,应该更多地想到听觉审美感受性,尽量写得口语、流畅、易懂。但是,歌词口语、流畅、易懂并不等于内容肤浅,而应该意深语浅。这是歌词最为本质的特点。古人说“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尤其适宜歌词创作。如“总是午夜难眠,走进家乡的从前;总有太多祝愿,献给家乡的明天” ,(《家乡之恋》)平淡的语言叙述中蕴含着作者对家乡多么深厚的爱恋之情啊!歌词的语言提炼,既要口语化,又要有韵味,而不是“白开水”。在发表于2005年5月号《词刊》的《牵挂》一词中,作者通过太阳、月亮、大地、春天、鲜花等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系列意象的美妙组合,把“牵挂”这一人类美好情感描绘得如诗如画、耐人寻味,可谓浅而有致,淡而有味,做到了如古人所说的“藏之愈深而不晦,显之豁目而不浅,淡妆素服而不卑,浓抹重彩而不俗”。
传统诗歌的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音乐性,这是因为诗歌在文字产生之前完全是供吟唱用的,它依靠人们的口耳流传民间,所以就要求念来顺口,听来悦耳,便于记忆。于是便形成了诗歌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特点。歌词充分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这一优点,从而更容易插上音乐的翅膀。一旦被谱曲演唱,将如虎添翼,展翅飞翔。《人生有得也有失》深刻地阐述了人生哲理,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更使其音调和谐,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这首歌词也因此被中国歌词年度佳作评委会评为“2006年歌词佳作”,收入《2006年中国歌词精选》一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可以说,李庆荣的歌词作品(包括大部分诗作)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做到了鲁迅先生对新诗所要求的 “易记、易懂、易唱、动听”。在当今诗歌语言日渐晦涩的风气下,这一点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至于歌词的句式变化、段落照应、篇幅长短等方面的特点和要求,大家在欣赏歌曲时用心体会,定会有所悟所得。但要注意识别诸如《老鼠爱大米》、《一封家书》等令人肉麻的文字垃圾,以及诸如“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一朵花儿开就有一朵花儿败”等文理不通的胡言乱语。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19: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人至深的乡情乡恋
             张殿成

乡情乡恋,挥之不去的永远的情结。天地之间,有一片田园,有一片村落,与我们的生命有一份特别的缘。我们曾经得到过她的水土滋养,我们曾经得到过她的文化哺育,我们的心灵深处植入了她的情感积淀。离开家乡,我们对她总有一份特别的牵挂;思念家乡,我们对她总有一种刻骨的爱恋。读了李庆荣的歌词《家乡之恋》,再一次唤起了乡情乡恋的美好情愫。
“看过多少风景,总说家乡的山青;喝过多少清泉,总说家乡的水甜。” 《家乡之恋》的起始两句,既不是如“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心切产生的错觉,也不是“谁不说俺家乡好”般的过于自信。乍看更像不合逻辑、不近情理的一种偏见与固执,从而设置悬念,引起人们对下文的兴趣。“家乡养育了我的童年,就成为我一生的爱恋。”至此,疑问有了答案,前面的“偏见与固执”就显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谁不偏爱自己的家乡呢?而这种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总是对家乡念念不忘、忠贞不渝的爱恋,又何其美好!“地图上,你是一个点;心里边,你是一个天。”进一步强调了家乡在游子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位置,也刻画出身在异乡的游子在地图前寻觅家乡的形态与神情。并且,承上启下,为引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段首句“总是午夜难眠,走进家乡的从前”,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淡淡的乡愁中对家乡依依不舍的深情。家乡有乡音,有亲情,有老槐树,有弯弯的小河……“家乡的从前”涵盖了太多的记忆,从前的家乡遥远而亲切,朦胧而慰藉。这种深深的思念自然会升华成对家乡的美好祝愿——“总有太多祝愿,献给家乡的明天。”接下来的“家乡陶冶了我的情感,就成为我一生的牵挂”,则写出了游子与早年生活过的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文化血脉和情感依托,也为最后在浓重的抒情氛围中收束全文打下基础。结束句“千万里,你在我身边;千万年,爱你心不变”,照应上文,直抒胸臆。空间转换即使到天边,时间延续哪怕逾万年,对家乡的思念依然,爱恋不变。第一、二人称的运用,更便于表达作者作为抒情主体对家乡的强烈情感,从而收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歌词《家乡之恋》既写出了对家乡的深深爱恋之情,也考虑到歌词的内在规律,做到了言浅意深雅俗共赏、韵律和谐朗朗上口、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堪称歌词中的精品。最近,获悉《家乡之恋》荣获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中国第三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歌词金奖,并被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编入《神州歌海》一书出版发行,为作者高兴,愿其在歌词创作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捷报频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9 11: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