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70
UID12436
注册时间2005-9-8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07-7-12 19: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谱曲能唱 离曲能赏
——谈歌词兼评李庆荣歌词作品
高凤河
歌词,又称音乐文学。它与音乐和文学特别是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不配乐者称为“诗”,配乐可唱者称为“歌”。可见,歌词与诗同属诗歌的范畴,正如诗人艾青所说:“歌词与诗是孪生姐妹。” 当代歌词,一方面注重它与音乐结合的可唱性,一方面还在提升它没有音乐时的可赏性。谱曲能唱,离曲能赏,一如曾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的宋词。好的歌词,不论同音乐结合与否,都具有审美价值。而一旦与音乐结合,它的文学艺术价值也会与音乐相得益彰。现今一些作者把歌词当诗来写,使歌词离曲也有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读了李庆荣的《牵挂》、《人生有得也有失》、《家乡之恋》等歌词作品,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近年,作者的一些作品或在中国文联报刊《词刊》发表,或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歌词,或在全国歌词创作比赛中获奖,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歌词最主要的功能是谱曲后用来演唱,它的社会价值的最终体现方式是可以唱的歌曲。诉诸听觉艺术的歌词,应该更多地想到听觉审美感受性,尽量写得口语、流畅、易懂。但是,歌词口语、流畅、易懂并不等于内容肤浅,而应该意深语浅。这是歌词最为本质的特点。古人说“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尤其适宜歌词创作。如“总是午夜难眠,走进家乡的从前;总有太多祝愿,献给家乡的明天” ,(《家乡之恋》)平淡的语言叙述中蕴含着作者对家乡多么深厚的爱恋之情啊!歌词的语言提炼,既要口语化,又要有韵味,而不是“白开水”。在发表于2005年5月号《词刊》的《牵挂》一词中,作者通过太阳、月亮、大地、春天、鲜花等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系列意象的美妙组合,把“牵挂”这一人类美好情感描绘得如诗如画、耐人寻味,可谓浅而有致,淡而有味,做到了如古人所说的“藏之愈深而不晦,显之豁目而不浅,淡妆素服而不卑,浓抹重彩而不俗”。
传统诗歌的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音乐性,这是因为诗歌在文字产生之前完全是供吟唱用的,它依靠人们的口耳流传民间,所以就要求念来顺口,听来悦耳,便于记忆。于是便形成了诗歌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特点。歌词充分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这一优点,从而更容易插上音乐的翅膀。一旦被谱曲演唱,将如虎添翼,展翅飞翔。《人生有得也有失》深刻地阐述了人生哲理,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更使其音调和谐,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这首歌词也因此被中国歌词年度佳作评委会评为“2006年歌词佳作”,收入《2006年中国歌词精选》一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可以说,李庆荣的歌词作品(包括大部分诗作)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做到了鲁迅先生对新诗所要求的 “易记、易懂、易唱、动听”。在当今诗歌语言日渐晦涩的风气下,这一点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至于歌词的句式变化、段落照应、篇幅长短等方面的特点和要求,大家在欣赏歌曲时用心体会,定会有所悟所得。但要注意识别诸如《老鼠爱大米》、《一封家书》等令人肉麻的文字垃圾,以及诸如“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一朵花儿开就有一朵花儿败”等文理不通的胡言乱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