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70
UID12436
注册时间2005-9-8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一个平凡的人求学离不开钱,找工作离不开钱,成家离不开钱,养孩子离不开钱……钱,在这经济社会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没了它似乎万万不能。因此,一些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苦苦索求。然而,生活又真切地告诉我,钱不是万能的。
一
时光荏苒,许许多多的风景和故事早已成过眼烟云,然而十几年前在津求学时目睹的那一幕,却成了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风景。
那是一个周日的傍晚,在一座立交桥下的空地上有一个表情黯然的男子。他双腿残疾,手里拿着一把吉他,也许是长期漂流在外,风吹日晒,从脸上已看不清他的年纪。他那悠扬的琴声如泣如诉令人伤感。正是这让人动情的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一曲听毕,路人纷纷向钱罐里投入面值不等的钱币。他们似乎想用这小小的救助拂去那琴声里的忧伤,擦去那拉琴人脸上的黯然。转眼功夫,钱已装满了钱罐,然而拉琴人脸上的黯然却没有被驱走。
路人不解:或许这点钱于事无补,或许他心底的悲太厚太重,或许……这时,一曲又拉完了,一声响亮的喝彩打断了路人的思绪,似乎也唤醒了路人,大家随之高声喝彩。在喝彩声中,拉琴人脸上的黯然竟悄悄散开了,而且眼睛里还溢出了晶莹的泪水。
原来,他心底里最期待的是对他的一种认可。钱只不过是别人因可怜他而给予的一种恩赐,而喝彩则是对他人生经历的赞许,是真正发自内心无私的恩赐和认可。
我感叹:钱不是万能的。这喝彩不是金钱,它只是关注、只是理解、只是肯定、只是赞许、只是鼓励……然而它却可以使一颗忧伤的心得到慰藉,使人尤其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感到存在的价值。
二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它平淡却真切。
张大妈膝下一儿一女。儿子出息,在外打拼。女儿争气,在外做事。儿子孝顺,月月往家汇钱。女儿懂事,经常往家邮这寄那。然而不愿舍弃老宅的她还是总想儿子、盼女儿,因为她总觉得儿女寄来的钱不真实、物不真切。
终于,在一个周末,她敲响了儿子家的门,开门的是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孙子。张大妈鼻子酸酸的。傍晚,她才见到日思夜想的儿子。儿子吃惊,媳妇纳闷。老太太只是不合嘴的解释:我只是想你们就来了,真的没事。张大妈在儿子家美美地住了一夜就走了,因为她知道儿子媳妇要忙大事。又是一个周末,同样的场景,同样的话语,同样的匆匆,出现在女儿家。
儿女这才明白,那钱那物取代不了那份浓浓的亲情,扯断不了老太太对儿女的思念。于是他们暗下决心:常回家看看。
我感叹:钱不是万能的。它带去的只是儿女的辛劳,却带不去儿女的身影;带去的只是儿女的体恤,却带不去儿女的音容笑貌;带去的只是儿女的一片孝心,却带不去儿女的血肉之躯。在爱的天平上,血浓于水的亲情要远远重于金钱。
三
同样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故事伤感却动人。
我的同学李先生天生就是块做买卖的料儿,上学时就经常倒个这、卖个那,不但能供自己开销,还有些结余,因此,毕业后不久就下海经商了。经过几年的奋斗,也成了一位有些头脸儿的人物。妻子贤惠漂亮,女儿聪明可爱,日子过得相当红火。可老天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在女儿五岁时,得了白血病,虽多方救治,花了他大半积蓄,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女儿的性命。这令夫妻俩伤心不已。悲痛之余,他们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把家里剩余的50万元,全部捐赠给了曾和女儿同病室住院的一个家里非常拮据的小女孩。当我问及他时,他说:“如果金钱能换回我女儿的生命,我愿倾家荡产,一贫如洗!”
我感叹:钱不是万能的。它虽能买回高档商品、珍馐美味,但却买不到生命、正义、尊严,有时它会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毫无价值。其实,人活在世上,匆匆数十年,需要我们珍惜的东西很多很多,金钱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为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金钱而失去理解、信任,失去亲情、友情,失去道德、人性和廉耻,实在划不来,那和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没有什么区别。
朋友,钱真的不是万能的,千万别被它迷住眼睛,迷住心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