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157
UID7974
注册时间2006-2-25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笑容明媚,眼神清澈,36岁的江苏女子杭彬,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销售人员,因成为“跨海峡向台胞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大陆第一人”,被各方聚焦关注。鲜花、横幅、祝福、采访,一路跟随她从苏至京,获得无数美誉。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521名大陆患者接受过台湾地区的捐赠,因此大陆向台湾地区首次捐赠造血干细胞,成为里程碑式的事件。
记者问:“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让你成为公众人物,你习惯这样的转变吗?”
杭彬淡淡地说:“我仍然是个普通人。早在2004年安利公司就成为江苏省最大的骨髓干细胞捐赠单位,同事中也有三位志愿者配型成功完成捐献,我是第四例。我们公司的董事长史堤夫·温安洛也一直强调,作为家庭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家庭责任;作为社会一员,每个人都应该回馈社会。”
“这次的捐献行为,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投资吗?你或许能在公司得到更多嘉许?”
杭彬笑了:“如果捐献也包含着太多功利心,这就太可怕了。能让我的人生改变的,也绝非一次两次善举。为什么安利总是在说,要把慈善变成一种习惯?在于知人之痛、给人予爱的人,往往更善于与人沟通,更容易赢得信任,也更容易在各个领域做到优秀。更重要的是,这的确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
杭彬视若平常的善举,深厚了海峡两岸的同胞情谊,而她本人,也感觉“北京之行收获远比付出的多”,多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正如一首诗歌所言:我只付出一朵浪花,你却给予我整个海洋。
这,就是爱的力量。
飞机上的幸运星
2004年3月,1500名安利志愿者响应公司号召志愿捐髓,杭彬也是其中一员,并签署了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签下名字的那一瞬间,她脑海掠过的,是《血疑》电视剧中17岁的幸子那张苍白的脸。如果自己万一有机会去救中国的“幸子”,也是好事呢。
杭彬的家在苏州相城区元和街道的一幢老楼房里,三世同堂,五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但窗明几净,一切井井有条。晚餐时,她向家人提及此事,并没有激起多大反应。须知在非血缘关系的骨髓供需者之间,配对相符率只有五千分之一甚至几万分之一。
谁料一年之后,杭彬接到红十字会的来电,得知自己与一位14岁的台湾白血病女孩配型成功。当时杭彬竟然有些紧张,手脚微微发抖,头脑一片空白。
虽然有过承诺,毕竟对骨髓捐献细节知之甚少。朋友们也纷纷劝阻:“听说要麻醉还要动手术,很疼的。”“捐献之后恢复不了健康怎么办?”……
从医40年、古道热肠的父亲杭建中,却大力鼓励杭彬实现承诺,并且一再保证“捐献骨髓对人体无害”。杭彬也为自己的无知失笑,当即回电红十字会,表示“我愿意”。不料,台湾女孩因病情原因,取消了此次捐助申请。
本以为此事已经结束,今年4月,杭彬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内容相同,只是已经16岁的女孩,病情危急。杭彬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
5月,杭彬来到血站接受高分辨检测和体检,全部达到要求,可以实施捐髓。
一切准备就绪后,7月14日,杭彬和安利志愿者们在祝福声中飞赴北京道培医院(中华骨髓库的定点采集医院)。
在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杭彬请空姐协助,大胆做了一回演讲家:“不管大家来自哪里,希望都能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用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不可再生的性命。这次我将捐献骨髓给一名台湾小妹妹,一起折叠幸运星送给她吧,让海峡同胞感受更多的祝福!”
乘客们热烈鼓掌,包括被母亲抱着的幼儿,也要来彩色纸条折幸运星。
玻璃瓶里的幸运星越来越多,不少乘客还在纸条上深情寄语:“我愿加入志愿者队伍”,“两岸同胞根连根,炎黄子孙心连心”……每一颗,都承载着海峡两岸的同胞之爱。
让爱穿越海峡
7月15日,道培医院8楼,杭彬很早醒来,端肃妆容,安静地等待护士到来。那瓶幸运星就放在病房的小桌上,看一眼,她的心里就充满温暖。
从15日始持续五六天,她将每天注射一针动员剂,将大量存在于骨髓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液来,便于采集。第一针会很疼吗?会有副作用吗?她从小说里读到,这种针会让人全身酸痛,甚至呕吐腹泻,流失大量钙质……但她无所畏惧,满心热盼。
打完第一针动员剂后,杭彬有些疲劳,出汗,并没有想象中的痛苦。晚上她安稳地睡了,梦见那个“台湾小妹妹”,和自己13岁的女儿手牵手,都扎着马尾辫,都明眸皓齿地笑着,健康可爱。
18日,再次注射完一针动员剂后,杭彬腰部有点酸痛,稍微休息之后,她来到7楼的细胞分离室参观,提前感受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过程。那里有一位志愿者正在捐献骨髓,左右手臂各插了一根输血管,分别与病床旁的细胞分离机相连。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缓慢,志愿者面带微笑,并无不适。
“不用接受麻醉手术吗?”杭彬询问陪同的医生。
医生摇头,说过程并不痛苦。她又指着输血管,解释说是从美国进口,每套价值上千元,使用一次后立即丢弃,防止感染,保证供者的安全。
10分钟后,杭彬满怀信心地离开采集室。她曾经以为采集会非常痛苦,此刻悄悄舒了一口气。
叮咚一声,短信来了。是女儿。
“妈妈,我有点担心您的身体。把骨髓抽出来,您会疼的……”
“妈妈刚刚才了解过,捐献过程与献血差不多。妈妈不是每年都献血吗?一切都会平安无事的,你乖乖地等妈妈回家。”
“您放心,我一直很乖。”
杭彬欣慰地笑了。从前问女儿“乖不乖”,她总是调皮地回答“不知道”。孩子仿佛突然长大了。
19日上午11点,杭彬和另一位志愿者小艳接受第一次采集。整个采集过程持续了四五个小时,期间有医生全程观察两人反应,杭彬轻松地说:“我现在的心情,和蓝天一样的好。就希望采集得更快些,让干细胞早点送到台湾那边。”
20日上午,第二次采集成功结束,中华骨髓库在道培医院举办了简短的捐赠仪式。下午3点,向台湾慈济骨髓库捐赠的造血干细胞,在工作人员护送下离京,运往台湾的台北和花莲。20日晚,270毫升骨髓干细胞已经输入患者体内,医院对白血病少女的病情相当乐观。
7月21日,大陆同胞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开始在台湾患者的体内生长。
在这次捐赠过程中,杭彬陡然觉得世界变小了,那位素未谋面的台湾女孩,已经变成自己无法忘怀、时时牵挂的亲人。正如同台湾电视台的李怡静女士所言:“同是中华儿女,不要有什么区分,因为生命不分地域、不分种族。”
素未谋面的亲人
记者:现在身体恢复了吗?决定捐髓,是否自己也觉得很勇敢?
杭彬:恢复得不错,再过几天就去医院检查血常规。勇敢谈不上,我当时想到的是,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我才能挽救那位女孩——就觉得无论如何不能退缩,一定要去北京。
记者: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你最自豪的事情吗?
杭彬:不是,而是我给女儿做了一个好的榜样。我一直跟她说:妈妈不要求你有多么出色,多么聪明,但一定要真诚善良,有爱心。因为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连做人都不会,还能做什么事情?
记者:你最伤痛的事情?最恨的呢?
杭彬:最不能容忍被人背叛。最恨的是虚伪。你可以凶狠一点,冷漠一点,但决不要虚伪。
记者:现在心境如何?
杭彬:心境挺平和的,只是很牵挂那位台湾患者。她两年前就找到了我,却擦肩而过,终究缘分深厚,捐受成功。未曾谋面的两个人,从此血脉相连。如果见到她,我会很激动,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但一定要表达我的谢意,谢谢她,让我成为一名达成心愿的志愿者,感到无比幸福。
记者:现在最想做的事情?
杭彬:我在安利做了六年的营销工作,非常喜欢企业的氛围和这份工作,希望把它做好。同时将公益事业进行到底。我们常能看到、听到很多白血病患者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骨髓,失去了生命。所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给更多的白血病患者生命的希望。
(全文转载自2007年16期《中国青年》 作者:陈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