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漫行西藏——西藏建筑大门上好看的门穗 (第九楼)
不一样的风格Re:漫行西藏——西藏建筑大门上好看的门穗 (第九楼)
与西藏的蓝天白云相比,我更喜欢西藏人!喜欢他们的眼神,喜欢他们的笑.....
Re:漫行西藏—— 羊卓雍湖畔的达娃一家人(第13楼)
羊卓雍湖畔的达娃一家人雅鲁藏布江南麓的岗巴村外,露营的地方就在开始陡峭翻山的路边。一夜的淅沥小雨,手触摸帐篷内的睡袋感觉是潮湿的。刚刚黎明,就有载重卡车艰难的爬上来,司机看到我二人在收拾露营的物品和自行车,胳膊架在玻璃窗边伸着大拇指向我们致意。在路上,经常有这样互相的招手、致意,互相鼓舞的情形。
一望无际的折返上坡路坡度比较大,只能推行,强烈的光线刺激的眼睛受不了。回头看看雅鲁藏布江就在山角下,滔滔的江水隐约泛着亮光。遥远的江北是漫漫的群山,白云在那些群山的山峰上漂浮,水平望去,我站在这边的路上似乎在那云层之上的高度。六个小时后,在视野看到康巴拉山垭口的时候,乌云、风雨从前方快速的移动过来,没有躲避的地方,不能停留,高原上的风雨会让人冻的打颤、手指僵硬。垭口到了,下面的羊卓雍湖在风雨中映入眼帘,湿潞淌着雨水的眼睛顾不得仔细看看垭口和湖泊是什么样子,只顾看到的靠近湖边的一所房子。风雨中,骑车快速的滑行到了这所房子面前。这是达娃的家。
达娃,一个中年藏族男人.这房子孤零零的处在靠近湖边的一个坡顶上.他和他的老婆以及他们的三个年龄在五、六岁到十五、六岁之间的孩子一同住在这里.遥远看上去这房子不大,实际上,这是一所总共有4间房子家园。这里对外来人可以提供居住,可以吃到藏族人的饭食,也可以买到一些类似方便面、香肠、可乐之类的食品。家里养了四只藏獒和藏狗,一只用于陪来观湖的旅游者照相,和藏獒照像一次要五元钱。院子里摆放了一个藏式的小玻璃厨子,大孩子趁着雨停了,掀开遮布展现里面的天然的奇石和藏饰品,还真的有旅游者挑选购买,所谓奇石,在我看来就是河边石头滩里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就让达娃买了好价钱。我坐在烧着牛粪的炉火旁取暖、喝着女主人给我的热茶,烤干我被淋湿的身上的衣服的时候。一对驾车来的有情人就买走了3块石头。达娃的大孩子把一百多元放进了自己的口袋。我二人的身上几乎被雨淋的透湿,随车带的背包也湿透了,睡袋什么的都象地图一样,一片片的浸了雨水,要晾晒,否则,晚上要没的盖了。好在天放晴了,我就在院子里晾晒湿物,同时修理自行车,男主人的汉语不错,问我们的行程,对我们很友好,我们买了两个方便面,他还加送一听健力保。
不知道是达娃有先见之明,看出了这里可以做有关旅游者的买卖,把房子建在这个可以在一定海拔高度观看湖泊的山坡顶上,还是他无意种瓜捡来的便宜。这里现在是来羊卓雍湖的很多人要踏足的地方了,因为这里实在是一处观看羊卓雍湖的最佳地点。说来也奇怪,不远的湖边上就是扎马龙村,无疑,达娃就是隶属这个村子的人,那村子有几十户人家,为什么只有他在这里建房?特别是,这里的类似的山坡顶还有许多处,建房的地点不是问题。为什么没有其他人象达娃那样也做旅游者的买卖呢?
来旅游的人,几乎都是驾车而来,这些人站在达娃家外照相、说笑。很多人看到最小的孩子就送给他各种各样的小食品,我看到这个小家伙吃玉米香肠的时候用小小的手指扣着里面的玉米粒吃。我感觉,远方来的游客看到了这里的主人后,以为他们很贫困、艰苦。其实,达娃一家生活很富足,男主人说过:山坡的另一个地方有我的几十头牦牛在山上吃草呢。
入夜,在一间屋子里点上了蜡烛,我们和主人的三个小孩住在一个房间里。躺在床上,享受着羊卓雍湖夜晚凉爽空气,钻入温暖的睡袋。
Re:漫行西藏——八朗学的联想(第14楼)
八朗学的联想每一个到过拉萨的人,在他的起程以及后面的行程期间,几乎都会听到一个名字:\"八朗学\".这是一个说明什么的名字呢? 记得初次到拉萨的时候,在午夜的大雨中,顺便搭乘一个小旅游团体的汽车进一个大门,大家都下车,在殿堂里办理住宿手续.这个时候我知道了这个旅馆的名字叫\"八朗学旅馆\".可以说\"八朗学\"这三个字最初的概念就是一个旅馆的名字而已.后来几天里总是对“八朗学\"这三个字充满了好奇,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总在自问.接下来的一天,走在\"八朗学旅馆\"外面的时候自言自语的嘟喃着\"八朗学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时候一个身边行走的藏族男人笑着对我说\"是地名\".我欣喜的向他道谢.拉萨人就是这样的友善,从他们对旅游者充满了好奇和友善的眼光里可以看出他们外来旅游者态度.至此,明白了\"八朗学\"的真正的含义.
根据拉萨的老人讲,“八朗学”的地名与商人们在此驻扎帐篷做生意有关,从前“八朗”这片地方是长满青草的空地,有一个名叫罗布桑布的商人,他从内地运来砖茶等物品在此地贩卖,还有许多那曲的商人也在这里。那曲商人们的帐篷都是黑色的,罗布桑布的帐篷是黑顶白围的。“八朗”在藏语里是“黑色帐篷”的意思;\"学\"(雪),在藏语里是\"下面、下方\"的意思,所以后来这一片地方就被称为“八朗学”了。现在\"八朗学\"就是原来这块布满了帐篷的地方渐渐的演变来的,这块土地已经是拉萨一个街区的名字,位置处于拉萨老城的东北角紧靠北京路和林廓东路,西邻冲赛康,南接近大清真寺.这是一块\"吉日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的范围,黑色的帐篷早已被一幢幢漂亮的民居所代替。
不过,对于一个外来的旅行者来说,就\"八朗学\"这三个字,往往人们先入为主的更注意的是那个旅馆。这里的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很让人惊讶,拉萨人可能是天生的学习英语的材料,藏式前台的服务员年纪不小了,英语非常的棒!她们处理业务非常的熟练快速;不过,那年老一点的前台服务员的说话太态度问题很大,她对国外的旅行者比较和气,对国内的人态度不佳。在这里住久了,觉得有一个男性老者很和蔼,头戴藏式的礼帽,他经常的坐在大门口内的周边,其实他就是这里的经理。其他服务员,都是很和气的,有的女服务员不乏幽默.在这里,冬天的午后阳光下三楼长长的阳台是一个沐浴、休息、发懒、发呆、打趸、聊天、胡侃、甚至艳遇的好地方。安静的、长长的阳台时而寂静无人,时而喧闹无比,时而只有互相不言语甚至不互相看一眼的寥寥的两三个人在那里坐在各自房间门外的椅子上,晒着太阳,他们的手在懒洋洋的拨弄着自己的头发,或者用手指择捏着自己衣裳上的绒毛等等.....。冬日,在这里的夜晚,也是人们常来停留的地方,那时会有人安静的坐在阳台的椅子上,他的头脑或许在思索、或许在停滞。夜幕下的八朗学阳台长廊会让很多人的烦恼不再存在,尽管是暂时的。 化缘人
在藏区的城镇里比较热闹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化缘的人,.他们统一特点是,他们都依靠诵经来化缘,不同的是他们手持的诵经法器不一样,这些手持的诵经法器有的是难得一见的.有的法器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的,除了在这个特定的化缘人手里看得见这样的法器以外,再不会有第二个存在了.原因是,这个法器都是化缘人自己制作、装饰的。另外,这些化缘的人也是很稀有的,这样的人有的是常年云游到此再也不走的僧人,要么就是有坚定的、虔诚的信念的信徒,他们把自己的化缘看作是对自己信仰的最好的坚持和一生应该做的事情了。这些化缘人从来都不强要、不主动,挺可爱的。
在小召寺外的街角上,这个化缘人的化缘法器转经筒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旋转起来就象一个漂亮伞,主人坐在地上化缘,那旋转起来的伞往往把主人的上半身盖在看不见的下面了。在布达拉宫后面转经路上的的化缘人,他手持的转经筒也是难得一见的醒目。青海玉树大街上的化缘游僧相貌鲜明、衣着是红帽僧人的样子,手持寺庙里的念经法器,他常年的在玉树的最大市场的门口化缘。
我所见到的莫迁和她的“迁客栈”
在网上认识“莫迁”有一年多了,早就知道她是“藏飘”。今年她“飘”的有一点内容了,就是她在“仙足岛”搞了一个客栈给来来往往各色来西藏的神游们提供了一个家园。西藏拉萨河畔的“迁客栈”。这是两个相邻的花园般的二层楼的庭院,院子里开满了新鲜的花朵。
客栈主人是性格宽厚大方的“莫迁”。她给每一个来得客人提供了舒适的休养、放松的环境。她在和客人们玩杀人游戏时想坏主意要捉弄客人的样子很调皮,不过,她在游戏当中总是特意的搞出错误来使得大家哈哈大笑。莫迁的典型形象是“总是肩上斜跨一个长带子的黄色小皮包,包不离身,身不离包,这样子可好笑了。莫迁是一个热情、好动、喜欢热闹的人,具有天生的聚合人气的性格,来到这里的客人们没有不喜欢她的。她总是独出心裁的搞出一些客人们惊喜的活动。比如:带着大家到林周去烧烤、登山去看遍布拉萨周边山上的小寺、让大家为自己过生日等.......。有时,她不甘寂寞,干脆和客人们一起走到墨脱、林芝的山里去玩。她发动大家在客栈院子里烧烤,喜欢热闹的莫迁亲自上阵,低调的老王则站在旁边看着大家吃吃喝喝的嬉闹也想参合进来了。
客栈的厅里正中有藏区家庭里都供奉的佛像,不过这里不同的是佛像边墙上画的护法神颇有特点,是客栈另一个有趣的人物”老王“。这老王也是飘在西藏,平时他总是琢磨着西藏、拉萨的有趣的事情。他走遍了拉萨的大街小巷,他曾经在拉萨寻觅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邪神庙“。闲暇的时候就和住在客栈的客人们走到拉萨周围的山上的许多小寺庙游玩。这老王其实是莫迁的老公,是个很低调的、爱玩的广东人。客栈的风格、特点就是“自主、自助”。莫迁给客人提供了一个人在外面旅行休息时候的最大限度的方便。你可以半夜3点回来、你可以自己做饭、你可以把这里作为到拉萨以外旅行的中续后勤基地......。人们在这里享受了最随意的舒适的生活。
在这个客栈里,每一个客人都会品尝到莫迁亲手做的美味。当辛苦赶路、饥肠碌碌的客人们吃到了正宗的川味菜肴时,已经从心里觉得这是家一样的地方,是一个适合有流浪秉性的、喜爱西藏的人的落脚之地。对了,来客还可以吃到正宗广东煲汤的,那个老王是广东人,一个煲汤高手。
很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怀念在“迁客栈”度过的时光。莫迁的亲切笑容让每一个来者不会忘记的
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厨房烧饭的。但是我总是想在已有条件以外的环境下再自我享受一番。一个夜晚,我在客栈的露台上用旅行炉火灶具烧做“清炖拉萨鱼”。客栈的前面就是拉萨河。在客栈的露台上,拿着拉萨啤酒、吃着自己烧的清炖拉萨鱼,多么惬意! 只要你愿意,这些快乐与感动离我们并不遥远 那不如的回忆
从早上开始在噶尔藏布谷地骑行着,中午十分推行上了一个高坡。前方就是那不如,这是在西藏阿里的一片狭长的河谷,河水噶尔藏布在河谷里左右变换的前进。它再往前流过就称为\"森格藏布\"了,这就是南亚著名的印度河的上游。慢慢的推行着,终于站在了最高点的公路上,看到前方的地面是无垠的、遥远的下行。眼前无比的开阔,阳光从支离的云隙间照到地面,在眼前呈现了奇异的景象;很少有植被的山体和地面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图像。感慨啊!神奇的太阳、神奇的山地、神奇的影像;不难想象到,为什么曾经有人把西行的道路描绘的神奇无比、艰难险阻、鬼怪猖獗;是大自然的造化给与看到这里景象的人们精神上的刺激和提示。
前方,路沿着谷地左面的山麓向前,从这里可以看到路尽头的几间房子,那就是一个重要的村子“那不如”。这一段公路是阿里历史上第一段柏油路面,这不足一百公里长的公路自这里一直通到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镇。那不如,几百年来就是一个重要的交通分叉点,藏族人称为“那不珠”,但是地图上是“那不如”,所以旅行者都称之为“那不如”。自这里通向西的路拐进了高深么测的山里,这是通向著名的札达、古格的路。向北七十公里远就是地区的首府了。我在头脑中快速搜索着6年前的记忆,眼睛印证着面前的一切-------。
-----六年前自札达乘卡车从那高深么测的山里那条路出来,眼前是一条宽阔的、山上融雪后的流水在脚下石头滩地上涌动着,我寻找到过河的地方。斜阳照的急流的水面刺眼。抬头看到不远处有修好一半的公路路基,有重型汽车在运输工作。工地上有几个人在看我,询问我的去向。在一个工地上的人说明后,我才知道哪里有人居住。走着,天渐渐的黑了,要不是有刚才那个人的说明、和远方一辆汽车的灯光很难找到一个藏族老阿妈的住房。
现在已经看不到那藏族老阿妈房子了,估计是在原地的地方有了三个路边的饭馆和一个汽车检查站。路左边,原来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盖起了几排新房,象是公建的移民住房,也看不出来有人住没有。那不如,路变好了,房子相对多了,过往的车多了。走过不远处的昆萨乡,看到通向河谷中平地的道路的质量,修建的很高级,那是阿里机场的进出路。身边来往的载重卡车都是为建新机场忙碌着。
看到眼前的变化、眼前的公路,不由得想到这里藏族人的经常讲到的一个笑话。藏族人都是有天生的说笑话的才能的,说的是:“阿里地区的领导在接待来访的领导的时候是这样区别对待的,中央级别的领导来了,阿里地区的领导要跑道七十公里外的那不如迎接;省、自治区级别领导来了,阿里地区的领导要跑到十几公里外的日塞田山垭口迎接;要是自治区内的地区级别的领导来访,阿里地区的领导都不出镇了,就到狮泉河镇的桥头迎接。”这个笑话也反映了阿里的交通状况,为什么说阿里地区的领导要跑道七十公里外的那不如迎接上级领导呢?原因是指这一段路是2003年竣工的阿里历史上唯一的七十公里的柏油路面公路,那笑话的意思是说,阿里可有了柏油公路了,一定要充分利用呀。
哲蚌寺红色的海洋
站在拉萨火车站附近的拉萨河边,向北面望去,远处山腰上有一片白色的房屋群,这就是著名的拉萨三大寺之首的哲蚌寺.哲蚌寺从规模上看是一个相当大的寺院,占地20多万平方米,数不清楚数目的房间布满了这个山坡.根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有僧俗达到8000多人的时候.目前,有僧众900多人.
这日的上午,走在这个没有院墙围栏的寺庙建筑群里,这里的道路时而窄小时而宽敞,曲折的道路沿着山势上下的分布在殿堂和僧房之间.转过一个安静的小路,听到嘈杂的人声,是听习惯了的藏语的喧闹声音.向那个方向走过去,听到了喧闹的声音增大了,突然,我恍然大悟,这是\"辩经\"的声音.我赶紧跑过去观看。走进一个院门,在宽阔的院子里,一片红色的海洋映在眼前。上百名穿着红色僧衣的人在辩经。
辩经,就是藏传佛教寺院里对于所学习的佛经理论进行\"辩论\"的形式,作用是可以达到平时对佛经内容学习扎实、深刻理解,也是一个僧人在寺院里学习一个阶段后的必须要做的“毕业答辩”过程。辩经,就相当于大学里的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一样,所以,寺院里的辩经,作为一种学经的方式,在每天,或者几天的固定时间内是按时进行的。哲蚌寺里有数个辩经场,每到辩经的时候,几百名僧人在这里汇合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每两个人成一组,一个人提问,一个人回答。回答的人安坐在地面,轻声的回答;提问者则站立着用慷慨激昂、声色锐利的样子提出问题,提问的同时身体和肢体附带着大幅度的动作,并且有时带有响亮的击掌的声音来加强提问的力度.仔细观察辩经僧人的面部表情,被问的僧人对有的问题疑惑的摸不着头脑,或者为了回答被提问的问题思索的紧缩眉头、冥思苦想;可是这个时候那提问的僧人更是加紧了提问的力度和速度来追问坐在地面的被问者。初次看到这样的上百人的辩经场面,觉得惊奇新鲜。
哲蚌寺建于1416年,它在西藏历史里的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其实,哲蚌寺里有太多的不为人所熟知的事情了;这里很多的事件、很多的人物,成为了西藏的历史的一部分,需要人们慢慢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