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d 发表于 2011-2-1 21:10:23

温幼菊在鸡们一踏进教室时,就已经一眼看到了它们。但她仍然自然而流畅地讲着。可是内行的桑乔已经看出温幼菊的注意力受到了打扰。事实上,温幼菊一边在讲课,一边老在脑子里出现鸡的形象――即使她看不到鸡。最初的轻松自如,就是轻松自如,而此刻的轻松自如,则有点属于有意为之了。

当一只鸡已转悠到讲台下时,包括文教干事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察到温幼菊从开始以来就一直均匀而有节奏地流淌着的语流似乎碰到了一块阻隔的岩石,那么不轻不重地跳断了一下。

外面又传来了几声鸭子的呱呱声。这在寂静无声的校园里显得异常宏亮而悠远。

终于有几个孩子禁不住侧过脸去往窗外看了一眼。

大约是在课上到三十五分钟左右时,一只母鸡在过道上开始拍翅膀,并且越拍动作幅度越大。这里的教室没有铺砖,只是光地,因孩子们的反复践踏,即使打扫之后,也仍然有一层厚厚的灰尘。这些灰尘在那只母鸡双翅扇动的气浪里蓬蓬升腾,如一股小小的旋风卷起的小小的黄色灰柱。

挨得近的正是几个干干净净的女孩,见着这些灰,就赶紧向一侧倾着身子,并用胳膊挡住了脸

一个男孩想让那几个女孩避免灰尘的袭击,一边看着黑板,一边用脚狠狠一踢,正踢在那只母鸡的身上。那只母鸡咕咕咕地叫着,在教室里乱跑起来。

温幼菊用责备的眼光看着那个男孩。

男孩有点不太服气。

一阵小小的骚动,被温幼菊平静的目光暂时平息下去了。但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实际上都已不太可能做到纯粹的讲课与听课,心思更多的倒是在对未来情形的预感上。大家都在等待,等待新的鸡的闹剧。

一堂一开始酿造得很好的诗样的气氛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一只鸡,埋了一下屁股,屙出一泡屎来,仅仅是在距听课的一位校长脚尖前一两寸远的地方。

大约是在课上到四十分钟时,一只母鸡在一个男孩的腿旁停住了。它侧着脸,反复地看着那个男孩因裤管有一个小洞而从里面漏出的一块白净的皮肤。“这是什么东西?”那鸡想,在地上磨了磨喙,笃地一口,正对着那块皮肤啄下去。那男孩“呀”地一声惊叫,终于把勉强维持在安静中的课堂彻底推入闹哄哄里。

这时,温幼菊犯了一个错误。她说:“还不赶快把鸡赶出去。”她本来是对一个班干部说的。但,她的话音未落,早已按捺不住的孩子们,全体立即站了起来。

下面的情景是:孩子们桌上桌下,乱成一团,书本与扫帚之类的东西在空中乱舞,几只鸡无落脚之处,惊叫不止,在空中乱飞,几个女孩被鸡爪挠破手背或脸,哇哇乱叫,企图守住尊严的文教干事以及外校校长们,虽然仍然坐着,但也都扭过身体,做了保护自己不被鸡爪抓挠的姿势,温幼菊则捂住头,面朝黑板,不再看教室里究竟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

等鸡们终于被撵跑,孩子们还未从兴奋中脱出,下课铃响了。

桑乔十分尴尬地陪着文教干事等几个人走出教室。在往办公室走去时,迎面看到秦大奶奶一路在大声唤她的鸡鸭鹅们,一路朝这边走来了,她的样子,仿佛是走在一片无人的草丛里或是走在收割完庄稼的田野上。她既要唤鸡,还要唤鸭与鹅。而唤鸡、唤鸭与唤鹅,要发出不同的唤声。秦大奶奶晃着小脚,轮番去唤鸡、唤鸭、唤鹅。声音或短促,或悠远。许多孩子觉得她唤得很好听,就跟着学,也去唤鸡、唤鸭、唤鹅。

蒋一轮走过去,大声说:“你在喊什么?!”

秦大奶奶揉揉眼睛看着蒋一轮:“这话问得!你听不出来我在喊什么?”

“你赶快给我走开!”

“我往哪儿走?我要找我的鸡,找我的鸭,找我的鹅!”

文教干事被桑乔让进办公室之后,一边喝茶,一边冷着脸。等其它校长们都来到办公室,各自说了课堂上的趣事之后,文教干事终于对桑乔说:“老桑,你这油麻地小学,到底是学校还是鸡鸭饲养场?”

桑乔叹息了一声。但桑乔马上意识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将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都向文教干事说了。

mord 发表于 2011-2-2 20:35:51

其他校长都走了,但文教干事却留下了。他本是桑乔多年的朋友,而油麻地小学又是他最看好的学校。他决心帮助桑乔。当晚,由油麻地小学出钱办了几桌饭菜,把油麻地地方领导全都请了来吃了一顿,然后从食堂换到办公室,坐下来一同会办此事。一直谈到深夜,看法完全一致:油麻地小学必须完整;油麻地小学只能是学校。具体的措施也在当天夜里一一落实。
不出三天,地方上就开始在一条新开的小河边上,再次为秦大奶奶造屋。

“他们到底要撵我走呢。”秦大奶奶拄着拐棍,久久地站在她的艾地里。她想着秦大,想着当年的梦想,想着那一地的麦子,想着月光下她跟秦大醉了似地走在田埂上,想着她从乡下到区里、县里的奔波与劳顿……她在风里流着老泪。

房子盖好了。

人们来让秦大奶奶搬家。她说:“我想搬,早搬了。前些年,不是也给我盖过房子,我搬了吗?

“这回是必须搬!”

“我家就在这儿!”

知道来软的不行,只好来硬的。几个壮劳力,找来一块门板。一个大汉,将她轻轻一抱,就抱起来了,随即往门板上一放,说声:“抬!”她就被人抬走了。或许是她感到自己已太老了,这一回,她没有作任何挣扎,乖乖地躺在门板上,甚至连叫唤都不叫唤一声。抬到新房子门前,她也不下来,是人把她抱进屋里的。

油麻地小学派了一帮师生,将小草房里的东西,抬的抬,扛的扛,拎的拎,捧的捧,全都搬了过来。那些鸡、鸭、鹅,也都为它们早已准备好了窝,一只只地被孩子们捉住抱了过来。

秦大奶奶被扶到椅子上。她的样子似乎使人相信,这一回,她已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了。

家是中午搬完的。在此之后,从地方到学校,许多人都在注视着她的动静。一直到天黑,人们也未见她再回油麻地小学校园。

桑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吃完晚饭,桑桑做作业,心思总是飘忽。有那么片刻的时间,桑桑的眼前出现了那片艾地,而秦大奶奶正躺在艾地里。他放下作业本,就往艾地走。他远远地看到了那片艾地――小屋不在了,就只剩下那一片艾地了。艾地在月光下一片静悄悄的。但他还是朝艾地走去了,仿佛那边有个声音在召唤着他。

艾的气味渐渐浓烈起来。

桑桑走到了艾地边上。他立即就看到了艾地中央躺着一个人。他一点也不感到害怕,甚至一点也不感到吃惊。他用手分开艾走过去,叫着:“奶奶!”

秦大奶奶的声音:“桑桑。”

桑桑在她身边蹲了下去。

艾遮住了这一老一小。

“奶奶,你不能睡在这儿。”

“我不走,我不走……”她像一个孩子那样,不住地说。

桑桑站起来,四下张望着:空无一人。他希望有个人走过来,希望有人知道秦大奶奶躺在艾地里。

没有人走过来。桑桑就默默地蹲在她身旁。

“回家吧,天晚啦。”她说。

桑桑跑出了艾地,跑到办公室门口,对老师们嚷着:“秦大奶奶躺在艾地里!”又急忙跑回家,对父亲大声说:“秦大奶奶躺在艾地里!”

不一会,桑乔和老师们就赶到了艾地。

手电的亮光下,秦大奶奶蜷曲着身子,在艾丛中卧着,一声不响。

桑乔让她回那个新屋,她也不发脾气,就一句话:“我就躺在这儿。”

桑乔让人去找地方上的干部。地方上的干部过来看后,又找了几个大汉,同样用白天的办法,拿一块门板,将她抬回新屋。她又像白天一样,不作挣扎,由你抬去。

这一夜,桑桑睡觉,总是一惊一乍的。睡梦中老出现那片艾地,并总出现秦大奶奶躺在艾地里的情景。天才蒙蒙亮,他就跳下床,轻轻打开门,跑向艾地。

管儿 发表于 2011-2-6 21:03:05

我想是不是有不好的结果了吧

mord 发表于 2011-2-7 14:20:13

艾地里果真躺着秦大奶奶,她一身的寒霜。

桑桑就坐在她的身边,一直到太阳出来,阳光照到这片艾地上。

以后的日子里,秦大奶奶就在“被人发现在艾地里、被人抬走、又被人发现在艾地里、又被人抬走”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一日一日地度过,人们被搞得非常疲倦,再叫人来抬,就越来越不耐烦了:“冻死她拉倒了,这可恶的老东西!”又抬了几次,就真的没人去管她了。又过了两天,人们就看见她到处捡着木棍、草席之类的东西,在原先的小屋处开始搭一个窝棚。未等她搭起来,就被人拆了。她既不骂人,也不哭,又去捡木棍、草席之类的东西,再去搭窝棚。搭了几回,拆了几回,村里一些老人就对那些还要去拆窝棚的年轻人说:“她在找死呢。你们就不要再拆了。”

眼见着冬天就要到了。

桑乔又一次来艾地,在看到疲弱的秦大奶奶正在用一根细竹竿去企图支撑一张破席子,而竹竿撑不住弯曲下来之后,他回到了办公室,对来了解情况的地方干部说:“算了吧,缓缓再说吧。”

第二天,桑乔去找人,在西北角上,给秦大奶奶搭了个可以过冬的临时窝棚。

那天,当桑乔又站在油麻地小学的最南端往艾地这边看时,在心里说了一句:“这老太婆,实在可厌!”

后来的这段日子,相安无事。

春天到了,脱去冬装的孩子们,在春天的阳光下到处奔跑着。沉重的冬季,曾像硬壳箍住他们,使他们总觉得不能自由自在。他们龟缩在棉袄里,龟缩在屋子里,身体无法舒展,也无舒展的欲求。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在冬季里看得最多的情景就是:在凛冽的寒风中,那些无法抵御苦寒的孩子们,缩头缩脚地上学来,又缩头缩脚地回家去。平原的冬季永远让人处在刻骨铭心的寒冷之中。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说:“冬天,学生最容易管束。”因为,寒冷使他们失去了动的念头。今年的春天一下就来了,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们,望着天空那轮忽然有了力量的太阳,被冬季冻结住了的种种欲望,一下苏醒了。他们再也不愿回到教室去。他们喜欢田野,喜欢村巷,喜欢河边,喜欢室外的所有地方。上课铃声响过之后,他们才勉勉强强地走进教室。而在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里,他们就直惦记着下课,好到教室外面撒野去。被罚站,被叫到办公室去训话的孩子,骤然增多了。平静了一个冬季的校园,忽然变得像雨后池塘,处处一片蛙鸣。

管儿 发表于 2011-2-7 19:00:18

冬天过去了,秦奶的春天会来吗

mord 发表于 2011-2-7 22:13:14

二年级的小女孩乔乔,居然在竹林里玩得忘记了上课。

她拿了根细树枝,在竹林里敲着她周围的竹竿。听着竹竿发出的高低不一、但都同样好听的清音,她高兴得居然唱起来。自我欣赏了一通之后,她走向了河边。冰封的大河,早已溶化成一河欢乐的流水,在阳光下飘着淡淡的雾气。河水流淌稍稍有点急,将岸边的芦苇轻轻压倒了,几只黄雀就像音符一样,在芦杆上颤悠。

这时,乔乔看到了水面上有一支花,正从西向东漂流而来。它在水波中闪烁着,迷惑着乔乔,使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

花过来了,一支鲜红的月季花。

乔乔一边看着它,一边走下河堤。当她眼看着那支月季花被水流裹着,沿着离岸不远的地方,马上就要漂流到她跟前时,她不顾一切地扑到水边,一手抓住岸边的杂草,一手伸出树枝去。她决心要拦住那支花。

冰雪溶解之后的河坡,是潮湿而松软的,乔乔手中的杂草突然被连根拔起。还未等乔乔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她就已经跌入水中。

那支花在乔乔眼中一闪,就飘走了。

她呛了几口水,在水中挣扎出来。就在这一瞬间,她看到河堤上立着秦大奶奶的背影。她大叫了一声:“奶奶――!”随即,就被漩流往下拖去。就在她即将永远地沉没于水中时,这个孩子看到,有一个人影,像一件黑色的布褂被大风吹起,从高处向她飘落下来……

那时,秦大奶奶正在看着她的鸡在草丛里觅食。她听到喊声,转过身来时,隐隐约约地见到了一张孩子的面孔,正在水中忽闪,一双手在向天空拼命地抓着。她在震撼人心的“奶奶”的余音里,都未来得及爬下河堤,就扑倒了下去。……

乔乔在昏糊中,觉得有一双手将她的裤腰抓住了。

这显然是一双无力的手。因为乔乔觉得,她是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才被这双手十分勉强地推出水面的。在她的身体仅仅只有上半身被推送到浅滩上之后,那双手,就在她的裤腰上无力地松开了。

河水在乔乔的耳畔响着。阳光照着她一侧的面颊。她好像做了一场恶梦醒来了。她哇哇大吐了一阵水,坐起来,望着空空的河水,哭起来。

河那边有人出现了,问:“你在哭什么?”

乔乔目光呆呆地指着河水:“奶奶……奶奶……”

“哪个奶奶?”

“秦大奶奶。”

“她怎么啦?”

“她在水里……”

那人一惊,向身后大喊了几声:“救人啊――!”朝大河扑来。

管儿 发表于 2011-2-8 20:13:19

哎呦,这个结局我真的没有推测到,我以为……哎,这样的结局给老师加了一层罪呀

mord 发表于 2011-2-9 21:18:00

秦大奶奶被人从水中捞起时,似乎已经没有气了。在她湿漉漉地躺在一个大汉的臂弯里,被无数的人簇拥着往河堤上爬去时,她的双腿垂挂着,两只小脚像钟摆一样地摆动,银灰色的头发也垂挂着,不停地滴着水珠;她的脸颊上有一道血痕,大概是她在向水中扑倒时,被河坡上的树枝划破的;她的双目闭得死死的,仿佛永远也不会睁开了。河边上一时人声鼎沸:“喊医生去!”“已有人去啦!”“牵牛去!”“阿四家的牛马上就能牵到!”“牛来了!”“牛来了!”“大家让开一条道,让开一条道!”……

阿四骑在牛背上,用树枝拼命鞭打那条牛,牛一路旋风样跑过来了。

“快点把她放上去!”

“让牛走动起来,走动起来……”

“大家闪开,闪开!”

人群往后退去,留出一大块空地来。

秦大奶奶软手软脚地,横趴在牛背上。

上午十点钟的太阳,正温暖地照着大地上的一切。

牛被阿四牵着,在地上不住地走着圆圈。

秦大奶奶仿佛是睡着了,没有一点动静。

一个老人叫着:“让牛走得快一点,快一点!”

牛慢慢地加速,吃通吃通地跑动起来。

那个叫乔乔的小女孩在惊魂未定的状态里,抽抽泣泣地向人们诉说着:“……我从水里冒了出来……我看到了奶奶……我就叫:奶奶――!……”

秦大奶奶依然还是没有动静。人们的脸上,一个个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桑桑没有哭,也没有叫,一直就木呆呆地看着。

乔乔跺着脚,大声叫着:“奶奶――!奶奶――!”

这孩子的喊叫声撕裂着春天的空气。

一直在指挥抢救的桑乔,此时正疲惫不堪地蹲在地上。下河打捞而被河水湿透了的衣服,仍未换下。他在带着寒意的风中不住地打着寒噤。

乔乔的父亲抹着眼泪,把乔乔往前推了一下,对她说:“大声叫奶奶呀,大声叫呀!”

乔乔就用了更大的声音去叫。

桑乔招了招手,把蒋一轮和温幼菊叫了过来,对他们说:“让孩子们一起叫她,也许能够叫醒她。”

于是,孩子们一起叫起来:“奶奶――!……”

声音犹如排山倒海。

牵牛的阿四忽然看到牛肚上有一缕黄水在向下流淌,仔细一看,只见秦大奶奶的嘴角正不住地向外流水。他把耳朵贴在她的后背上听了听,脸上露出欣喜之情。他抹了一把汗,把牛赶得更快了。秦大奶奶的身体在牛背上有节奏地颠动着。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人们从牛背上听到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声。

人们连忙将她从牛背上抱下,抱回她的窝棚。

“男人们都出去!”

桑桑的母亲和其他几个妇女留在了窝棚里,给秦大奶奶换去了湿衣。

一直到天黑,小窝棚内外,还到处是人……

半个月以后,秦大奶奶才能下床。

管儿 发表于 2011-2-9 21:42:48

太好了。秦奶活着就好,这样就好

mord 发表于 2011-2-11 21:32:11

在此期间,一日三餐,都是由桑桑的母亲给她做的。油麻地小学的女教师以及村里的一些妇女,都轮流来照料她。

这天,她想出门走走。

桑桑的母亲说:“也好。”就扶着她走出了窝棚。

阳光非常明亮。她感到有点晃眼,就用颤颤巍巍的手遮在眼睛上。她觉得,她还从未看到过这样高阔这样湛蓝的天空。天虽然已经比较暖和了,但她还是感到有点凉,因为她的身体太虚弱。桑桑的母亲劝她回窝棚里,她摇摇头:“我走走。”

艾地里,新艾正在长起来。艾味虽然还没有像夏季那么浓烈,但她还是闻到了那种苦香。

桑桑的母亲在扶着她往前走时,直觉得她的衣服有点空空荡荡的。

她走到校园里。

孩子们把脑袋从门里窗里伸出来,一声接一声地叫她“奶奶”。

路过办公室门口时,老师们全都从椅子上站起来:“走走?”

她说:“走走。”

桑乔把藤椅端过来:“坐下歇歇。”

她摇摇头:“我走走。”

又过了半个月,在她能独自走动的时候,油麻地的人一连好几天,都看到了这个形象:一早上,秦大奶奶抱了一只鸡,或抱了一只鸭,拄着拐棍,晃着小脚,朝集市上走去,中午时分,她空手走了回来。

没过多久,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们再也听不到鸡鸭鹅的叫声了。

老师们还几次发现,不知谁家的鸭子钻进了油麻地小学的菜园,秦大奶奶在用拐棍轰赶着。赶走了之后,她怕它们会再回来,还久久地守在菜园边上。

去艾地的孩子们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女孩子,一有空,就钻到她的小窝棚里,仿佛那儿是一个最好玩的地方。秦大奶奶喜欢给她们扎小辫,扎各种各样的小辫。到了秋天,她们就让她做红指甲。秦大奶奶采了凤仙花,放在陶罐里,加上明矾,将它们拌在一起,仔细地捣烂,然后敷在她们的指甲上,包上麻叶,再用草扎上。过四五天,去了麻叶,她们就有了红指甲,透明的、鲜亮鲜亮的红指甲。有了红指甲的女孩,就把手伸给那些还没有做红指甲的女孩,说:“奶奶做的。”如果那堂课上,老师发现有一个女孩没上课,就对一个同学说:“去秦大奶奶的小窝棚找找她。”

秦大奶奶似乎越来越喜欢在校园里走。夏天以来,她的听觉突然一下子减退了许多,别人声音小了点,她一般都听不到,非得大声向她说话。她在校园里走,看见孩子们笑,并不知道他们究竟在笑什么,也跟着笑。孩子们在操场上上体育课时,她就拄着拐棍,坐在土台上,从头到尾地看,就像看一台戏。她并不太清楚,这些孩子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一场篮球赛,她见球滚过来了,就会用拐棍将球拦住――她老了,动作跟不上心思,常常是拦不住。球从拐棍下滚走了。孩子们就笑,她也笑。球有时会滚到池塘里。这时,就会有一个孩子走到她跟前,大声向她说:“奶奶,用一下你的拐棍!”她也许并没有完全听清楚那个孩子说了些什么,但她明白那个孩子想干什么,就把拐棍给了他。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趴在窗台上,看孩子们上课,能从一开始,直趴到结束。其实,她一句也没有听见。即使听见了,她也听不明白。有时,孩子们免不了要善意地捉弄她,在老师还没有走上讲台之前,把她搀到讲台上。她似乎意识到了这是孩子们在捉弄她,又似乎没有意识到。她站在讲台上时,下面的孩子就笑得前仰后合。这时,讲课的老师正巧来了,见她站在讲台上,也憋不住笑了。这下,她就知道了,肯定是孩子们在捉弄她,就挥起拐棍,作一个要打他们的样子,晃着小脚走出了教室。

老师们还几次发现,当他们在半夜里听到了刮风下雨的声音,想起教室的门窗还没关好,起来去关时,只见秦大奶奶正在风雨中,用拐棍在那儿关着她够不着的窗子。

她在校园里到处走着,替桑乔好好地看着这个油麻地小学。见着有人偷摘油麻地小学的豆荚,她会对那个人说:“这是学校的豆荚!”

记着从前的秦大奶奶的人,就觉得她很好笑。几个岁数大的老婆婆,在见到她守着学校的荷塘怕人把莲子采了去时,就说:“这个老痴婆子!”

不知不觉之中,油麻地小学从桑乔到老师,从老师到孩子,都将秦大奶奶看成了油麻地小学的一员。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