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 发表于 2007-10-29 22:02:48

任志强:调控是要让大家买不起房吗?

http://news.QQ.com  2007年10月29日07:48   南方新闻网    评论494条 第 1 2 页
真正影响的,实际上是那些要更换住房的人,原来的住房面积不够,要生孩子了,要把老丈人接来住,要把父母从农村接来,他们影响最大。

2003年宏观政策出台后,限制土地供给,才开始出现房价的增长。首先爆发的是上海;2004年以后,从土地供给开始,越调控,房价越高。在此之前房价增长多少?没有多少。

监察局根本不懂市场,所以一定以违反市场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结果是市场上更加腐败。

政府都是在干嘛?是要回到过去的经济短缺时代吗?市场经济才让物质增量,供不应求的产品逐渐减少。调控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大家都买不起房吗?还是要房子变成供不应求的产品?这完全是和市场经济相违背的。1998年我就提出要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但政策老想把穷人也挤到市场上去。

这些部委在出台房地产政策时也开座谈会,但后来不参加了,因为我老提反对意见。


官员也经常出国学习啊,国外本来就有的东西,完全可以拿过来用。购买第一套住房要免税的,全世界都这样,为什么中国就不一样?还要加税?


政府能更早地听取我们的意见的话,也许市场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我不仅仅是一个房地产商,而且是一个企业家



商品房开发归开发商,保障住房体系要政府来建设

任志强,北京华远集团董事长,中国房地产界最出名的商人之一。江湖中人赠一绰号:“任大炮”。因为任个性鲜明,善于辩论,常有惊世骇俗之言。这几年来,任志强提出的观点包括:“商品房应面对的只是中高收入家庭中的富人,不应让所有人都买房”;“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是提供保障住房权利的公共产品,而不是限制房价”;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应靠政府解决廉租房、而不是“居者有其屋”……在贫富对立情绪极为敏感的今天,任志强这么说,显然容易触犯大部分人的正义神经,所以他也被视为富人阶层的“嚣张”代言人。然而,平心而论,任的言论尽管逆耳,却未必没有道理。


日前,央行与其他几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第二套贷款购房的首付比例不低于40%,并给出了三条充满争议的基线:公积金贷款不算“第二套房”,还完了贷款的不算,夫妻双方有一方未还完贷款的算。那么,在任志强看来,这一政策究竟有多少可行性呢?能起到打压住房投资需求的目的吗?联系近年来对房市越是调控楼价越是高涨的尴尬现实,这些出台的打压房产需求的政策是否违背了市场规律?就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这名说话一贯肆无忌惮、角色越来越像公共知识分子的房地产商人。


“第二套房”新政,有多少可行性?


南都周刊:日前,央行与其他部门联合发文,要求第二套贷款购房的首付比例不低于40%,在你看来,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减少银行的房贷风险,还是为了打压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


任志强:都不是。一些政府部门认为是要限制需求,建设部明明知道供不应求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但建设部左右不了国土部,没有办法让土地的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所以不得不用限制需求的办法来压缩需求。


但现在看来是多重矛盾,为什么会在第二套住房的标准上有多重争论?从现在的争论看,政府一些部门出台这些政策的意图是不明确的。什么是第二套住房,英国、美国、法国人家都有明确规定,同时买了两套房子,并拥有六个月的才叫第二套住房。因为这期间要装修、要搬家、要安排工作等,所以要先买一套房子,然后才能更换,在六个月内只要把第一套住房卖掉,就不算拥有第二套住房。中国的规定是不合理的,要按照国外的规定就很合理,就是把房子卖掉,因为买卖房子的过程是不收税的,所以愿意更换。但我们不行,二手房交易有过多的税收,在一买一卖中,要交一大堆税。这是政策造成的结果,二手房交易市场被压制了。而且,第二套住房是在同一个城市还是在不同的城市,法律上也没有规定。


银行怕按揭贷款出问题?实际上按揭贷款是银行最好的放贷方式。银行最主要的担心是在拍卖的过程中,不能把人轰出去,这是法律不允许的。即使有这个风险,但在住房贷款中出现呆坏账的比例也只有1%多一点,比企业贷款低多了。而且,贷款给有能力买第二套住房的人,一定比贷款给买第一套住房的人风险小,因为法律规定对抵押贷款买两套住房的人,若不能还贷可以在拍卖中轰出去。所以,银行在尽可能地开口子,比如说公积金贷款不算“第二套房”。所以说,防范银行风险只是一个说辞,政策导线是在不能满足供给的情况下想压缩需求。


南都周刊:就像你说的,在第二套房贷款的认定标准上存在很多争议,日前央行征信部门也表示,其征信系统只能反映个人贷款购房情况,而不能完全反映家庭成员的购房情况。


任志强:央行建立个人征信系统是个流氓行为。在美国是使用纳税情况来建立个人征信系统的,纳税与否是作为个人信用的主要条件,银行贷款违约是进入到纳税系统中去的。所以美国有治安卡号,可以了解每一个人的情况,甚至包括在学校表现的好坏,有没有盗窃、有没有犯罪等。个人的征信系统就是银行还贷吗?如果不和银行打交道是不会进入这个征信系统的。税务部门应该建立全国的征信系统,所有的人都应该去报税,而中国是收入不到一定水平不能去报税,错!所有的人都应该去报,然后由政府来审定该不该免税,而不应该由公民自己来决定,这在逻辑上就是一个错误。所以在中国才会出现这样一个怪事,税务局不管,没办法银行才去管。银行只能说建立信贷信用系统,但个人的征信系统和银行没有关系。一个人偷税漏税,但仍然如约还贷,征信记录却很好,这怎么能行呢?作为一个公民,首先是不能偷税漏税,不还银行钱是个债务问题,不纳税是个公民义务问题。两个概念,这不是瞎胡闹吗?


所以我不认为是银行为了防范风险这么做的,而是多个部门在研究怎样解决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的过程中,国土部门要求坚决要把耕地面积控制在18亿亩,坚决要农民住房不能转让,坚决要按照计划配给土地,最后造成了供不应求,一看供给增加不了,就在压制需求上想办法。要求银行配合,银行不得不配合,这和银行的信贷风险根本没有关系。


南都周刊:在这种情况下,这一政策究竟有多少可行性?能起到压制投资的目的吗?


任志强:我不认为没有可行性。政府要干什么一定有可行性,没有可行性,即使是错的,它也会硬干。肯定会起到一些作用,尤其打击的是那些需要更换住房的,有居住需求的人,而不是投资需求的人。因为投资房产的人,买两套三套四套,一定是有闲钱。但真正影响的,实际上是那些要更换住房的人,原来的住房面积不够,要生孩子了,要把老丈人接来住,要把父母从农村接来,他们影响最大。压缩需求肯定是压缩了,政策的目的是压缩投资需求,但实际上压缩的是居住需求,是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如果把所有的银行放贷都停下来,一定会压缩需求,但这项政策意图的多重化造成目的与实际后果的脱节。


不是没有办法,国外有很多东西可以参考利用,把它们搬过来就可以了。所以“第二套住房”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概念。


越调控房价越高,政府在干嘛?


南都周刊:自2003年以来,面对高涨的房价,政府以打压需求,意图控制房价的思路在支撑并出台一系列房产政策,但房价确是越压越高,这一思路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任志强:2003年之前,房价每年的增长大概是3.5%左右,而工资收入年增长大概是9.1%,后者的增长是前者的近三倍,相比较而言,前者根本就不叫增长,所以没有出现城市房子供不应求的状况。2003年宏观政策出台后,限制土地供给,才开始出现房价的增长。首先爆发的是上海,因为上海首先把按揭贷款的“销售制”改为“结构封顶”,这就使房子推向市场延迟了半年,这使上海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住房短缺。


2004年以后,从土地供给开始,越调控,房价越高。在此之前房价增长多少?没有多少。限制土地供给以后,才造成了这一结果。当时的政策不是从市场出发的。从“8·31”文件可以看出,几个部委都在里面,包括监察局。监察局根本没有权力去管土地市场,当时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才介入进去。为了防止土地腐败,就减少供应量。现在再看看,源头是不是在这?监察局根本不懂市场,所以一定以违反市场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结果是市场上更加腐败。


只有在今年,政府才提出了要用增加土地供给的方法来调控房市。以前都是压缩供给,不行就再压缩需求,政府都是在干嘛?是要回到过去的经济短缺时代吗?市场经济才让物质增量,供不应求的产品逐渐减少。调控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大家都买不起房吗?还是要房子变成供不应求的产品?这完全是和市场经济相违背的。1998年我就提出要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但政策老想把穷人也挤到市场上去。


南都周刊:在多年的打压需求后,政府突然转向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要求重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若在开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这会不会导致商品房,尤其是90平米以上商品房的供给量的减少,从而导致房价进一步上升?


任志强:多年的争论后,政府开始重视社会住房保障问题了。如果国土部说新投入市场的土地,90%是要用来建设保障性住房,那对穷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土地总量一定,是一个零和游戏,对商品房来说是一件坏事,因为保障的土地多了,商品房的土地就少了,房价自然会涨。但如果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商品房的土地供应是两回事,商品房的土地供应另外增加,就不会有影响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好事,但与商品房价格没有关系,因为这个群体原来也买不起房,甚至是连经济适用房也买不起,其和商品房的市场需求没有关系。


最近北京市提出要将农民工的住房纳入保障规划,农民不应该解决,农民工应该解决,有什么道理啊?没有任何道理。农民工已经常住在城市里,按道理来说应该解决他的户口,解放他的土地,让他能成为城里人,但他在农村的土地和房屋都不能变现,不能卖钱。对于他们来说,对土地是双份占有,这对城里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他能占两份啊,而我只能占一份啊,因为他占两份,我这一份的价格就高了。农民不能把手中的房子和财产变现,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户籍等,如果这些都解决了,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人想到哪流动就到哪去。所以,土地制度问题是房地产市场中的最大问题。从农村集体用地的征用开始,政府就垄断了土地的供给,只有一个出口。而不是像香港,有政府土地和私地,双方可以相互平抑价格。

就此封爱 发表于 2007-10-29 22:26:00

已阅,房子问题值得参考。。

满天星 发表于 2007-10-30 08:32:32

我觉得表面上是打压房价,其实是打着这个旗号,来促进房价的,现在的房价不促进就涨不上去了,有些部门着急了

要做勇敢的人 发表于 2007-10-30 10:39:13

说了半天,政府的政策是有人能改变的吗????

少年的龙 发表于 2007-10-30 10:43:55

引用第2楼满天星于10-30-2007 08:32发表的 :
我觉得表面上是打压房价,其实是打着这个旗号,来促进房价的,现在的房价不促进就涨不上去了,有些部门着急了
促进的不仅仅是房价,一方面让开发商赚的更多,另一方面,让国家税收也大大的提高了很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任志强:调控是要让大家买不起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