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80|回复: 0

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最新报告:开发商囤地10亿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1 19: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份由媒体委托专业第三方学术研究机构得出的报告新鲜出炉:受焦点房地产网委托,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撰写的“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11月20日杀青,而据透露,该报告全文将于2007年12月4日下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地产新视角--杭州土地招拍挂十年高峰论坛”上发布。

  该报告“对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估测,计算了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总量,以及囤地沉淀的信贷资金总量。”尤其对于房地产业内多年来高度关注的“囤地”现象、程度及其影响,有望通过这一报告得以理清。


  该报告从大量占有的数据出发,通过科学专业的客观剖析,解释人们对于这方面核心问题的质疑并理清大量似是而非的观点。而对于业内普遍关注的地价和房价的关系,以钟伟为核心的课题组成员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地价对房价的占比不是推动房价的决定性因素,供地方式和规模的改变,导致的房地产市场严重的供求失衡,才是推动房价飙升的关键。


  土地和房价的关系,一直是房价轨迹中最神秘的部分,开发商们喜欢讲“地荒”:因为土地供应的不足造成了终端产品的供应不足,而供不应求也成为房价飙升的魁首;土地主管部门痛斥“地荒论”,而开发商“囤地”也成为业界普遍抨击的靶子--地价推动房价还是房价催生“地王”,开发商囤积土地沉淀资金机会成本有多少……


  这些都是业界最关注并长期讨论的问题,也是负责任的媒体最关注和希望得到专业解答的问题。基于此,焦点房地产网委托以钟伟,魏伟,王雪为成员的课题组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出该报告,希望能够揭示深藏在土地深层的秘密。


  主要的估测结果如下:


  1、囤地现象不是新近出现的现象,2004年之前的囤地增长规模,较之此后更快。显示出囤地是供地收紧之后得到广泛关注的现象。估测到2007年底,开发商通过规范渠道的囤地规模约为8亿平米,规范和非规范囤地约为10亿平米。


  2、开发商目前的囤地规模大约可支持开发商静态开发4年或者动态开发3年,即可支撑一个完整的开发周期。


  3、囤地导致的资金沉淀规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估算,综合各种估算,截至到2006年底,估计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约2.4万亿,这几乎相当于目前商品房的年销售额,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成本也超过了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年度利润总额,显示出房地产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稳健性迅速下降。


  4、在全部囤地导致的资金沉淀中,来自银行信贷的资金可能高达1.32万亿,差不多银行体系每向房地产行业注入4元资金,就有1元被沉淀在土地上。和房地产企业的净资产、净利润等指标相比较,沉淀在土地上的银行信贷资金已有一定风险。


  5、地价和房价的关系较为复杂,通过多种渠道估测,地价对房价的占比仅在20%-30%之间,因此单纯从土地购置成本和房价形成来看,不能显示地价对房价的决定性影响。地价影响房价的关键在于目前的土地开发、供应方式和规模,以及囤地的资金成本,造成了市场严重的供不应求,形成了强烈的房价上涨预期。


  6、大致可以用“资金为王、土地为祸”形容当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继续维持既有决策思维定势和市场供求状况,对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是一场危险而巨大的赌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6 22: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