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60|回复: 4

两种教育观念的碰撞(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6 18: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美国旅游时,闲来无事,我喜欢到它的社区图书馆看书。



有一天,我发现在台上有一本社区图书馆的宣传册,里面是说某月某日在本图书馆有一次读书讨论会,有咖啡喝,有小饼子吃。哇,好,正合我意,我一定要参加。



到了那一天(是一个周日的上午),我稍做准备即叫儿子用车带上我到该馆参加图书讨论会。



美国人的读书讨论会是由社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组织的,事先会规定一些要谈的内容,比如说就某部小说谈读后感,或就你最近所读的一本或几本书谈读后感。



今天的讨论内容是就你所读到的一本书或几本书谈一下读后感。大家到了图书馆后,先是各拿了一杯热咖啡和一些小饼干,用放在旁边的餐巾纸小心包上放在身边,一面喝着咖啡,吃着小饼干,一面互相寒暄着。台上有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小卡片,自己写上名字别在胸前。时间一到,主持人宣布今天的谈论内容,大家依次发言先介绍自己,然后只见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小说,一一向在坐的各位介绍这本书或那本书的读后感。

感觉美国人的阅读范围还是很广泛的,重复的几乎没有。

轮到我发言了。

我说,最近,我没读到英文长篇小说,再说来美国主要是旅游,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读小说。不过刚好我在前一晚看过一部美国电影CD,我就说说这部电影吧。那部电影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位父亲在教他的两名一大一小的儿子玩棒球,哥哥玩得很好,到了弟弟,因为太小嘛,球老是接不住,以后那哥哥老是拿他这一弱项来开涮弟弟,经常把这弟弟气得哭了。弟弟很沮丧,闷闷不乐。父亲知道后,就对那弟弟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你是与众不同的。最后,那弟弟破涕为笑,重新竖立了生活的信心。

我的问题是,在美国,是不是所有的父母亲都是这样教育小孩子?我说,在中国,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是教育小孩要超过别人,唯恐落后于人,也不管小孩有没有这方面的特长和爱好。

听了我的发言后,大家都很热烈地讨论了起来。他们都认为那个父亲的做法在美国很平常,大多数父母亲都会那样做。对我提供的教育信息表示了很大的兴趣,最后还把一部长篇小说作为礼物送给了我。

最近我阅读了国内出版的一本长篇教育传记。这是一部描写一位入籍英国的中国母亲教育她的来自国内十多岁的儿子的故事。她在文中写到,他的儿子十分的优秀,读高中时决心以考十门课程的大无畏精神欲破英国学生考五门课程的历史纪录。精神确实可嘉,最后她儿子虽然没有达到十门课程的目标,但也确实建立了八门课程的新纪录。最后在报考剑桥大学时,欲用那八门课程当敲门砖,谁知人家剑桥大学不买账,说,我们对你考八门课程不感兴趣。我们要的是全面发展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你要考我们学校的数学系,你不但要对这门课程有强烈的兴趣,还要有天赋,鉴别你的天赋之一就是在高中时要通过两门高等数学的特别考试。

看到这里,我十分感慨。我们的学校长期以来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教学的,是搞精英教育。我们在教育中比的是分数,激励机制是互相竞争,“胜者为王败者寇”。对特长生没有因材施教,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来发展自己。搞精英教育虽然也能培养一些会考试的所谓精英学生,但长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们一个个打磨成几乎一模一样的人。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长期以往,失却了创造性和学习的热忱。而那些在考试中败下阵来的同学更是觉得自己无脸见人,失掉了做人最宝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学之间除了有竞争还有怨恨,而后面这一点是很可怕的,是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
发表于 2007-12-16 19: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不知黄兄台怎么让子女学习的?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6 19: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质教育已推行多时,但由于考试体制还没有完全趋于全面化、多元化,我们大都还在穿新鞋,走老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8 12: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2 18: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应该是根本的最有权威的指挥棒。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7 01: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