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131|回复: 0

紫砂泥料器形初识之“段泥石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4 15: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瓢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段泥

段泥 学名 团泥。天然团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宜兴方言\"团\"和\"段\"同音.天然团泥\"骨多肉少\",烧成质感,砂粒丰富.用绿泥和紫泥配制团泥质感较差,用后无滋润感,易\"吐黑\".近期在黄龙山和青龙山的交会处因为作路,挖出了一些团泥原矿. 团泥料相对要比紫泥和朱泥更为直观。好的团泥矿料是天然的紫泥和绿泥共生矿料,但紫泥偏多,颜色就偏红,高温下偏青,偏灰,相反绿泥成分高,烧成颜色偏黄,高温下偏灰白。颗粒结构的特征是“骨多肉少”砂感强烈,表面质感十分丰富。劣质“团泥”烧成后颜色发暗,有晦涩感或者特别艳丽但没有质感,几乎看不见砂质。典型的就是市面上“黄朱泥“敲击声音清脆,透气性很差,表面没有砂质感。 出自黄龙山的矿料称之为本山泥,如本山甲(夹)泥,本山绿泥等。“段”和“团”在丁山方言中发音一样,所以团泥也有人写成“段泥”,通常天然团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所以只要产于黄龙山的矿料称作“本山团泥”是完全可以的。呵呵 天然的团泥只要烧结,不会\"吐黑\". 徐秀棠大师在书中的表述方法上不是很清楚.第一\"团山\"无从考证,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均非当地陶人编撰,有一可能性就是丁山有一座土丘称作\"台山\"台(tai)在丁山方言和团山相似.该处
有没有泥矿.历史上是否有泥矿过,目前尚无资料. 团泥矿料中紫泥和绿泥共存状态是片状结构.不是星点式的. 本山绿泥假如不加拼制,直接成泥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一个经验丰富的艺人会少许假如紫泥,这样就成为现在的拼制“团泥”了。 团泥中的紫泥料软化,在制作时被\"明珍\"压碎,造成\"拖尾\"现象.团泥中的紫泥颗粒在不同烧成温度,会呈红色或紫色. 拖尾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同颗粒软化度不一,在制作时\"明真\"打来时将其压碎,造成拖尾现象.一般配制团泥相对比较容易出现此类现象. “吐黑”主要是指质地疏松“团泥”壶泡养以后表面因为吸附黑色素。一般质地坚密的泥料,做功到位,烧结度合适。就不会出现此类问题。 造成配制团泥吐黑主要是,烧结度不够,形成因素主要是选矿不好泥料致密度差,结构疏松等原因。优质的天然原矿团泥通常不会出现此类的情况。 这比较难以说明白。呵呵,一般好的泥料表面质感砂性重,俗称“骨多肉少”。这类的团泥相对比较好,泡养以后颜色愈来愈“沉”。不会吐“黑”。

图片及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5 22: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