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问题之争从近代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说”与杜威“儿童中心说”之争开始,教师与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争论不休,可谓百家争鸣,但到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理想答案,以至于这个问题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本人而言,无论从教师的作用功能以及对学生的贡献方面来看都应该是主体 |
|
当今社会太浮华 太功利,很想少有人去认真思考一下教师与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如果真去问问,那么长辈人都认为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因为对他们来说老师教的都是好的。如果一个学生好好的跟老师学,那么肯定会取得好成绩,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果让现在的学生讲,他们认为教师只是引导他们而已,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所以他们应该是主体。这样下来,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
|
其实以上想法都没弄清楚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有些把主体理解为中心,其实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着,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那么很清楚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的是承担者的作用,而学生在这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是被教育的对象,所以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是作为客体存在的 |
|
主客体之分是在教学理论中为了更好的理解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功能。角色。不能片面的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和教师与学生的数量上来判断和定义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
|
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上,教师掌握着教的主动权,教学方法上教师拥有选择教法的主动权。 |
|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控制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引导学生向善。 |
|
顾名思义,教师作为施教者,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门知识,有较深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之下,学生作为受教者,处于成长发育期,缺乏知识经验。其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都需要教师帮助和指导,基于此,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提高和健康成长。 |
|
近来有些专家提出的学生主体,以致不少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众说纷纭”教师“听其不语”的现象,展现的是学生的肤浅的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在学校教学中,没有教师的主体就不会有学生的主体性 |
|
主体性学生和老师都有。是学生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不难理解,所说“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对待学习的主体性。就是说,学生不仅是能学习的,而且是“独立、主动和创造”地去学习的,这和人们的共识是一致的:人是能学习的,人没有不学习的,人是想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尤其如此。 |
|
主体性的对立面是被动性。缺乏主体性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简单接受,认可,屈从,甚至逆来顺受,无所作为,没有主见,没有勇气,不敢想,随遇而安。 |
|
教师的主体性在不仅仅在自身,还在职业上,教师作为职业主体。由于受着教育职业的限定,必须遵守教育职业的规则,与此同时教师职业又能充分体现教师劳动过程的主动积极性和自主创新性,教师主体性的提高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水平,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质量,对提高学生主体性有着重要作用,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试问没有教师很好的主体性,怎能期望他教育出有丰富主体性的学生呢? |
|
所以,从主体性上来看,教师在教学实践认识活动中是主体是毋庸置疑的。怀特海所言:“教育有用,因为对理解生活有用的”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积极学习吸收,并创新实践。那么,教育的意义也就实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