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15
UID29429
注册时间2008-7-13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六安瓜片
红艳明亮赛霞天 醇郁厚滑味甘鲜 参拾岁月今朝饮 畅吾心神妙生津
【综述】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绿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该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过去这三县均属六安府所辖,故称为六安瓜片,作贡茶。
齐云山主峰海拔高达800多米,山上峰峦迭翠,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终年四季,云雾弥漫。茶树生长在这样日照短且多漫射光的温湿的环境里,朝夕饱受着雾露的滋润,因而茶质优美。
外形:单片平展、顺直、匀整,叶边背卷、平展,不带芽梗,形似瓜子,色泽宝绿,叶被白霜,明亮油润。
内质:汤色清澈,香气高长,滋味鲜醇回甘,
叶底:黄绿匀高。
【历史】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
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可见当时已颇具规模。据《六安州志》载:“齐头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冲淡……”。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
瓜片在清朝初年,被列为“贡品”。据《食品科技》1982年第七期一篇文章介绍:1856年4月27日,咸丰帝的懿嫔(即慈禧)生下了第八代皇帝载淳(即同治)。咸丰帝闻知此事,喜不自胜,便当即谕旨:“懿嫔著封为懿妃”。按照宫中规定,慈禧从此便可享受更高一级的生活待遇。于是,在她的饮食规定中就有:每月供给“齐山云雾”瓜片茶叶十四两。
有诗叹道:“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似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另有一首《竹枝词》描绘了当年贡茶的情景:“春雷昨夜报纤芽,雀舌银针尽内衙。柳外龙旗喧鼓吹,香风一路贡新茶。”
曹雪芹《红楼梦》有80多处提及,第41回,妙玉烹茶给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因为林黛玉分不出烹茶的水是雨水还是雪水遭到了妙玉的嘲笑,妙玉说:这水是五年前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放入瓮中埋在地下,是专门用来烹茶用的。
《人民日报》曾刊载过这样的消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喜饮六安瓜片,在弥留之际,还要医务人员泡杯六安瓜片留香。
【现状】
解放后,瓜片产值增长了2.7倍,均价提高25%。近年来,“六安瓜片”经历了一系列的潮起潮落,其产量曾一度严重滑坡,目前,六安已拥有天然优质的“六安瓜片”茶园30万亩,开发出“六安瓜片”三品十级等系列,年产报品、精品“六安瓜片”达3万余公斤。现在,金寨县已是全国100个、全省13个重点产茶基地之一。瓜片茶是金寨县的传统保茶,而“齐山云雾”则名占魁首。
【存储】
六安瓜片的贮存,与品质的高下密切相关。要求干燥密封。目前,普遍采用镀锌铁皮茶桶包装。每桶装干茶25千克左右。老火茶下烘后趁热踩桶,用锡焊封。
【产地】
主产地是六安市裕安区,金寨县这里地处大别山北麓,高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和,生态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绿色饮品。
六安茶之主要产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地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之品质最佳,尤以金寨齐云山周围的瓜片为珍品,故金寨产的瓜片又名为“齐山云雾”。
六安茶文----六安瓜片独特工艺
六安瓜片宛如瓜子的外形,宝绿润亮的色泽,黄绿清澈的汤色,清芬扑鼻中别具一格。我国许多著名的茶叶学者,在品评是认为,制作瓜片茶鲜叶质地较其他名茶粗老,但其品质却如此独特,究其原因,除了大别山深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富饶多彩的品种资源外,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挥才智所创造的采制工艺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总结六安瓜片传统的采制工艺有四个独特之处:
一是摘茶等到“开面”。即新梢长到一芽三、四叶时开面,叶片生长基本成熟,内含物丰富,成茶香气高。
二是鲜叶要扳片,采摘回来的鲜叶,经过摊凉、散热、再进行手工扳片,将每一枝芽叶的叶片与嫩芽、枝梗分开,嫩芽炒“银针”,茶梗炒“针把”叶片分老嫩片,炒制“瓜片”。扳片在我国绿茶初制工艺虽独一无二,最为科学的一道工序。扳片的好处,既可以摘去叶片,分开老嫩,除杂支劣,保持品质纯一卫生,又可以通过扳片起萎作用,利于叶内多酚类化合物几蛋白质、醣类物质转化,提高成茶滋味和香气。
三是老嫩分开炒,炒片分生锅和熟锅,每次投鲜叶一两至二两。生锅高温翻抖杀青,熟锅低温炒拍成形。
四是碳火拉老火。炒后的湿坯茶经过毛火、小火、混堆、拣剔,再拉老火至足干。拉老火是片茶成形、显霜、发香的关键工序,人称“一绝”。拉老火采用木炭,明火快烘,烘时由两人抬烘笼,上烘2—3秒种翻动一次,上下抬烘70—80次即成。有人形容其“火光冲天,热浪滚滚,抬上抬下,以火攻茶”,成为一道引人入胜的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