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324|回复: 1

宋健散文随笔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2 09: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黄山杂想
宋健

近几年,机缘凑泊,曾有幸两度游览黄山。无论是畅游的当时,还是以后的回想,都是心潮起伏,诗情荡漾。——但竟无一字记述游踪,每觉遗憾。其实,岂止黄山,这些年来,因公因私,足迹所至的名山大川象三峡、峨眉、泰岳、庐山、五台、井冈山等等也算不少了,都没有留下记游文字,怕的是自己的丑陋文章,唐突了这些大好山水。则以我的才拙笔笨,又安敢赞黄山一辞乎?套用孟夫子的话,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奈何。
平日读书,侧重于古典文学,诗词之外,最爱读的是游记。年轻时读过的《岳阳楼记》、《石钟山记》、《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游雁荡山记》、《入蜀记》、《西湖七月半》等等,印象极深,有的至今尚能成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负笈津门,购得《徐霞客游记》、《陶庵梦忆》、《历代游记选》、《天下名山游记》等书,其欣悦喜爱之情,正象高鹗在《红楼梦序》里所说的,“以波斯奴见宝为幸”,常常卧床神游,正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望梅止渴之举,也常达浑然忘我,不知身在何处之妙境。记述黄山之文,也读了不少,象徐弘祖的前后两记,钱谦益的九记,以及袁枚、丰子恺、苏雪林、徐迟等所作古今知名的黄山游记,早已烂熟于心,对黄山之美,亦早已心驰神往。但亲赴黄山一游呢,则还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九十年代初,有幸结识我国著名古籍版本专家刘尚恒先生,蒙刘先生青眼有加,教诲无倦,让我受益良多。刘先生乃皖人,老家是黄山脚下之休宁,自幼受黄山灵气薰陶滋润,天资聪颖,考入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中年时,已是海内知名的版本专家。刘先生与王佐合作校点的《黄山志定本》,搜罗黄山文献甚全,是研究黄山的最权威的著作。承蒙先生厚爱,题签赐赠,多年来《黄山志定本》成为寒斋案头必备之书,读之再三,珍若拱璧。——用了这么多案头工夫,加上观赏过若干图片、画册、影集及影视资料,自以为虽未亲炙黄山之美,但对黄山,已经象老朋友般熟识得很了。
可是,一旦登上黄山,亲眼目睹了黄山的奇峰、巧石、云海、古松,才真正明白古人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实在是至理名言。比如天都、莲花、仙桃、始信、光明顶等诸峰的“相互方位”,文献上的记载,不能说不明白详尽,但我却始终懵懵懂懂,弄不清楚。当我伫立在举世闻名的迎客松前,“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文献所记,顿时一一鲜活起来,真令人狂喜欲哭,狂叫欲舞也!再如,古今盛传,黄山集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峨眉之俊秀、五台之清凉、雁荡之巧石......于一身,我曾暗自蓄疑,以为未免言过其实,因为“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泰山天下雄”等等,我是领教过的,在我看来,这些名山秀色已美到无以复加,简直无可超越了,谁知站在莲花峰上,一览黄山的奇绝胜景,以往的疑惑,正如眼前云雾般倏然散去。徐霞客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诚哉斯言!苏东坡云:“古之人,不余欺也。”是矣是矣,善哉善哉!
应当说,黄山是天地间最美的山。如果说有造物主,我要说他是一位妙手绝伦的巧匠,他把黄山造就得让人类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郭沫若系一代文豪,游遍名山秀水,所游之处,必题诗以助游兴,在黄山,他也留下了诗,其中有云,“八百里内形成一片峰之海,更有云海缭绕之。森罗万象难比拟,纵有比拟徒费辞。”要说郭沫若也算是古今罕见的奇才了,他能以锦绣词章把百花一一咏赞,歌功颂德更是从不吝惜词藻,但在绝世之美的黄山面前,他没词儿了,他觉得一切美妙的文辞都是多余的了。
是呵,古今文人多矣,才子众矣,诗人夥颐,描摹咏赞黄山的诗文多到不可胜计,然而又有几篇几首写出了黄山的真面貌真精神呢?号称诗仙的李白是游过黄山的,而且留下了诗作,但是,在今天又有几人能够记得其中的诗句呢?李白才华盖世,文采飞扬,做为古代诗人中的绝顶高手,于作诗一道是深知其甘苦的,他在游黄鹤楼时见到了崔灏的题诗,自愧弗如,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乃掷笔而去。但是在黄山,李白之前,似乎还无人题咏呢。李白梦见他得到了生花妙笔,他面对黄山奇峰烟霞,诗情难抑,援笔作歌,“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霞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他失败了。他的咏庐山瀑布诗,他的峨眉山月歌,他的梦游天姥之吟,……何其美妙,何其古今传诵,而在黄山面前,他的诗消退了颜色,暗淡了光彩。李白之后,无数文人名士登临黄山,歌咏黄山,记述黄山,描绘黄山。据成书于清康熙年十八年(已末,1679)的《黄山志定本》的编者闵麟嗣统计,唐代有10人,宋代有56人,元代有17人,明代有208人,清代有81人为黄山写过诗文,这个统计当然是不准确不完全的,比如他就遗漏了最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康熙十八年至今,又近330年,又有多少文人名士游历过黄山、咏赞、记述、描绘过黄山?恐怕是永远也统计不清楚的。在这车载斗量、汗牛充栋的黄山诗文中,当然不乏名篇佳作,有的甚至堪称是文学史上的璀灿明珠,但是,把些诗文与大自然中的黄山略一观照,则正如白居易所云,“六宫粉黛无颜色”矣。
我国之名山大川,往往有名诗相配,那诗,往往成为山川的“品牌”和“商标”,而山川呢,又因有了“品牌”,挂了“商标”,而益增秀色,益增身价,益增“知名度”。举例来说,如泰山,有杜甫的《望岳》,如庐山,有苏轼的《题西林寺壁》,如三峡,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如滕王阁,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开阔壮美;如鹳雀楼,有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浩歌,催人奋发。如漫漫戈壁,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如画; 如茫茫草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优美如歌。甚至一个平平常常的不知名的小小池塘,也能涌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新妙语。这些诗句,不但道出了山川景物的风貌、精神,还极富于哲理,耐人寻味。有的,岁月沧桑,山川景物已非旧观,但吟咏诗句时,思接千载,神与物游,仍让人飘飘然,醺醺然,好象那秀美的山川景物近在目前,触手可及一般。---试看黄山,可有一首这样的诗么?我在古今题咏黄山的诗丛中寻寻觅觅,结果却是空手而归。
所以,黄山是“不可说的”。
黄山的云海,银浪翻涌,瞬息万变,是不可说的;
黄山的奇峰,耸出云表,姿态万千,是不可说的;
黄山的巧石,天工造化,巧匠措手,是不可说的;
黄山的古松,吸风饮露,百怪千奇,是不可说的;
还有那忽而扯破云层忽而又被云层遮掩的皎洁无比伸手可摘的一轮明月,还有那浮在云端的象琴键一般能够用脚步弹奏乐曲的天梯石栈,还有那雨后初霁时的绚丽彩虹万道霞光,还有那雪睛时满山满谷的玉树琼枝,还有那松涛呼啸飞瀑轰鸣百鸟啾啭的天籁之声,......总之,黄山胜境,是不可说的!
文学离不开比喻,然而在黄山,正如西方哲人维特根斯坦的名言,“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是则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写出一首可以成为黄山“标志”的诗,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造物主对中国是偏爱的,他把最美的山放在了中国,中国人民有福了。所有登临过黄山的人有福了。
我两度游览黄山,该是怎样的幸福呵!写不出游记,又何憾焉?呵呵。





巧夺天工刘元塑
宋健
  到山西晋城去,是我近十几年来的一桩宿愿,因为那里有宋末元初杰出的雕塑大师刘元亲手塑造的二十八宿星君之像。据说,这是海内外硕果仅存的刘元真迹。
  对于不专门从事美术史研究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刘元的大名;对于专门从事美术史研究的人来说,也很少有人亲眼目睹过刘元的雕塑作品。
  刘元是继唐代杨惠之之后杰出的雕塑艺术家。“刘元塑”,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专门名词,代表了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我国雕塑史上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刘元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雕塑杰作,由于沧桑之变,风雨之摧,鼠雀之啄,战祸之害,动乱之劫等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这些精美绝伦、震撼人心的作品大多已化为尘埃。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历经700多年的悠悠岁月,得以保存至今且完好如初,确实是个奇迹。
  刘元(又称刘銮、刘蓝、刘兰,约1240-1334年),字秉元,蓟之宝坻刘兰庄人(今属天津市宝坻区)。刘元少时,聪敏过人,曾出家为道士,先是拜河北青州杞(一作“把”)道录为师,学习雕刻绘锦,油漆彩画,泥塑铸金等各种美术工艺,而以塑像见长。后又师从尼泊尔大雕塑家阿尼哥(又作“阿纳噶尔”),学西天梵相,遂成绝艺(一说曾“留学”印度、尼泊尔)。之后,刘元给元朝两都,即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东闪电河北岸)和大都(今北京)的宫观寺院塑铸了很多名像,令当时的所有能工巧匠、达官贵人、善男信女惊叹叫绝,誉为“神思妙合,栩栩如生”,“天下无与比者”。尤其是所塑上都三皇庙之三皇像,最为精粹奇绝,深获元帝忽必烈赏识,乃授之以官职,累封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监卿等,并两赐宫女妻之,帝出行,元必从之,并敕元:非有旨,不得为他人造像。在大都,又赐以宅第,即今北京“刘元塑胡同”,正可谓恩宠有加。刘元活了90多岁,从事塑造佛、道神像达60年之久,其足迹曾至内蒙、山西、河北等地,在这些地区都曾留下他的绝艺,清代诗人查嗣溧咏之曰:“阿尼哥后孰知名?脱活争传正奉精。昔日黄冠今紫绶,莫将抟换等闲轻。”又蒋静山《燕九上元竹枝词》云:“大西天共小西天,再与刘元塑相连。玉栋桥边人聚蚁,尘濛官柳似含烟。”可证刘元塑技,确实名不虚传。
  在刘元的故乡宝坻,县城广济寺三大士像和东关外东岳大帝像也是刘元塑造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1932年来宝坻广济寺考察时写道:“三大士像及诸天神像,貌一一奇古,不类近代装,考其手法,乃刘元所塑也。刘元乃元代最有名的雕塑师,通称‘刘銮塑’。”又云:“三大士像衣褶流严,雕饰精巧,在明清雕塑中,难找可与比较的作品,而三大士的手,精美绝伦,可说是殿中雕塑中最精彩之作。这三尊像,大致相似,而姿态服饰略有不同,手势各异,显示了西方哥特式的庙堂雕饰,显然不是一个普通的匠人所能做到的,足以成为元塑的代表。”可惜的是,这一珍贵古迹,与北京、内蒙、河北等地的刘元塑一样,终未逃脱毁灭的命运!真让人扼腕长叹!是则当我们得知山西晋城玉皇庙的刘元塑二十八宿像至今保存完好时,我们的激动、兴奋和向往的心情,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期待了十几年之后,今年11月26日,在晋城市政协领导的陪同下,我来到了玉皇庙。终于见到了宝坻老乡刘元的泥塑杰作的真迹!
  玉皇庙座落在晋城市东12公里处的一座小山上,山不高而孤立挺拔,倒也颇有气势。庙的规模不大而布局严谨,宫殿说不上宏伟而工艺精致。四进院落,院内分别有宋植的松柏、丁香、牡丹、木瓜树,号称“四绝”。因何称之为“四绝”?松柏雌雄异株,虽树龄九百余载,仍枝繁叶茂,参天傲立,一绝;牡丹在每年阳历四月二十八至三十日开放,花期极短,且花色红艳,花香满院,又一绝;木瓜树二株,秋后瓜熟,大而且香,舒筋活血又奇效,又一绝;惟丁香在文革时被毁,“四绝”仅剩“三绝”,甚为可惜。庙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丙辰(1076年),后历金、元、明、清乃至民国,代有修葺扩建,始成今日之规模。正殿塑有玉皇大帝,左右塑男女星君77位,皆出宋人之手,为宋代泥塑之杰作;东西偏殿,塑“三垣”“四圣像”,亦为宋制;三院有成汤殿、东岳仁圣大帝殿、三王殿、药王殿、老君殿、六瘟殿等,皆有精彩之泥塑神像。整个庙宇内有泥塑神像300余尊,为全国泥塑文物之冠。在这300余尊雕像中,以刘元塑二十八宿星君神像最为精妙超绝,玉皇庙亦因此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八宿殿在正殿西庑。当玉皇庙的管理人员打开殿门,我被里面的一堂无比生动传神的二十八尊塑像惊呆了。用什么词汇来形容这些塑像呢?神彩飞动?容光照人?仪态潇洒?活灵活现?……这些塑像,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温文尔雅,有的威武雄壮,有的温柔娴静,有的舞蹈狂呼,有的敛裾安坐,……这些塑像腰部细长,比例均匀恰当,面部表情充分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神态感情刻画得极其出色;其衣褶线条,自然流畅,富于动感,让人感觉到丝绸的质感和人物的细微动作;其面部突出的“希腊鼻子”,更使塑像表现出一种特异的美!最为出奇的,是给每尊塑像“配备”了一个动物,----这正是二十八星君的本相,----或虎、或蛇、或兔、或猪、或牛、或狗、或龙、或蛟……,这些动物或依傍在神像身边,或被托之手掌上,或立于肩头,或伏于臂弯,或欲冲而向前,或欲逃而退后,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塑像与动物的关系,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二者恰似被一根充满张力的线连接在一起,张弛之间,节奏协调一致。邓之诚《骨董琐记》引《燕京访谈录》云:“刘元塑像贵在传神。某关帝庙,有刘塑之关公像。关公之目视周仓,而周仓目睚视马夫,马夫之目侧视其马,故神气如生”。可移来作为对二十八宿像的评论。
  纵观二十八宿群像,神气贯通,气势逼人,有如众神欣然从天而降,穆穆雍雍,环座一堂,彩塑之精,之巧,之美,世所罕见,堪称国之瑰宝。
  在不断的鼓掌称奇、赞叹叫绝声中,我瞻仰完了二十八宿殿,一步一回头地离去时,我们隐隐地感到有些担忧: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似乎缺乏应有的保护,也似乎缺乏应有的防范措施。我深怕这些惊世杰作出了那怕一丝一毫的闪失。
  晋城一行,确实了了一桩宿愿,自感收获比预期的要大得多。数千里的往返,我忘了疲惫,深为故乡曾出现过刘元这样的大艺术家而自豪。
发表于 2009-5-22 09: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作家新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7 07: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