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386
UID21974
注册时间2007-6-4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3 07: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这一理论,离开职场、拥有相对单一的身份的家庭主妇,其社会关系会发生巨大变化。在面对这一改变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时,她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态?生活圈子的迅速收窄又对她们的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职业生涯的终止?
曾经在职场上表现不俗的女性,因为怀孕生孩子,选择“退出江湖”,不管她是暂时地还是长久地回归家庭,都不可能一下子接受这么大的生活转变。Joyce就告诉记者,她辞职回家,最明显的一个感触是以前上班的时候天天盼着能睡懒觉,现在不用上班了每天可以睡到日上三竿,她反倒睡不着了。她每天早上7点起床,还会帮老公做早餐,就是那种比较简单、西式的早餐,弄好了叫老公起床,这几乎成了她每天早上的“仪式”。然后陪孩子玩一会,交给阿姨带,自己就开始上网,在开心网上偷偷菜,在MSN上跟旧同事聊聊天, 如此可能一上午就过去了。
Joyce离开职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选择母乳喂养,那时候她上班的地方离家比较远,为了喂奶每天来回奔波很不现实,加上他们生了小孩之后刚换了一间大点的房子,房子要装修,也要有人监督。她跟老公一商量,休完产假之后也就没回去上班,“顺势”把工作一辞,专心处理家庭的事务。
Joyce说,其实自己也没有一定要回来工作或者就一定不再工作这样的想法———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她还是会考虑的。只不过在家一年多,尽管她并没有跟以前的同事、客户、朋友断绝联系,但也明显地感觉到角色改变之后的反差。她与旧同事的关系还算不错,大家一星期半个月还会约出来一起吃吃饭聚会一下,Joyce告诉记者在如今的饭局上,她明显感觉到自己成为了“局外人”,人家所传播的“江湖八卦”、“职场见闻”已经跟她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有时候还有插不上话的尴尬,只好一个人闷头吃菜。而曾经在职场上所获得过的“成就感”,也被“养了个乖巧伶俐的小孩”这种貌似安慰的话所代替。Joyce不由得慨叹,女人的职业生涯其实很短,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就“退出江湖”,而即便她想“重出江湖”,也不一定就有合适的“回头草”在等着她。她告诉记者,在家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也曾经尝试过找工作,应聘的时候,人家一听她说自己休息一年,就已经明确表示不用再谈了。因为她之前是做市场销售工作的,对客户的跟进服务一旦停滞,用工单位就可以质疑她是否还有能力和实力进行该项工作,换句话说是觉得她的行业知识已经缺失了。有几次她去应聘的职位在她的朋友看来都觉得一定是手到擒来,以她之前的资历和能力,应聘这样的职位简直是大材小用。结果没想到的是,她以失败求职而告终,Joyce说这种被人下判断的感觉很无奈,可是也没有办法。有的男性上司在面试的时候甚至直接跟她说,要是自己的老婆,也宁愿叫她回家带孩子算了。
在回家之后如何延续职业生涯这个问题上,凌女士的想法和做法相对来说就深入一点。她告诉记者,从怀孕她辞职回家,刚开始的时候是挺放不开的,总会下意识地去关注以前的同事在做啥、要是自己还在工作岗位上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慢慢地,她觉得自己想明白了,回家并不意味着你就要跟社会脱节,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停止工作,只是做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凌女士以前从事市场方面的工作,她回家后也会接一些以前客户的案子,帮着策划一些活动什么的。她说在工作和家庭二者之间,她首先考虑的是孩子三岁前有妈妈的陪伴很重要这一点,那么通过在家期间做些兼职的工作,她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充满自信,觉得自己暂时脱离全职工作也没太大问题。当然她也想过两三年之后重回职场,可能工作性质、工作待遇各方面都不一定能符合理想,甚至达不到自己回家前的水准,但她说:“人生的事情不可能是圆满的,首先认清楚这一点,然后利用这两三年在家的空闲时间给自己充充电,尽量保持自己以往的人脉不流失,剩下的,就靠机遇和努力了。”
罗青对这一点的看法则是,回归家庭并不意味着让人养着啥也不干,家庭也像职场一般,需要用心经营。管理好一个家,甚至再小一点说,带好小孩,这本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别人都夸我儿子乖,不哭,喜欢笑,其实一个细心负责的母亲,要熟悉了解孩子的一切,他什么时候会饿、什么时候要大小便、什么时候要玩一下,这些我都清楚,毕竟是我一手带的,在他还没有表达需求之前,我已经知道他的需求,并且及时让他得到了满足,他当然不闹,当然很乖。”罗青说,带孩子其实不难,用心就好,很多初为人父母的男女总是埋怨孩子无休无止地哭闹,总没有想一想自己什么地方没有做到位。她虽然没说,但记者的感觉是她的职业生涯在家庭生活当中得到了延续,工作中她就是一个非常细致认真踏实的人,家庭中她同样是一把好手,关键是她自己想得很明白,人最怕的就是活得明白,因为这样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倘若没有经济方面的问题困扰着她,我甚至觉得她的状态可以说是完美的了。
精神的需求能满足吗?
一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两手抓,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了之后,精神上的需求同样被提到了相应的高度。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物质生活的需要可以理解为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得到了保障,而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精神生活的层面,这几个需要在回归了全职家庭生活之后,其达成的可能性会发生变化。
回归了家庭的女性在爱情和性亲密方面的需求上一定会比回归前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本人没意识到,这也是没有办法逃避的事情。道理很浅显,因为你的社会关系发生了转变,你的情感已经围绕着家庭展开,你的归属也围绕着家庭展开,你曾经的友情可能因为你身份的转变而随之发生转变,友情这东西,说蒸发就蒸发,不妨将其归于“不可控”的行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女性离开职场回家之后感觉落差非常大的原因,这种落差主要来源于社会价值的下跌、自我成就感的丧失和评价标准的单一。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回归家庭之后,这种个人能力和成就的承认主要来自于家庭成员,而婚姻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则一定分属两个家庭,那么获得家庭成员的承认就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你很可能要付出比在职场上更多心血和精力才能获得家庭成员的认可,而这不过是你作为一个人,所要求的需求满足的其中一个阶段。
可以这么说,在我的采访对象中,没有一位女性能够直接标榜自己得到了所有家庭成员的认可,即便是如罗青女士那样活得非常明白的人,即便是她告诉记者她与夫家的每个人相处都很融洽,但是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她一样感觉到自己并不从属于夫家那个家庭,他们只是姻亲,而非至亲。
那么,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回归家庭的女性身上如何能得到体现或满足?家庭主妇同样有很多可以发挥、可以创造的事情做,只是在形式上以及行动上表现出不那么积极参与到社会中来,失去了以往在职场中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那种状态而已。家庭主妇如何得到自我实现?罗青和凌女士其实都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但是她们两人的案例又截然不同,罗青在记者看来属于那种没什么野心的,做好自己家庭主妇的本分,帮老公分担家庭的重担这一类。但是不要小看这个“做好家庭主妇的本分”这件事,你的社会人身份和家庭身份同样重要,在处理家庭的问题上,罗青获得了她应该获得的尊重———管教孩子有方,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自我实现,即她是一个好主妇,这不是记者“封”给她的,而是她身边的人对她这一年多来的职业家庭主妇生涯的评价。
而凌女士,不能说她有野心,但她显然是那种标榜“女人经济一定要独立”的中坚分子,她完成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渠道就是———在家期间兼职帮客户做市场策划方面的事情,并且得到了肯定。她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独立的女人”,而不是“完全依靠老公的女人”。
你的能力会退化吗?
越深入地探索这个话题,就越发现出现的问题变得越多,人生应该是多棱多面的,不管这些棱、这些面对你自身是好是坏,它们都是构成你人生的细胞。当一个女人长期面对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长期面对这个环境中出现的人,你的各方面能力还能像你在职场时一样游刃有余吗?长时间与一个一张白纸一般的儿童相处,你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精神生活会收缩、内化吗?
Joyce给出的答案是:“小孩在1岁半这个时候是最好玩的,在此之前不懂得运用语言与你交流,在此之后又有了自己的思想,都不好办,而此时,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让人心疼欣喜的阶段,我愿意陪他度过这段时光。至于你说的那些问题,我认为不存在。”
凌女士其实早有这样的看法,她早就就告诉记者:“孩子三岁前有妈妈的陪伴很重要。”三岁前的小孩,生活不能自理,思维尚未成形,一个大人长时间对着这么一个懵懂的小生命,在陪伴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也是很可能的事情。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凌女士一方面照顾孩子,一方面兼顾自己的事业,其实并未与社会脱离关系,她各方面的能力也在她这样的思路中得到了延展。
从另一个方面看,其实孩子的成长也可以催化你个人的成长,这一点你可能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即便想到过也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你真的能够从你孩子的身上找回你以往的童真。罗青就这么告诉记者,在她带孩子的过程中,重温了自己童年时的很多游戏、儿歌,历历在目,清晰如昨,原本她以为带孩子会很枯燥乏味,但是实践中她发现,你可能要抽离出来看,那相当于你人生开端的一个写照。
然而,远离社会竞争、远离应对复杂问题的工作场合,毕竟会对人的智力和工作能力带来负面影响。许多女性都有一个回到温馨的、没有世俗纷扰的家的梦,但问题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也往往是一个缺乏挑战的地方,而人的成长、成熟与应对挑战是“二而一”的事情。(陈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