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334
UID10984
注册时间2006-6-15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领导下基层视察、调研、检查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应该是一种常态。但近日,网上有帖报料,四川某县教育局领导视察学校常规管理现场会时,场面颇为隆重,“领导视察似阅兵,学生夹道唱赞美诗”。一时舆论哗然。旋即,教育局解释,现场学生是在诵读国学经典,并非夹道欢迎,而且地区之间有点时差,绝对没有影响上课。
该县教育局领导视察学校,有没有影响学生上课,我想真相自在当事人心,暂且可以不论。但我们的领导应该如何下基层、进学校的问题,倒是值得一议。
领导下基层视察、调研、检查工作,既是了解实情,以利实事求是,也是体恤民情,为群众排忧解难,所以就应该是一种服务,就应该抱着一种不耻下问、不厌其烦的诚恳态度,走进课堂、食堂和办公室,到学生和教师们中间去,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状态,倾听他们对教育的真实想法、对改革的真情实感。就应该多倾听、少扰民,多尊重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少随意改变行程、议题。然而,我们有些领导偏喜欢兴师动众、前呼后拥,进学校走马观花,听汇报蜻蜓点水。结果,教师和学生常常连领导的面都没见着。因此,有些学校也就习惯隆重接待,迎来送往,不少师生自然就成了临时的仪仗队和接待员。这样的视察和程序,也许司空见惯,但老百姓的不满也显而易见。
这里有必要重提去年教师节,温总理到北京35中听课的几个细节:一是要求学校“三不变”,课程不变,上课教师不变,听课学生不变;二是中午和学生一起用餐,食堂菜单不改;三是总理事先了解了课程安排,听课时做了详细的笔记,评课时说了中肯的意见。细节虽小,但可见其精神,这样的下基层,才会让群众心悦诚服,喜闻乐见。
领导如何下基层,其实是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干部的观念和作风,也会折射出群众的情绪和向背。日理万机的总理为我们做了一次真实而朴素的示范,而该县教育局领导意料不到的尴尬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警示。
时值岁末年初,照例又到领导下基层的时候,但愿干群双方多收获些真诚和温暖,舆论之中少见些质疑和恶评。
《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16日第2版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