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
注册时间2005-8-20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当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的时候,我们的桂林之旅也就开始了。
桂林,是我十分向往的地方。早就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今日终于如愿以偿了。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激动地在飞机上反复默诵着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三山
桂林的三山是指桂林市区的象鼻山、伏波山和叠彩山。我们进入桂林市区游览的第一个景区是象鼻山。象鼻山很有名,即使没有来过桂林的人,也有很多听说过它的芳名,或在影视中、摄影中、美术作品中见过它的倩影。它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原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我一见到它便惊诧了,惊诧地几乎叫出声来,不用想象,它太像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了。象鼻山现在是桂林市的市标,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来桂林游玩的人没有几个不到象鼻山的,就好像去北京要到天安门广场,要游故宫一样。站在漓江边遥望象鼻山,可以看见在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称为水月洞。“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宋蓟北处士就曾写过一首《水月洞》的诗,诗中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形象细致地描绘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
水月洞里游人很多,江中三三两两的游船悠闲地划着,我们并没有乘船去亲近象鼻山,只是在漓江岸边远远地观赏了一会儿,对山上的其它景点如朝阳亭、象眼岩、云崖轩等也是远眺而已。在我的想象中,象鼻山应该是非常雄奇的,但也许是漓江的水太少的缘故,眼前的象鼻山却不如图片中的象鼻山那么让人激动,令我多少有些怅然。
离开“象饮清流”景点,我们便来到了伏波山。它因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过此地,有远珠伏波的传闻而得名。伏波山的景色并未使我动心,因为洞里除了摩崖石刻外,大多是与佛教有关的雕像。我眷恋于它的是与东汉初期的马援将军有关的两个传说。一个是还珠洞,据说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国得胜班师回朝,用船运载买来的薏苡回中原作为药用,有人诬告说他搜刮民间的珍珠玛瑙,马援一气之下,当众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里,表明了自己的清白。另一个是位于洞中临江东口的试剑石,此石上大下小,如莲萼倒挂,下端离地仅有寸许。相传马援将军坐阵桂林时,南方的劲敌交趾国派兵进犯,马援与敌方在还珠洞中谈判,谈至僵局,马将军拔剑而起,剑光一闪,竟将巨大的石柱贴地削去寸余,对方为之色变,立刻答应退兵一箭之地,并亲笔在箭杆上写下“箭落为界”的字样,马援将军登上伏波山,力挽雕弓如满月,一箭射穿了三座山,直飞到作乱犯境者出发的地界才落下,对方见将军如此神勇,只好悻悻地退回了他们的老巢。据我所知,马援是东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说他“少有大志,诸兄奇之”,他常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纵观马援的一生,他忠勤国事,马革裹尸,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令人敬佩的一代名将。
在伏波公园大门外不远处,有一座伏波将军的铜像,铜像上的他跃马挽弓,目视前方,仿佛仍然追寻着羽箭的踪影。有这样的忠勇之士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我们应该感到欣慰。
下午,我们来到了叠彩山公园。进入大门,道路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桂花树,地上散落着金黄色的桂花瓣儿,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清香。走到路的尽头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叠彩山前。迎面是一个巨大的石洞,洞口两边有很多摩崖石刻,洞口上方刻有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写的“叠彩山”三个绿色的大字,右上方刻有陈毅元帅题写的“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两行字。此山因为古代山上多桂树而称之桂山,还因明月峰山腰有风洞,又得俗名风洞山。叠彩山的得名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侄子、文学家、桂管观察使元晦游览了此山之后写的《叠彩山记》:“山以石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也就是说叠彩山是因为山石如锦彩绸缎,层层相叠而得名的。
叠彩山景色优美,易于攀登。沿着山上的台阶一路前行,我们很快便来到了明月峰脚下。虽已是深秋,桂林的天气依然十分酷热,正当我们感到有些大汗淋漓的时候,忽然一阵水雾从上面飘落下来,起初以为是山泉或是瀑布,抬头观看,却原来是路旁的岩石上安装了几个电扇,那水是从电扇边的水管流出来的,经电扇一吹,便成了飞溅的雨星,让人感到惬意无比。路旁的石壁上刻着两首诗,那是1963年77岁的朱德总司令和86高龄的徐特立老人一起登上明月峰时,相互题诗共勉留下的一段佳话。而朱总题写的“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更成为一时名句,为此山增色不少。
登上明月峰,驻足拿云亭,全城景色尽收眼底。远处漓江蜿蜒曲折,如玉带一般,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之中,望不到尽头。近处漓江两岸拥翠叠绿,群山起伏。市内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片繁华。山旁山下,阡陌纵横,稻田飘香,好一幅优美的田园秋景。
古东瀑布
位于桂林的古东瀑布景区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处由地下泉涌形成的多级串联瀑布,是可以触摸、踏步戏浪和攀爬的瀑布。今天我有幸游览了它,并亲身体验了攀爬瀑布的乐趣。
进入古东瀑布景区大门后,我们每人花五元钱买了一双草鞋,租了一顶安全帽,坐着当地人称之为“奔驰”的有顶棚的竹筏进入园区。“奔驰”轻轻划动,荡起阵阵涟漪,湖水清澈,湖里的鱼儿追逐着我们,挥之不去,似乎触手可及。两岸青山壁立,草木丰盛。身处这青山绿水之中,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忘却了生活的烦恼,远离了闹市的喧嚣,心灵被净化的一尘不染。先前对桂林山水的失望之情顿时被眼前的景色一扫而空。心想,此生若能以山水为邻,与花鸟为伴,夫复何求?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不怕滩险湾又多喽湾又多!”侧耳细听,是熟悉的《刘三姐》的曲调。顺着歌声传来的方向寻找,见前面小岛上有一位穿红衣服的“刘三姐”正在和游人们打着招呼:“远方来的朋友,唱支山歌好不好?”“好!”大家喊道。于是“刘三姐”唱到:“哎——,什么有嘴不讲话咧,什么无嘴闹喳喳咧,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千家咧——”同行中有一位女士照着竹筏上的歌词和她对了几句:“哎——,菩萨有嘴不讲话咧嗨喽喽哎,铜锣无嘴闹喳喳咧嗨喽喽哎……”,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在欢声笑语中我们上了岸。
上岸后,我们卷起裤腿便向瀑布区进发了。一路上,我们想起了当年红军长征时的情景,他们穿着草鞋,爬雪山、过草地,多么艰苦卓绝啊。路两边的山脚下是一片亚热带雨林,风吹林动,鸟语花香,藤曼垂壁,荫翳蔽日,满眼都是碧绿的树木的海洋。顺着蜿蜒的山路,我们拾阶而上,一边观赏着葱郁的古树林,一边倾听着潺潺的溪水声。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不久瀑布便真真切切地展现在眼前了。它从高崖飞落而下,异常壮观,瀑水像无数粒晶莹剔透的珍珠,纷纷扬扬地撒向虚空,然后形成了一道水帘,仿佛一张素洁的锦缎挂在陡峭的石壁前。它没有庐山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浑大气,也没有壶口瀑布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澜壮阔,但它灵动、秀气,恰似江南的女子一般娇小可爱。虽然已是秋天,但我们都迫不及待的跳入了水中,水凉凉地,不及膝盖。水势平缓,清澈见底,游鱼细石,历历可数。我坐在水里的一块巨石上照了一张相后,便将身上的手机、相机等套上塑料袋装入背包中,又将裤腿向上卷了卷,就开始了攀爬。
这是古东瀑布群的第一阶,瀑水依山而行,瀑布借势而下。共有两条道路可供攀爬,两条粗大的铁索隐于飞流之下的瀑布之中,以供在攀爬瀑布中暂时搭脚借力之用。和右边比左边的路径相对容易些,游人们大都选择了左边,我们也是一样。一开始还觉得很容易,穿着草鞋的脚踩着事先已经凿好的石窝,用手拽着粗粗的铁索,弯着腰一步一步向上登着。逆流而上,水流轻抚脚背,如趟溪流,水飞花碎玉般从上面飞泻下来,溅在帽子上、衣服里、鞋子里。渐渐地,离地越来越高,水也越来越急,石头被水冲刷地十分光滑,假如没有铁索可以借力,我真的担心不小心会掉下去。忽然,前面的游人不动了,我也只能停下来,回头一看,发觉自己正处在半空中,下面攀爬的人也都停在那里。瀑布从上面泼下来,泉水从石缝里喷出来,人与瀑布融为一体,霎时间衣服上下全都湿透了。眼睛也看不清脚下的石窝,只好一点点摸索着向上走,双手紧紧的攥住铁索,丝毫不敢松懈和大意。快到瀑顶了,水流更加湍急,石壁也更加陡峭,我只好一手拽住铁索,一手攀住突起石头,一脚登住石窝,一腿跪着向上攀爬,真的是手脚并用,一不留神,右手还擦破了一点皮。到了瀑布顶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浑身湿淋淋的,分不清是汗还是水,全都开心地笑了。
有了攀爬第一阶瀑布的经验,以后的几个瀑布很快就被我们踩在了脚下。我们沿着奔淌的溪流前行,两岸林木葱郁,荫蔽幽静。小径曲曲折折,石绕水,水缠石,一路缠绵到山顶。我们只在山顶休息了片刻,便又出发了。走在200 米长的空悬吊桥上,我们左摇右晃,好像喝醉了酒一般。我偷眼向桥下望了一眼,顿觉头昏脑胀,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
过了有惊无险的吊桥,我们便开始下山了。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但路上的美景让我忘掉了刚才的紧张。这里古木参天,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是天然的森林氧吧,遍山都是枫树和马尾松。藤缠树,树缠藤,野趣横生。路上游人越来越多,道路显得有些窄仄,路两旁设置了许多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标语,有的地方还用枯干的树枝建立起景点,警示游人们要爱护大自然。石阶上刻着桂林的方言俚语,南腔北调的游人们一路边走边读,“小狗肉”、“老狗肉”的互相打趣着,驱散了半天来的疲劳和下山时的枯燥。
往回走时,我们坐的是景区内的“宝马”,一路行来,有说有笑,兴致盎然。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水,为古东瀑布增添了灵气。我们不虚此行,在与古东瀑布的亲密接触中领略到了它的无穷的魅力,也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地折服。
阳朔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如果把桂林山水比作一颗世界旅游皇冠,那么阳朔山水就是镶嵌在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而我以为阳朔山水最美处是在漓江,阳朔段的漓江真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处处都可以入画。正如国画大师徐悲鸿在《南游杂感》中所写的“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阳朔乎!……江水盈盈之,照人如镜,萦回缭绕,平流细泻,有同吐丝。山光荡漾,明媚如画,真乃人间仙镜也!”
漓江的美美在山。虽然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但阳朔的山自有它独特之处。漓江两岸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青峰倒影,美不胜收,既有大家闺秀的端正典雅,又有小家碧玉的清新可人。阳朔的山不似我看过的北方的山那么雄伟高大、那么连绵起伏,每座山看起来都特别独立,而且陡峭、险峻。导游说,看阳朔的山要靠想象,越想越像。你看,它们有的低头饮水,有的昂首嘶鸣,有的扬蹄飞奔,有的静静伫立;有的像马,有的如象,有的似骆驼。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刚才还是一匹奔马,一会又变成了大象;正面看与一般山峰没什么两样,回过头来再看却是一尊菩萨,几分朦胧,几分清晰,真的让游人回味无穷。岸上翠竹成林,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
漓江的美美在水。因为时值秋天,正是漓江的枯水期,多少让人有些失意。江面也是忽宽忽仄,忽明忽暗。但江水依然清澈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和游鱼。沙石在波光的辉映下泛着幽幽的青光,游鱼自由自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江水赋予凝重的山以动态、灵性、生命,又被山剪辑成多种风姿,成就了漓江妩媚的风韵。船在江中慢慢滑行,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流过,真有“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
漓江的水与山,是天然的、互为整体的杰作。没有了山,漓江的水便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水,漓江的山也便没有了灵魂。远远地看,漓江就象是用绿色着意渲染的山水画,奔放,灵动,而处处透着精巧和别致。人在水中行,如在画中游。
听说,雨中的漓江岚烟缭绕,若隐若现,若断若续,一派空濛。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如梦如幻,具有一种朦胧之美。那是漓江最美的景致。虽然这次没能欣赏到烟雨漓江,但这蜿蜒于峰峦之间、竹木之中的秀美漓江依然让我流连忘返。我在漓江边寻觅着徐悲鸿的身影,他在阳朔隐居了两年,画出了传世之作《烟雨漓江》;我在漓江边倾听着刘三姐的歌声,她的歌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壮族人,至今仍传唱不衰。
漓江是美的,阳朔是美的,美的让人心醉,让人不忍离去。
邓拓有诗云:“一见漓江不忍离,别来朝夕似相思”,阳朔之游,此生难忘。
七星岩
最早知道七星岩是在电影《刘三姐》中,但那时年龄尚小,印象并不太深刻,倒是记住了刘三姐和莫老爷;后来学了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才知道它在桂林,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而今天我真正走进了七星岩,饱览了它秀美迷人的容姿。
走过花桥,沿着景区甬路,经过华夏之光广场,一路前行来到了七星岩洞口。洞口左侧岩壁刻有郭老写的一首词《满江红·七星岩》,字体俊秀飘逸,堪称一景。
下了碧虚阁,便进入了七星岩,里边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构成奇妙无比的图案,宛如到了一个神话世界。过了鲤鱼跳龙门,迎面是“第一洞天”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们一路沿途观赏了露滴石笋、月宫白兔、广寒宫、狮子回头望骆驼等景点,来到了“老人看戏”。那是一个惟妙惟肖的石笋,像一位头戴毡帽、身穿长袍的老人静静的站在那里,一大把胡须拖在胸前,双手放在膝盖上,正在抬头看一出“桃园结义”的戏;再往前走,一个突出的巨石仿佛巨大的渔网挂在石壁上,一旁的地下河里流着潺潺的溪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位仙人在这里打鱼,后来仙人走了,但渔网还晒在这里,所以取名“仙人晒网”;走着走着一座美丽的钟乳石山矗立在眼前,上面有玉米、高粱、谷子、麦穗,有莲藕、扁豆、长豆角,还有倒挂的葫芦瓜、苦瓜、花生,花生旁边还有一粒小小的花生米……看得人直流口水,真是名副其实的“五谷丰登”。我们跟着导游,一仔细听她的讲解,一边发挥着想象,不知不觉来到了“刘三姐歌台”,对于刘三姐大家都不陌生,她是一位聪明、伶俐、勇敢的壮族姑娘,她和阿牛哥来到七星岩,在这里搭起歌台,唱了三天三夜,方圆百里的父老乡亲都来到这里听她唱歌,跟她学歌。三姐的歌委婉动听,广为流传,被壮族人民尊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说法。如果你凝神静气聆听,耳边仿佛还真有刘三姐那美妙的歌声在回荡:“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忽然想起了昨天在刘三姐大观园景区观看《刘三姐》演出时的一幕来:陶、罗、李三个酸腐的秀才在与刘三姐对歌时,被问得驴唇不对马嘴,急得手脚忙乱、抓耳挠腮,窘态毕露,那情景真叫人忍俊不禁。
继续往前走,岩洞又一次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了地下宫殿一般。这里的山光水色或金碧辉煌或朦胧奇幻,一片碧莲玉笋世界,奇异的景致和它们在水池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此处名为“江山多娇”。我们停下脚步,仔细观赏着这个景点,并纷纷拍照留念。过了大小珍珠幔,我们又来到了“叶公好龙”处。这里有两个石笋,高点的石笋上面像盘桓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龙,矮点的有些倾斜的石笋形似一个人,洞顶上蜿蜒着的浅浅的石灰岩像是从远处飞来的龙。关于这个景点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古时候有个人叫叶公,他非常喜欢龙,座位上刻的是龙,穿的衣服上画的是龙,对龙简直喜欢得入了迷。住在龙隐岩和龙隐洞的两条真龙听说了,就想和他交个朋友,于是破壁而飞来到七星岩,谁知,叶公见了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从此,他为后人留下了“叶公好龙”这个成语。
我们一路上经过奇象异洞、万里长城、孔雀开屏、祝寿蟠桃等景点,便走出了七星岩洞。举目仰视,一头硕大无朋的骆驼便扑入眼帘。它静静地伏卧在这红花绿树丛中,昂首挺胸、目视前方,这就是骆驼山,也是七星岩公园里一处迷人的风景。
七星岩里的故事多,传说多,“万象森罗,舞台上群仙奔逸”,神形兼备,呼之欲出。七星岩,你梦幻般的景象让人目不暇接,你如诗般的传说让人心醉神驰,你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南国大地上熠熠生辉,千百年来依然光彩夺目。
记得有人写过这样一首诗:“石级初登过普陀,七星岩里景真多,洞天洞府都堪赏,不是骚人也欲歌”。我不是骚人,但当我观赏了七星岩的美景之后,也被她深深地感染了。
飞机从两江国际机场再次飞临桂林上空的时候,我透过舷窗向下看,迷蒙中的桂林山水忽隐忽现、若断若续,神秘莫测。是画境?是梦境?还是仙境?让人分辨不清。我又想到了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桂林山水很美,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