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225|回复: 1

[文友茶坊] 池塘不仅仅养鱼(管建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4 11: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池塘不仅仅养鱼
     ——致甄建波同志
  管建勋

建波:
     你好。送来的两个(系列)短篇《光杆司令》和《三月里的网队》读过。
     激动、喜悦、兴奋。我的眼前忽又飘来那个憨厚精干黧黑且洋溢着一股犟劲的毛头小伙子。小伙子说,嗨,您说远啦,十年多啦!想想,可不,那个经李馆长介绍、坐《三轮车》来的小伙子,经过《两个朋友》等一系列稿件的切磋交流并向友人推荐,我们已经做了十多年朋友了。十年,于漫漫历史长河仅仅是一朵飞溅的散碎浪花,于深不可测的时空隧道仅仅为电光石火之一闪。但于人生,尤其在某条探索之路苦苦追寻的人的一生中,这十年却是那样的艰难漫长,因为在这十年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而失败的几率远远高于成功,怕是用百分比千分比都很难说准确。而你,却镬取了前者,而且还站在了前者的前列。作为你的朋友,仅仅用欣慰和祝贺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还是一如既往讲故事吧。而且这次咱把故事的时间跨度拉大些——往上推它半个世纪——1951年,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一对战友在战壕里约定:万一两人中有一人战死,活下来的人就要照顾对方父母。结果来自江苏的张志久牺牲了,来自山东的刘绍安就用一生来践行这个诺言。放弃大城市的优裕生活和回老家升职的机会,毅然来到战友在农村的只有两间破芦苇棚的赤贫的家,拒绝父母在老家为他物色的标致又能干的对象,娶战友的妹妹为妻,为张家二老送终后,又继续承担三个弟妹的生活、学习费用,直至他们成家立业。
     我不想据此来论证艰涩的哲学观点抑或什么主义精神与思想,旨在与你推心置腹:别人读完你的系列小说有什么感受我说不清楚,我读过后,倒觉得它们既告慰了张志久烈士的英灵,也圆了85岁高龄的刘绍安老人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我知道你又会用一连串的No来为“文学的功能”鸣锣开道,但,莫急,我这里要说的是文学功能的转换。你的两篇小说,是我迄今所见到的写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生活巨变最富浸透力的文学作品。它热情奔放火热蒸腾原汁原味,于鲜活拙扑中透出令人折服的迷人魅力。还是十年前裹在那个毛头小伙子身上的通体透明却不乏热情的味道,不,比那更成熟了,成熟得更让人信服和亲近了。
     如果说,感动,成功地抵达感动人心的目的,就此它也获得了成功,这是我激动、喜悦、兴奋的原因之一。那么,深化,则是我激动、喜悦、兴奋的原因之二。也是你一直心向往之并为之孜孜以求的。诚如宋安娜女士评介的,“在灿烂的花色里,作者将乡村的裂变与农民的分化,一层层剥开,那动作,有汗,有泪,间或还有血。”
     我发现,你在“剥”的时候,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养殖在池塘里的鱼和捕鱼人的心态,由它涌荡起的经济波涛,更关注着在这个背景下人们的情感、道德、正义、信仰和对历史传承的变化。生活的嬗变召唤你来“剥”,你在“剥”的过程中又不断有所发现。发现的过程又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出现在作品里,已变成细节,唯艺术所独有的高于生活的甚至会产生惊世骇俗流芳百世价值的细节,因为你把握的诸多素材要在这里经过理性过滤和筛选。这一点,你发现了,而且正努力掘取着,这是飞跃性的进步,不但值得肯定,更值得庆贺。
     除此,我还觉得你对原生态语言的运用,也为你作品的魅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是先行“造势”的作用。比如“小嘴儿吧吧的”、“驴儿”、“狗骑兔子”,这些本属刁民泼妇撒野耍蛮的语言,却给作品搭建一个个亲切自然新奇精妙耐人寻味的语境平台。有了夺人眼球的语境平台,无疑会给作品的“新”锦上添花。
     我激动、喜悦、兴奋的原因之三:形象。又一个连坐在摇椅上的老妪都回答得极其精当的问题。可偏偏就绕不开它。一如眼里的睛脊中的髓,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提纲挈领,绕开它,何以谈文学?
     老实说,两个短篇里一个个呼之欲出的活鲜人物直让我夜不能寐,是他们把我带进激荡着经济狂潮的改革开放中的津郊农村的一片新天地。他们用创造的经济来结构他们全新的物质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在重新构建着信仰、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元素。像老七和他的网队的朋友们为了多从老板(养殖户主)的腰包里掏钱,居然表里不一地在塘沿当着老板的面往网弦上缀砖头,但下到水里却用脚把网下的砖头挑起——让网弦与坑底出现罅隙,故意让鱼从网里逃掉,以期下次再由他们下网捕捞又可以多拿钱,或者以此与网队的头儿分庭抗礼进行“软”罢工。“光杆司令”春树干活实础还抹不开脸同老板砍价,直接影响拉网人的收入,老七便开始跳槽攀高枝儿,尤其在“光杆司令”将要东山再起时,老七两口的表现是何等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啊。这种下等人可爱的狡狯,也多亏你甄建波写得出来,你对这样的生活有切肤的痛,你,既是一个网民(拉鱼网的网民),又是一个网队队长的儿子。两个小说里出场最少甚至连面都没露一下的“那个人”,在搞活农村经济的浪潮里比老七还精明,用如鱼得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你瞧他,倒腾买卖挣钱倒腾买卖,搞坑塘养殖挣钱又去搞坑塘养殖,当“驴儿”来钱便当他又兼职“驴儿”的工作,在紧要关头,他竟然能把老婆转让出去。说他道德沦丧?不,我看他还真有点“放得开”,精明的可爱。就连小六子这个只在读者眼前闪了一两下的智障人,给人的感觉也是一个“活”。
     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力透纸背捉人眼球的人都不是“一哥”“一姐”。一如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角儿》,配角儿越“活”主角儿越丢份儿。相比之下,系列小说中的主角儿张春树倒显得有些暗淡。他,是否缺少咱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中刘绍安老人“壮举”的内核?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篇幅所限,另叙吧。
     我们的对话即将结束,忽然想起来,已故作家王昌定先生于三十年前曾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三字:“法乎上”。我尚未悟透先生就已驾鹤。现将它拿出与你共勉。至于我的一孔之见,你只当听句笑话,谁让你我无话不谈呢。此祝
     笔健
                                                         2009/1/6
发表于 2010-5-25 11: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建勋
貌似听说过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6 12: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