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677
UID20923
注册时间2007-4-16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一、啥叫律句?
律句,顾名思义,就是平仄有一定规律的句子。格律诗(词)中的诗句,一般来说用的是律句。启功先生打了两个比方:竹竿或盒子。五言也好,七言也罢,都好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个长竹竿上的某一段,规律性很强。“二四六分明”,是说二四六字好比盒底,一般不可动;多数二四字平仄相反,二六字平仄相同,即二四六平仄相间。“一三五不论”,是说一三五字(五言一三字)好比盒盖,可移动。比如: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古时仄声)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石”古时仄声)
碧水东流至此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只不过有的一三五字(五言一三字)可平可仄。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但是有条件,就是一三五(五言一三)变化后不能出现孤平①或三平调或三仄脚。这就说明有时也要”论”。
二、律句有什么特点?
七言的二四六字(五言二四字)或“平仄平”或“仄平仄”,多是“平仄相间”的。因为“仄声扬、平音长”,平仄相间后就形成了“降升降”或“升降升”的节奏起伏。因此,着重研究二四六字的平仄就可以了。有人教七言绝句,分别去研究28个字中每个字的平仄,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既然二四六字平仄相间,那么,知道第二字是平或仄后,自然能知道第四字和第六字是仄是平了(二四字平仄相反,二六字平仄相同)。
绝句一二句是“对”,这两句二四六(五言二四字)字的平仄恰好相反;而第三句与第二句二四六字平仄相同,这叫“粘”。三四句还是“对”。如此说来,只要弄清第一句第二字是平起还是仄起,就一目了然了。绝句虽然是四句,二四六字平仄相间的形式基本上是两种(二、三句二四六字平仄相同是一种,一、四句二四六字平仄相同是另一种),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逐句逐字研究它的平仄。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春满乾坤福满园”的二四六字分别是“仄平仄”;“天门中断楚江开”“天增岁月人增寿”的二四六字分别是“平仄平”;“离离原上草”“上天言好事”的二四字分别是“平仄”,“走马观花”“锦上添花”的二四字分别是“仄平”……
三、律句有什么用处?
律句在对联中、格律诗(词)中、成语中,等等,常常见到,想绕也绕不开。
先说对联中常用。“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上联二四六字“平仄平”,下联二四六字“仄平仄”,对得很严。春节家家贴对联,都应该是这样“对”得严格的“联”。现在有些对联不讲平仄了,久而久之,对联可能不用律句,因而也就会失去节奏美。常此以往,下几代人还会不会写对联?这可能让人担心。语文教师,应该知道对联是如何“对”的,想绕也绕不开呀!
次说格律诗中常用。格律诗(词),要求用律句。一个小学生,会背几十首诗词(曲),却不知格律诗词里边用的是律句,岂非咄咄怪事!一个语文教师要教几十首、几百首格律诗(词),却不知格律诗词里边用的是律句,岂非咄咄怪事!有句话说“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自觉地感受它”,不理解律句,如何感受律句的音乐美?
再说成语或熟语中常用。很多成语或熟语,节奏明快,是因为它自身平仄相间。比如“走马观花”“锦上添花”二四字都是“仄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二四字都是“平仄”,当然有些更复杂,但一般具有节奏美。比如熟语“羊毛出在羊身上”,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说来上口。
对于想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做点贡献的名师来说,更是绕不开。下面是两位名师教学古诗词中的两个片断:
一位名师执教《游园不值》这首绝句中的一个片断:
师:……第二声都是平声,可以拉长。
师范读:
应——怜——屐——齿(短)印(短)苍——苔
小扣柴——扉——久(短)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短促,乍停)
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根据刚才教的平仄来读,也带有一些自己的味儿,读得比较好,做到了字正腔圆,且有诗味儿。)
这位名师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种标注方法实在让人眼花,使人不得要领。
另一位名师执教《长相思》这首词中的一个片断: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
七言律句每句中有四个节奏,只停顿了一下,节奏不对,怎么还说“有板有眼”?
当前,不少名师都在探索如何读出格律诗(词)的音乐美。有些人逐句逐字研究“平”(相当现在的一二声)“仄”(相当现在的三四声)。因为教者不懂律句常识(有一位名师仿七律写了八句,但连押韵都不对),加之古韵与今声有别,所以常常不合节奏,甚至闹出笑话来。也就是说,不懂律句,想在古诗教学方面前进一小步都十分艰难。
四、律句组成的对偶
“对偶”和“对仗”不完全是一码事。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对仗要求两句中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语法结构类似。拿词性来说,它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
其实律诗中的对仗就是标准的对联。
简单一点说,对偶是修辞;对仗除具有对偶意义外,必须是律句相对。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些对仗,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我们绕不开。五律和七律的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应该让学生知道。
五、律句的音乐美
“二四六分明”是真的,容易理解;“一三五不论”是假的,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或孤平时,就要论了。比如“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五个字(上),是“平”时,就成了三平调了(如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五字(鸣)是“仄”时,就成了三仄脚了(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过人家遇上数字了)。
像“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样的诗句,基本上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类型,重音在哪,读者可根据需要自定。而“两个黄鹂鸣翠柳”则不同,它是“◎仄◎平平仄仄”,其中第五个字必须是“平”,否则成了三仄脚。于是这个“鸣”字,就需要读重音了。再如“一行白鹭上青天”它是“◎平◎仄仄平平”,其中第五个字必须是“仄”,否则成了三平调。于是这个“上”字,就需要读重音了。
律句中的逻辑重音,也不必费尽心思硬从“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变化中去找,从语感就可知。比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般这样断句:“一行/白鹭/上/青天”。其实古诗一般每两个字为一节奏,应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行/白鹭/上/青天”和“一行/白鹭/上青/天”相比较,就知道“上”是重音了。同样,从“两个/黄鹂/鸣/翠柳”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中得知“鸣”应该读重音;从“一枝/红杏/出/墙来”和“一枝/红杏/出墙/来”,可知“出”(古仄声字)应该读重音。
从表面上看: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上”的节拍对“鸣”的节拍,挺严的,但是从平仄相间的角度看,就有问题了。
再看: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本来一二句要求“对”,可是这样的节奏,对不上了。
怎么办?《古代汉语》中说:“古典诗歌以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节奏又是构成声律的单位。”
于是上面所举诗句的节奏应该这样: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这样就都顺理成章了。
“古典诗歌以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不只指格律诗,也包括古体诗(格律诗称近体诗),比如“误落尘网中”,虽然不是律句,也可以这样断句:“误落/尘网/中”;再如“处处/闻啼/鸟”。
前面强调过二四六分明(平仄相间),二四六字分别代表三个音步的平或仄。一般只有两种形式,不是“平仄平”,就是“仄平仄”。根据“对”“粘”关系,可以轻松地标出一首绝句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来: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或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
根据上述可以读出格律诗的音乐美
格律诗句讲究平仄,通常用“○”或“-”代表单个字的平,用“●”或“|”代表单个字的仄,用“◎”或“+”代表单个字的可平可仄。有人在诗句的每个字下面分别标上这些符号,让人眼花,不得要领。
其实,格律律诗句,通常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音步),以两个字为一个音步的,后一个字为音步的主要标志,一般来说,前一个字不影响音步升降。后一个字是仄声就声扬,后一个字是平声的就音长。为了便于朗读,可以用“/”将其分开,如“天门中断楚江开”,可划分为“天门/中断/楚江/开”。
细看格律诗句,基本上有规律,即平仄相间(七言的二四六字,或平仄平,或仄平仄,五言的二四字或平仄,或仄平)。因此每句诗标出音步的平仄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用“—”标平声音步,用“—”标仄声音步,比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音步为—√—。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音步为√—√。
于是我们就可以像打拍子一样,读出格律诗句的抑扬顿挫来。
要想读出整首诗的音乐美,还有一个押韵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标识平声韵,如《望天门山》第一二四句尾字“开”“回”“来”,可用△标识。第三句末字是仄声,用▲标识。全诗可以这样标识:
天门/中断/楚江/开,
— √—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
需要补充的是,还有一种常见的二四或四六平仄相同的句子,违反了二四六平仄相间的原则。我戏称为“准律句”②,按没拗救之前的音步平仄去读就可以了。
【注释】
①关于“孤平”。说法多种,有的并不严密。我的理解:如果按古韵,“读”是仄声字,那么“月下读书不用灯”的平仄就是“仄仄仄平仄仄平”,虽然二四六平仄相间,但是犯了“孤平”——像这样押平声韵的诗句,中间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平声字,且被两“仄”所夹,叫“孤平”。而“仄仄仄平平”,虽然去掉押韵字只剩一个“平”,但“平”不被两仄所夹,因此不是“孤平”。
②“准律句”。如“八月湖水平”,二四字平仄不相反,特点是五言,仄起,最后三个字的声调是“平仄平”;“花开不同赏”,五言,平起,最后三字是“仄平仄”。七言相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仄起,最后三个字是“仄平仄”;“美人初起天未明”平起,最后三个字是“平仄平”。这些都不是律句,但是常见,因此我称它们为“准律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