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
注册时间2005-8-20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没有哪一个节日如你般清逸迷人,又悱恻低回,让满口余香的诗人为你倾心。“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果不是“佳节又重阳”,易安居士又何以那么彻怀?如果不是那酿了一年的菊花酒,微醺中的女词人又怎会见到自己黄花般的瘦影?到底因为你是个思人怀人的重阳节啊!
……
重阳节总如一团清雾,拂之不去。
零星看过一些记载,据说它起源于战国时代,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纪念重阳节的主要形式是登高;此外还有赏菊花,饮菊花酒,插茱萸或簪菊花的;也有吃重阳糕的。目的是祛灾避祸,祈望健康长寿,一些地方还祭扫祖墓,为了纪念先人。
重阳节的丰姿是从诗里看到的:是日,正值仲秋,对于有爱秋癖的国人来说,手执菊花酒,身佩茱萸袋,约亲朋好友,相拥登高远眺,该是怎样的仙风道骨。杜牧诗曰:“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趁山色仍黛,江水仍润,与朋友携壶登高,那一年的阴霾,一生的困顿,竟被这一日的欢欣扫荡殆尽。分明看到明晁晁的太阳下面,诗人那黯淡的容颜也如菊花般怒放,是该晾晒一下心情了,就把菊花插满头吧,——敢把菊花插满头的日子该是何等的自在,逍遥,本我!
正因为佳节如此,一逢秋便“寂寥”,一把酒就“黯然”,一登高便“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远在异地他乡隔山隔水的游子,便在这日生出无限的羁旅愁思,你又是个愁煞人的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两句不写自己如何思乡,却遥想兄弟登高,唯少自己,人齐聚我独散,伶仃地飘泊异地之感昭然。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哪从北地来。”登高望乡,故乡没有看到,却见天空北来的雁群,诗人叱责鸟儿的时候偏偏没想到,这“南中”可是鸿雁的故乡啊!“九月九日”谁不归乡?
……
我沉思在重阳节的漫想之中,从诗里让那个今天很少提及的节日牵动着,感动着……
北方的我没有经历过重阳节。
没有重阳节的今天真想过一次重阳节。
像倦飞的鸟儿和亲朋好友重聚故乡的山头,畅怀无拘的往昔;像忙碌的云儿停留在故乡的天空,细数南山的点点黄花,悠闲这一时的光阴。跟脚下的大地说,我回来了;跟路旁的石子说,我回来了;在母亲耳旁轻轻地说,我回来了。在重阳节,我们再次相聚了。
我们要感谢重阳节!
据说陕北过重阳节是在晚上,白天是一天的忙碌,只待月上柳梢,人们享用过荞麦熬羊肉,便三三两两走出家门,爬到附近山头,点点火光下,伴着的是人们的或高谈阔论,或妙语解颐,或喁喁私语,直待鸡鸣欲晓,畅谈淋漓后才带着一身露水回家。当然,回家的途中是忘不了采一些茱萸或菊花的,是为了给家人祈求健康的。只是不知道现在那里还有没有这样的风俗。
当圣诞节的树影一片葱绿,情人节的玫瑰到处飘香,愚人节的纸条随风招摇,当这些节日倍受青睐,风光登场的时候,你怎么就隐遁了呢?只有那些诗句如冷雨般打在人的心头,要是,也没有了它们,你不就成了风,成了尘,成了一片烟了吗?
重阳节,你还会归来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