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86|回复: 1

孝经讲解:前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4 16: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经讲解——吕金龙

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最佳方法——《孝经》今讲

前         言


  现在好多人都在讲,现在的世界是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在迅速发展,变化太大了,让人应接不暇了。我讲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发展,如何发达先进。不过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快、更好、更方便、更舒适而已。这些快、好、方便、舒适都是表面的,有一个根没有变,那就是我们是人没有变。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须拥有知识。拥有大量的知识,是让我们能生存,生成的舒适、方便,但是否快乐就不一定了。那怎么让我们既快乐又能生存的舒适哪?首先,我们是人,我们应该先学做好人,而后在学习知识。人做好了我们也就快乐了,拥有了知识我们也就会生活的更舒适。

  知识没有好坏,知识只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做人有好坏,学会做人就知道好坏善恶。正如:法无善恶为人所掌,恶人掌善法恶用也恶,善人掌恶法,善用亦善;又如:枪是好东西,在好人手里可保家、卫国、安民,在坏人手里,他欺压百姓抢劫等,枪本无善恶,为人所掌,我们今天学好做人、心之为善,我们的知识也必用之在善,在利国利民。

  今天之所以讲《孝经》,在我从事心理咨询的几年间,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大部分青少年的问题根源就是不会做人,不会和父母沟通,一旦解决了如何做人,解决了子女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孩子的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无论是厌学、网瘾、早恋、打架等多么严重的问题,有时不用你解决,孩子们就自己解决了,真的很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成人的心理问题的根也是来源于沟通。

  在学做人的书籍中,选一本数字最少,内容最实用,影响最大,最容易理解的莫过于《孝经》,全书总字数在一千八百七十七个字,可是两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习,倍加尊崇,影响所及,远至异族、异国。

  孝字由老字的省写耂和子字构成,孝字是把老人和子女连在一起。也就是说孝是连接老人和孩子们的桥梁,因为有了桥,也就没有了代沟了。

  我们今天也罢,未来也罢,当长辈与晚辈有了代沟时,我们就需要桥,最优质的桥就是孝。

  一个年轻的人要在社会上成功,必须是纵横四方,没有任何代沟的限制,但是社会上的实情确实有代沟,只有会搭桥的人才会成功。搭桥的技术是在家里练习出来的,子女与父母之间可以不断地练习搭桥,不好在重搭,一遍一遍的练习和改进,不行可以从来的,直到练习好了为止。

  只要有权利的存在,权利的掌握者无论怎么讲、怎么变,也都必须让下属忠于他。从来不会有,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权利的掌握者让下属与自己信仰相背,不听自己的。所以孝在任何时代都适用。
  
  《孝经》是古文,如何理解《孝经》哪?古人离我们现在的时代已经很遥远了,如何才能学好这些古文。在学古文时,学者们喜欢推文敲字,求证考籍,学风严谨。我的观点就是古人也是人,人性没有变,这个根没有变,自认为从人性的角度探讨人性就可以了。所以我和那些专家学者比马虎了许多,我求学以为用,学而有得。

  还有古文历经久远而不衰者,那么他是经得起考验的,学之更放心。在学古文时,为了不错误理解古人,在读古文时我自己创造了四种方法法,即验、做、考、参四法。

  所谓验,即检验已经发生的事情。用《孝经》的原理,验证在历史中,有谁按此种做法做成功,有谁不按此种做法做失败。拉近距离,我们还可以用学过的原理,检验自己的周围的人与事,看看能否能得验证。有谁成功,谁失败,他们怎么运用这些原理,要用事实以检验道理运用的是否正确。这就是我说的验。

  所谓做,自己按此原理去做,去实习。以心去体会此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方是真。正如这样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知冷暖方可谈。古人的学说更多的是按此理去做,而不是空读。

  所谓考,考之于文内,每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讲,每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讲。一个人一个讲法,应该怎么讲?我个人认为因为同一本古文出自同一人,所以文章之内前后必定呼应,我们考证于文章内;另一个方法是以文解文,如《论语》中以“三人行必有吾师,解无友不如己者,”说明的是要发现周围每个人长处,并予学习,而不是单解无友不如己者,或单解三人行必有吾师。

  所谓参,参之于历史背景。作者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的,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议论与看法,对解古文非常有好处。如讲《孝经》我们就要看一下《论语》《曾子十篇》《说文解字》《孔子家语》等。

  解的种类,有许多种理解,大概分为:正解、随解、误解、偏解、曲解等。

  正解。正人而解为正。像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了一把斧子,怀疑邻家小孩偷的,他怎么看,邻家小孩象小偷。第二天他发现了自家的斧子,原来是自己忘了放的地方,他再看那个小孩,怎么看怎么也不象小偷了。所以,我们要把心放正而解,那么我们解的结果就是正解了。

  随解。随解就是随着自己的想法而不考虑任何事情而解,为随解。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大多数人都这么说,学习而后复习,不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这样讲了,那么孔子就称不上孔子了。至于这么怎么正解,下面会有讲的,再此,不再讲了。

  误解。大多数人不想出现误解,但误解却会时时出现,因为解的人学识、见地不够,知识不广,极个别人在某种场合为了维护面子而不得已讲错。只要虚下心做功夫,有足够的知识,误解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心宽体胖,许多人把胖(pán)读成胖(pàng)胖的原意是安泰舒适,而非(胖pàng)。

  偏解。为人为事本来就偏激。不注重内在修养,为欲所牵,所以,此类人讲起来,就会出偏。另外,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自以为是,而对其他看法或意见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精神处于亢奋的状态下出偏,偏解的人要改为正解很难,另外出偏原因,因其智略差,例如:有人认为儒家讲孝,孝就是一味顺从,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等,而后又有人以此为准,反过来批儒。这两批人都是偏激代表。儒家讲父慈子孝,父有错子要诤等,这才是儒家正根。

  曲解。歹毒之徒为己某种不良目的,有意歪曲原文。最明显的末过于清王朝的文字狱。例如:有首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此文作者因此而入狱,原因诗中有“清”,硬说作者暗指清朝,侮辱清王朝,政府没文化。

  随解。先是取己所需,而后拍脑门而知。这种人引用只不过因己所需引用一句或一段,而不是全文分析完之后再用,他们在乎的是那一句或一段对自己有利,而说这句话的是名人,而后随了己心,满足了自己,此类为典型的随解。

  正解是正己而解。

  随解是取己所需的一部分,而在在意其真正内涵。

  误解是无知的人解的。

  偏解是自以为是的人解的。

  曲解是用心歹毒的人解的。

  其四,读的态度不同,所得结果亦不同。

  当我们读古文态度越恭敬,越虚心,我们所得亦丰厚。所谓恭敬,与其说是恭敬原作者,不如恭敬自己。你读书时,只有书与你,并无其他,古文作者早已作古,恭不恭敬对其不会造成任何意义,但一旦学习恭敬,那么好处只有读者本人自领了。所谓虚心,实为自得,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找一位得道高僧求道,高僧与年轻人面对而坐以后,高僧为年轻人倒水,水满了高僧还未停手,一直倒水从杯里流出,流到桌面,流到地下。此时,年轻人忙说:“水已经满了”,高僧说:“我给你倒水”。水在哗哗流着,突然年轻人说:“我明白了”,高僧说:“明白什么了”,年轻人说:“只有空的杯子才能接水”,何尝不是。如果我们学习什么东西要有所得,空了我们的心,不带任何偏激的观点认真接受,又后再评价,就更近真实,所谓“空心”就是“虚心”。

  就一本书而言,到底值多少钱,会因读者的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价值。有人视书为生命,那么书就会对他生命产生无与伦比的作用。例如:玄奘法师取经,最大受益者是玄奘。因为玄奘法师看这些经书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所以他从书中所得就非常人所能得,只有他才能创立“唯识宗”。

  现在我们经常讲价值,十几元一本,你如果这么看,那么它就值十几元,而如果你手底下这本《孝经》是仅存于世的一个孤本,而世界上只有这一本《孝经》,那么这本书到底值多少钱,恐怕没有人会估计出来,价值连城也不为过,如果我们用仅此一本书的观点去学习,那么也就产生价值连城的作用。

  所以,读古文是否有所得,那就看自己了。

  其五,要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其中的道,而不是拘泥于文字。

  就《孝经》而言,不过是孔子与其弟子谈话记录,而这个记录又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次序编排出来,那么《孝经》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

  也正是“言难尽其意,书难尽其言”。是我们在读古文时先蒙上了两层障碍,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得到孔子留给我们这个道,只有靠我们用心去读了。

  由于本人古文知识有限,并自以为是,不求甚解,所以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诸位老师同仁给予指正,万分感谢!

  附录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从西汉开始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
?
  关于《孝经》的标题,班固在《孝经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说,《孝经》之“经”,不是经典之“经”,而是源自《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之“经”,意为“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法”。

  《孝经》有着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种。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古文《孝经》相传出孔子故居壁中,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注。

发表于 2011-5-24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善孝为先         顶起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4-20 11: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