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
UID53940
注册时间2011-10-29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11-11-19 10: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我今年10月写的:现在高中招生业已结束了。在一阵紧锣密鼓之后,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被人们关注,即蓝印学生。这些在 老家名正言顺的孩子不得不开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从属于不光明的日子里一群难见天日的特殊群体。蓝印就是户籍本上的印章是蓝色的,故得名。滥觞于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往往是各省份的人在沿海开放地或直辖市购买商品房且房款在多少万元以上者即可以带家属,这些外地人在这些地区买商品房,是为了使子女能够在高考录取分数线比较低的省份考上名牌大学。因为这些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比大省要高上几十甚至一百来分,高考占有一定的优势。在一切唯子女幸福马首是瞻的现代父母们,补习把自己的血汗钱拿出来买到子女的优势。在某沿海开放的直辖市,每年的蓝印考生占总考生数的几成,他们占据很大比重的一本A的名额。父母花点钱孩子就能上名牌大学了,比在本省多年的复读划算多了,经济多了。而且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后,花费几十上百万的房子还可以卖掉,几乎所有的房子不但收回了当初的房款,而且还要挣上十几万甚至更多。也就是说,这些钱只不过在外地的银行整存整取了几年,连带利息,比做买卖还划算。这么便宜的事,傻瓜也知道很有必要。但是制定这项政策的省市领导及所有的决策者却发现不了其中的猫腻,算不过这笔账,想不到这样做的后果。我真不知道这些大员们的脑子是否进水了,他们每天养了那么多专家学者论证来论证去到底论证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以本人的认识程度,我实在想不出这项政策对本地区的国民经济有什么推动和拉动作用,也猜不透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我只是狭隘的认为,蓝印从那份层面来看都是失败的政策。在高考中他们挤占了土著考生的好大学名额,在高考后将房子卖掉又利用本地房价哄抬了房价,在房子全部踢给当地政府后,对地方经济总量又是釜底抽薪,这些蓝印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原籍去发展,因为他的人际网络还在原籍,干什么都能左右逢源。换句话说蓝印政策的实施地花钱为外地培养了人才,他们今后都会为原籍做贡献。我们弄了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还搭上一个篮子。这样的政策还让他继续更加猛烈地伤害本地哪些土著的学子吗?我觉得平抑房价必须先从废弃蓝印政策入手,这才是真正的源头。我所在的区今年大概招收了1200多为高一蓝印学生,我们学校大概也超过了一百这个数字,那么全市呢?吓人啊!我们总共才招多少一本A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