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512|回复: 0

以“孝”为桥跨代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 13: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从事心理咨询的几年间,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大部分青少年的问题根源都是不会做人,不会和父母沟通。同样的,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的根源也一样来源于幼年,由于与父母之间沟通不当造成的。所以,一旦解决了如何做人、子女如何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孩子的一切问题——厌学、网瘾、早恋、打架等,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孝”字,是由老字的省写“耂”和“子”字构成的,即“孝”是连接老人和孩子们的桥梁,有了桥,自然也就没有代沟了,就能把两代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个年轻人要想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必须要纵横四方,不能有任何代沟的限制。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代沟,因而,只有会搭桥的人才会成功。
  搭桥的技术都是在家里练习出来的。子女与父母之间应该不断地练习搭桥,搭不好就重搭,一遍一遍地练习和改进,直到练习好了为止。也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很好的沟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当长辈与晚辈间有了代沟时,我们就需要桥,沟通的桥,而最优质的桥就是孝。
  在《孝经》里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个人的身躯、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毁坏或受到伤害,这是孝的开始,也就是学会爱自己是孝的开始。“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就是说,孝是先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而后走上社会之后学会与尊者(君,尊也)沟通,然后才会在社会上独立。
  在子女学习与父母沟通的同时,父母作为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特性。在《袁氏世范》里就有这样的提示:“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拏,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强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父母没有根据孩子的特性去要求孩子,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要求孩子,强孩子之所不能,这就是父与子不和睦的最根本的原因。
  大凡面临一件事时,总会有一方认为是正确的,另一方认为是错误的;或一方认为应当先做,一方认为应当后做;抑或一方认为应该急,一方认为应当缓。观点不同是很正常的。如果彼此都想要对方和自己的性格、脾气、观点相同,必然会导致争吵与论辩,争吵、论辩不分胜负,以至于三番五次,更至于十次八次,那么不和自此就会产生,有的竟到了终其一生失去和睦的地步。连正常的沟通都做不到,自然就不能教育好孩子了。   因而,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父子两代间避免代沟的最好方式就是:孩子由“孝”开始练习与父母沟通,搭好“孝”的桥梁;作为父母,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来与子女建立有效的沟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宝坻社区

GMT+8, 2025-2-5 18: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