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774
UID8188
注册时间2006-3-5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能否把大学办到县城去?
中国的大学都建在城市,最好的大学建在最大的城市,而且大多数大学招生都向本
地生源倾斜,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平、不合理,特别是使农村居民难以分享
应得的教育资源。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这个区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普通高等
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全市的79%;每年考
入高校的学生均在5000人以上,占全市高考录取人数的1/4以上;而且当地大学生录取
分数线低于外省100分左右。
2006年03月26日《新京报》发表葛剑雄的文章《重点大学为什么要多招本地生》,
解释了大学招生本地生源偏多的原因,就是这些高校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如果地方出
了钱,却不能分享更多资源是不公平的。其实,对于没有大学的地方居民来说,我们连
“共建”的机会都没有,还说什么公平不公平呢?国家把大学建在这些城市本身就是对
这些城市的偏爱,这些城市出钱与国家“共建”是应该的。由此,笔者产生了这样一个
设想:既然高校本地生源偏多具有合理性,那么如果我国的大学能够办到各地的县城,
将会怎么样呢?
根据2003年的统计,全国共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110所,其中普通高校1552所,
本科院校644所,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7143人。同时,我国有333个地
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2861。很明显,即使在国家实行高校大规模合并之后,我们
每个地级行政区划还拥有将近平均两所本科院校、每两个县级行政区划拥有一所高等学
校。如果再把在校生加以平均的话,每两个县则可以拥有7000多名大学生!我相信,即
使这些人才一个也不为当地所用,情况也会完全不一样的。
把现有的大学搬到县城,使每两个县拥有一所大学,这是不现实的,但完全可以成
为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大学集中在城市,特别是过度集中在某一些城市、某些城市的某些区域,这种布局
不仅不合理、不公平,人才过度密集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其次,大学生集中在城市或者
城市的某些区域,不仅十分不利于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而很容易造成脱离
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从而不仅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再
次,从历史上看,“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从海淀区的高等院校发起,不是偶然
的。特别令人忧虑的是,现在,不少地方的省城或其他大城市都在建设所谓的“大学
城”,似乎都在致力于复制北京市海淀区。毛泽东曾经说,农业大学办在城里是见鬼,
或许所有大学都集中在城市甚至城市的某些区域,才是最大的“见鬼”。
同时,中国的大学远离农村,客观上加剧了城乡二元体制对中国农村的伤害。不仅
使大学远离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人为地加深了城乡社会的隔阂,使城市文化脱离农村社
会而滋生腐朽没落的贵族意识,也使农村社会得不到现代教育应有的影响和熏陶,从而
扩大了城乡社会的差距,加深了城乡社会的矛盾。设想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发展高等教育
事业的时候,就能够有意识地把高校分散到像县城这样的小城市去,那么,大学本身可
以直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笔者前文的设想就可能不是幻想而是现实,那么且不说中
国会不会有一个“三农”问题,至少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容易得多。
历史不能假设,但未来是可以设计的。笔者建议,第一,将要新办的所有大学,必
须在县城选址,并且把招生的生源偏向于本地;第二,正在建设和尚未上马的“大学
城”,应当立即停止实施,把它们扩散到农村地区去,并且把招生的生源偏向于本地;
第三,国家应在宏观政策上引导和调控有实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到农村地区去建设
分校,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迫切需要的农业、教育、医疗等专业院校;第四,
国家应制定政策,停止高等院校在城市里扩建校园、校区,要扩就扩到农村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