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588
UID22923
注册时间2007-7-8
最后登录1970-1-1
人气值 点
在线时间 小时
|
我所知道的侯隽
早就想为侯隽写点东西了。作为一代知识青年的榜样和文革时代的大名人,她实在是应该我们好好写写的。但,我又实在有些犹豫。毕竟我只是见证了她的一个侧面,受时间等条件限制,我与她接触比较短,自己的认识应该说是表面和肤浅的。可以说,自己了解的侯隽只是其是冰山一角。
自己知道侯隽的事迹是在小时候。大概十六七岁时候,去同学家里,看到了一本书,叫《小丫扛大旗》。书中写了大钟庄小于庄铁姑娘张秀敏创业的事迹。那里面谈到了北京来宝坻插队的侯隽。后来又找来黄宗英写侯隽的那篇《特别的姑娘》来读了。因为是自己身边的人,又是全国有名的人物,加上黄宗英颇多文采,我被深深吸引,从而了解了黄宗英笔下的侯隽。
年7月,刚刚高中毕业的侯隽毅然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和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响应党“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当时的河北省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窦家桥大队插队落户。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了她最大的理想。 |
据说,1963年,女作家黄宗英来到宝坻县“体验生活”,将要离开宝坻了,她偶然听到侯隽的事,感到很惊奇,就临时决定去找侯隽。见面后,被侯隽的事迹深深吸引。后来,又再次找到侯隽,两人还一起吃住生活了一个月时间。其间,一次她去北京参加会议,见到周总理,就将侯隽的事情汇报说了。总理听后,对侯隽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黄宗英尽快写出反映侯隽下乡投入农村建设事迹。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随着中共中央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对候隽的宣传也在不断加强。作为“城市知识青年立志建设新农村”的典型、全国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从1963年至1966年,侯隽年年被评为河北省的青年标兵、优秀共青团员、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1964年,侯隽当选为共青团全国“九大”代表,出席了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可谓红遍全国。到了 | 文革后期,侯隽被任命为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副组长。“四人帮”垮台后,她和其他所谓犯过错误的人一样,接受了政治审查。一年后,侯隽把问题交代清楚后,回到了宝坻。
记得我第一天到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上班,办公室里没有人。我正犹豫,忽然电话铃响了。那时候的电话还是摇柄电话。我不知所措的时候,侯隽进来了,接了电话。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侯隽。当时她担任着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管法委的工作。随后,我被安排到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做文字工作,与侯隽接触很多。她是个开朗热情而朴实的人,没有什么官架子,工作之余常与我们说笑话,逗闷子。
侯隽很爱读书学习。曾参加自学考试,边工作边学习,成了大专和大学本科的学习。一次,她在家,边看书,边煮稀饭,却忘记了煤气灶上的高压锅。只听一声巨响,高压锅炸了,稀饭崩的哪里都是。她说,那次是相当危险的。说这事时,她还忍不住笑起来哪。
1980年,侯隽正式脱产离开农村,历任宝坻县人大常委会、副县长、天津市宝坻区政协主席等职务。退休后担任了宝坻区关工委副主任和桑梓助学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于关心下一代事业和救助贫困学生的工作。 | 侯隽一家始终过着简单、低调的生活。她家房子不大,摆设非常简单,侯隽唯一的女儿结婚后在北京安家,只有老两口在宝坻生活。 没退休前,侯隽每天下班后到菜市场买菜。老伴不会做菜,多年来家里烹饪的活儿几乎全都由侯隽承担,老伴则负责刷碗、擦地。退休后,老两口更加注重锻炼身体和养生,生活很有规律。
前不久,在一次区领导干部会中,我们遇到侯隽,一起聊起了身体和生活,知道她正在老年大学学习绘画,现在画画水平见长,尤其擅长画花鸟牡丹和葡萄。大家向她索要“大作”。她笑了说,就是画的不好。别急,等我死之前一定送你一幅。据说她已经将自己的作品捐送慈善组织等助力公益事业。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